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和谐,是贯穿《揭子兵法》的重要思想

shxw 2007-11-08 软笔书论 评论

编者按:前人论书,多借用军事术语或移植军事理论来阐发,若王羲之在《题笔阵图》中所云:“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康有为说得更是直接:“书道犹兵也”。本版三篇文章,谈论的都是《揭子兵法》,可悟书理处不少,譬如,用兵要以“先”夺人与作书之“意在笔先”,又如,“用兵务度势”与书法中的“笔势”……昔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云:“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今读《揭子兵法》百篇,或可谓篇篇皆通为书之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古人讲,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何谓和谐,从根本上说来,是各种力量的和谐。各种力量和谐了,社会就能稳固安康。和谐的最高境界,是人们精神上、文化上的共融性和一致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进步,是在和睦、友善基础上创造活力的竞相迸发。《揭子兵法》原名《兵经百篇》。作者揭暄曾被明唐王授予兵部职方司主事之职,当过江西布政使吴炳(充提调官)的副手,参与领导了江西的抗清斗争。该书分智、法、术三卷,共100篇,每篇以一个字为篇名,在论述战争、谋略、战法、将帅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在军事哲学方面具有明显的进步倾向,其深刻程度是许多兵学兵法著作所不及的。尤其是书中通篇贯穿的和谐思想,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揭子兵法》重视国家和睦、军队团结。揭暄在第三十二篇《辑》中指出:“辑睦者,治安之大较”,强调和睦是一个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方面。继而又阐明了和睦的益处:“睦于国,兵鲜作;睦于境,燧无惊”。也就是说举国和睦,叛乱就很少发生;边境和睦,就没有烽火的惊扰。进而指出“是辑睦者治国行军不易之善道者”,他把和睦作为治国治军中不可更改的一条极为重要的好原则。在第三十六篇《结》中,揭暄指明了和睦的原则和方法:“三军众矣,能使一人之于吾者,非徒威令之行,有以结之也”,“智者展之,勇者任之,有欲者遂之,不屈者植之,浅其愤惋,复其仇仇”。他说将领真能做到这样,不仅全军听从调遣,就是统治天下都能使人纷纷归顺。

    《揭子兵法》强调将帅要有惜兵爱兵之心。揭暄主张“将能恩威胁”。他在第四十篇《勒》中指出:“恩重乃可施罚,罚行而后威济,是以善用兵者准得失为功罪,详斗奔以恤伤”。也就是说只有对部下重施恩才能实施惩罚,惩罚能够施行才能树立威严;善于用兵的将帅要根据作战中的成败来论功定罪,察明是战斗受伤还是奔逃受伤再进行抚恤。他在第四十一篇《恤》中说:“恤者:平日虚怀咨访,毋使不遇”,即亲近下属,平时要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有事向他们咨询,经常和他们接近,不要使他们怀才不遇。在第九十七篇《威》中又说:“与士卒同饮食,而后忘夫马上之饥渴;与士卒用登履,而后忘夫关隘之险阻;与士卒同起息,而后忘夫征战之劳苦;忧士卒之忧,伤士卒之伤,而后忘夫剑镞戟之瘢痍”。将帅能做到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则 “三军之士,彪飞龙蹲,遇敌可克”、 “无人无时而不可奋也”(第三十九篇《励》),“处险如夷,茹毒如饴也”(《威》篇)。

    《揭子兵法》主张“慎以行师”和“不战而屈”。古今论战争,首要问题是对战争目的和性质的认识。揭暄在第七十一篇《全》中认为,战争应以“安民”、“除残”、“益国家”为目的。“师以义动者,名兵也”(第八十四篇《声》),揭暄认为为伸张正义而战的军队,是出师有名的军队。揭暄把政治放在首位,能以人民利益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切中了战争问题的实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指出:“兵之动也,必度益国家,济苍生,重威能。”(第五十篇《利》),强调“慎以行师”(第二十五篇《谨》),他反对滥用武力,反对“穷兵黩武”。揭暄要人们理解支持正义战争,指出:“天德务生,兵事务杀,顾体天德者,知杀以安民,非害民,兵以除残,非为残”。在第九十七篇《威》中,他主张多用威慑战略,使敌人感到“威之所慑,未事革兵而先已惧”,迫使敌人不战而屈。在第六篇《争》中揭暄说:“无功之功,乃为至功;不争之争,乃为善争”。他认为没有经过勇战而取胜的无智名之功,才是最大的功;表面上看来没有激烈抗争的争夺,才是最巧妙的争夺。这一点,邓小平同志倡导“一国两制”,促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可以得到见证,他以超人的智慧,未放一枪一弹就和平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可以说是不战而屈的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立了大功。

    《揭子兵法》倡导全民全军,世界太平。战争与和平,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社会政治的不同表现形态。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和平是不流血的政治。《揭子兵法》是一部理论性较强的兵书。揭暄对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进行了具体发挥,主张“不倚薄击决利,而预布其胜谋”,达到“于无争止争,以不战弭战,当未然而寝消之”(《先》篇)的目的。认为不用争夺而制止争夺,不用战争而阻止战争,在战争未爆发时就取于无形,才是最重要的。揭暄强调,即使战争不可避免,真的打起来,也要“定不攻自拔以全城,致妄戳之戒以全民,奋不杀之武以全军;毋徼功,毋歆利,毋徼欲,毋藉立威,城陷不惊,郊市若故”(《全》篇)。揭暄指出,不能做到这些就不能算作保全,不能做到“全”就不能算有惜悯生命之心。他要求将帅不要急于求取战功,不贪利,不纵欲,不凭借残暴显示自己的威风;城池攻陷后百姓不受惊扰,市场依然繁华如故。揭暄在第一百篇《如》中追求:“圣武持世,克无城,攻无垒,战无阵,刃游于空,依稀乎酿于无争之世”的境界。他主张攻城力求不攻自破以保全城市,严禁滥杀无辜以保全城内百姓,采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法来保全军队,希望出现一个没有硝烟战火的太平世界。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依靠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较长时间地维护世界和平。

    《揭子兵法》在古代兵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揭暄言兵言战,精见迭出,他继承孙子、吴子的军事思想,综合古代兵法的基本理论,结合本人抗清战争的军事实践,提出了许多创建性的论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湘军统领花翎按察使肖启江盛赞“《揭子兵法》言警而核,自成一家,《揭子战书》明畅切实,法制详备。”清代江西学政吴石渠称赞《揭子兵法》是“奇人异书”、是“铸成纯金的小颗粒”,即撰文推介,并捐资赞助刊行。《揭子兵法》与《揭子战书》实为国之瑰宝、兵学丰碑,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揭暄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兵学家。当今时代,弘扬传统文化,学习研究《揭子兵法》等兵学经典,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新时期国防建设,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空军副政委、中将)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