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习书随笔 / 正文

如何将国展办成书法“奥运”

shxw 2007-10-22 习书随笔 评论

    当代人在书法历史长河中的贡献,能写进书法史的,少不了书法作品展览这一条。是我们这代人将书法推向展览,为弘扬悠久的书法艺术开辟了新境界。国展历时九届的打磨和完善,品牌影响日益增大。不过,这种影响主要在书法圈内,还没有真正走向全社会。要把国展办得像奥运会,牵动全社会人的心,不管参与不参与竞技,都关注它,还有差距。诚然,书法不同于奥运,书法活动不同于奥运活动,可奥运模式可以为组织国展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人类有些活动的意义是可以超越活动本身的。奥运会发起时,哪想到有今天这气候?兰亭一聚,邂逅一遇耳,何以影响至今一千多年,而且还会继续影响未来?奥运可以超越国界,书法也可以超越艺术本身。一门艺术只有超越自我,才会是民族的、大众的,人民的,世界的,它的价值才会放大。在趋同中存异,在相异中求同,个性才有存在的空间。要把书法展览办成东方乃至世界的书法奥运,是不是首先要增强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首先是参与意识。这里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要有参与意识。国展是书坛大餐,既然爱好书法,为何叶公好龙?即使书艺水平还不够高,不妨铅刀一试,使自己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不要首先否定了自我。况且评审总有时代局限性,不一定入不了展就不能成为有成就的书法家。当年陈独秀不是笑沈尹默不懂书法吗?积极参与与没有自知之明是两回事。奥运仅仅看金牌,就那么多,要是得不到金牌就拉倒,奥运非凉不可。第二,要让各级书协组织行动起来,不光包括体制内的书协组织,各民间书法组织都能行动起来,广泛宣传,深入发动,热情组织。第三,社会组织行动起来,为展览提供更多的道义支持和物质投入,这些组织主要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各类收藏机构。

    其次是基层意识。现在的国展主要发动机是中国书协,这当然对,未来也将如此,不过力量还颇显单薄。汽车是缸多好;一把筷子扎起来,一个人很难用手折断;不拒小流,才能成江河之大;奥运会要是单靠奥组委,办成今天这样子也难。办展览的目的,在于产生一批书法作品和一批书法人才,更在于弘扬民族文化;既是精英活动也是文化活动。要重新审视国展定位,研究放手发动基层书法组织的策略,让各级各类书法组织成为国展的主角之一,而不仅仅是“打工者”、“吆喝者”甚至是旁观者。当然,各地书协组织现在已经比较关注国展,主要是省一级,但还很不够,省以下书协组织的作用远远没有释放出来。相信调动基层书协组织积极性的机制问题解决了,国展办成书法奥运便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其三是人文意识。国展发布征稿消息的时机要适当,要关注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关切。譬如征稿季节,要是赶在天气炎热和寒冷期,创作条件差的书家,就不能获得适宜的创作环境,也会失去竞争的公平。退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并形成良好的制度,是增强人文意识的重要环节,不宜简单从事。至于评审,虽然是参赛者关注的核心,主办方力图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可只是相对而言。作为参赛者,要理解不管谁当评委,都有局限性,局限性既来源于评委艺术鉴赏的偏好和水准,也来源于其他因素。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操作,就是为了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世界上最难以量化的是艺术标准,要是选上了自己的作品就赞美评委,选不上就埋怨评委,未免有失偏颇。一时的艺术评判,总带有当下的烙印,历史最终靠作品说话。作为评委,确实要从书法事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创造良好书法发展环境的角度出发,按德艺双馨的要求投身评审工作。

    其四是领导推动意识。书法不能只在书法圈内热闹,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更宽阔的空间,最有力也最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各级领导的推动力量。领导干部热爱书法是好事,中国人爱自己的传统文化是本分,不是不务正业。倡导领导干部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肯定应当包括文化艺术素养。书坛应当海纳百川,不能固步自封。书法不是某部分人的专利。有广大的群体,书法事业发展才有浓厚的群众基础。中国人都有书法情结,只是显隐不同而已。我们能通过书法活动让各级领导都关注书法事业,达到各级书展有同级最高行政官员参加活动,书法的气象就会是另一番景况。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