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二、当代书法形式嬗变成因
宽泛地说,从文字起源到元代形式成熟,书法形式的发展走过了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元明清及近现代,传统书法的表现形式被一代又一代沿袭、传承。但是近二十年间,书法的表现形式在展览、比赛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无比活跃,创意层出不穷,成为当下书坛的热点论题之一。
为什么固有的书法形式在当代被人们大作文章,成为当代书坛鲜活的艺术因子呢?
首先从当代书法存身的社会大背景看:“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这几个中国社会最近前的发展枢纽,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一次次暴风骤雨般的冲击。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而且在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形成了一个与新时代相适应、相匹配的新的文化运行体系。属于中国文化的书法当然也需走出书斋,与时俱进。若从个体上看,几千年来几乎是文人士大夫才有条件把玩的书法,解放后成为平民化的艺术。这种忽略门槛的艺术形式成就了庞大而复杂的认知群体。这一群体资源的建立,使属于书法艺术内涵的方方面面被人们广泛挖掘,而其中技术性相对直观的形式当然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次,新的文化体系形成后,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书法的表现形式自然会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构成元素。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当代文化的传播方式。我们都亲眼目睹了近二十年来中国信息传媒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印刷由过去的黑白模糊到现在彩印的毫发毕现;信息传输由过去的信件、电报、录音机到现在的特快专递电话、传真、网络等。可以说,当代社会人们传递和获知信息的广度已无限延伸,速度已无比迅捷。当代的造纸、装潢、广告、印刷、包装等行业在材料的研制、开发,色彩的运用、搭配等方面都为书法的形式创新寻绎到许多横向的链接点。
当然,推动书法艺术“形式至上”的最大、最直接的动力还是艺术本身的发展趋势。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家对书法艺术门类的确认,随着中国书协的成立,随着展览、比赛的此起彼伏,书法艺术在这种全新的社会环境中又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既然书法在当代可以生存、发展,那么其生存、发展的命脉究竟在何处呢——一个绕不开的名词——“展览”!
展览何为?我们可以列举:它为当代书法提供了一个最佳效果的展示平台,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平等而有效的竞争体制;它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当代书坛的认知群、消费群;它为广大的、身份各异的平民书家提供了一次次脱颖而出甚至一展成名的机会;它推出了一波又一波书坛精英,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实现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就是由展览生发开来的这些直接和间接的“效益”,使当代书坛步入一个“以展览为中心”的时代——当代书法的展示方式、欣赏方式和社会功用发生了根本改变,已具有“视觉艺术”和“眼球经济”属性的当代书法与其表现形式产生了最为密切的联系。
三、当代书法形式嬗变一览
1、幅式
“以展览为中心”的当代书坛,书法的展示方式主要为宽敞、高大的展厅、画廊,欣赏方式是集数百件作品于一室。这必然要求展品有气势、富有视觉冲击力,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大——自然成为展厅展品的首要选择!于是,在人们不自觉地适应当代书法的展览机制后,四尺以内的大作品已为人们嗤之以鼻,八尺、丈二的作品在国展中屡见不鲜。是以,国展不得不以“八尺以内”、“六尺以内”来限制愈演愈烈的大制作。
2、空间
当代较成功的应用作品有两类:其一是将古人下部、尾部随机留白的手札式作品巧妙应用,将创作作品分为几段处理,营造活脱、透气的布局;有的以此形式表现句式长短不一的宋词,颇为和谐自然;其二是将作品作块面化处理,在长短、宽窄、字形大小、书体变化等方面作文章,大胆留白、造密,处理得当确有“奇趣乃出”的效果。
这里,我们适当提一下当代书法对书体的开发和利用。我们知道,当代传媒业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可以全方位享受古代的书法成果。因此,我们对书法的取法和研习有了更多的凭借和选择。这种选择应用于创作,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笔法、字法和人们的眼球,为作品的形式变化提供了更多的尝试:可以在一行字中融入不同的笔调,亦可以用不同的书体分片书写。
在空间的构成元素中,印章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经常看到古帖中动辄数枚甚至数十枚的印章,烘托出作品的古雅之气。当代书法善于运用“拿来主义”,将古人这种印章(特别是闲章)的使用推到一个极致,我们经常可以在展厅中欣赏到这类古色古香的作品。无疑,创作中在作品留白处点缀几枚仿古色的印章,确实可以起到呼应、补气、画龙点睛的作用。
空间元素中还有界格。线在空间能起到分割和连接的作用,并且可以丰富作品的色彩。所以在当代书法创作中,界格亦成为作品的审美元素。早期孙晓云以界格笺纸写手札,屡获大奖,影响一时。在整饬庄重的楷书和篆隶作品中,界格运用更为普遍,其运用方式也在人们的反复实践中不断出新。
3、色彩
书法进入“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后,色彩开始更多地被人们纳入作品的审美要素,“好色”一时蔚然成风。
在“好色”风尚的影响下,我们广大作者开始留心和研究书法的载体材料。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的宣纸厂家亦开始全面开发宣纸新品。尤其是近十年,书法的载体材料日益丰富:不但五彩缤纷的宣纸随处可购,而且经过特殊处理的宣纸亦不断推出,如水纹宣、虎皮宣、水印宣、描金宣、泥金宣、泥银宣等,还有各种新型材料,如色卡、瓦楞纸、铜板纸、报纸、牛皮纸等亦时常现身于展厅。
色纸的流行又引入一个新的课题:色彩搭配。如何在作品中和谐地使用颜色呢?一是需要作者有基本的色彩知识,处理好色的对比和统一,不能流于花哨、小气,作品要给人以古朴雅致的审美感受;二是需要作者具备简单的装裱技能,熨帖地完成作品的挖补、拼贴、加矩、托裱等。
另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色彩设计更加随心所欲,国展上已有人尝试将这种设计应用于作品。还有的创作作品追求碑刻效果,以白颜料、金粉、银粉等在深色纸上完成。所以说,当代书法创作中色彩的应用还在进一步拓展。
四、结语
对于当代展厅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形式至上”的观点,书坛一直存在两种声音:赞成者认为书法进入展览时代,成为“视觉艺术”和“眼球经济”,应当提倡“形式至上”的创作思路;反对者认为书法应该以书法本体为根脉,回归传统,甚至提出展览作品应统一尺幅、统一纸张的观点。
但理性地分析,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审视当代书法的形式嬗变,因为形式与内容从来就是艺术创作的两大命题。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书法在近现代呈式微之势。当代恢复气脉后,法古、承古乃必然选择。从“法”的角度看,当代在相当时期内很难超越古人,但却具备了诸多形式创新的条件。从这点上看,“形式至上”可视为当代书法发展史的必然阶段。
在“形式至上”的引领下,传统书法的审美内涵进一步增加,我们的创作手段日益丰富。美术、装潢、造纸等行业的发展为我们的形式创意提供了更多有益的借鉴和实践;留白、构图、色彩等艺术元素的渗透不但加大了书法作品的艺术容量,而且增强了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使观展者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艺术信息和艺术熏陶。
从展览本身来看,形式琳琅的展品可以极大地丰富展览内容,提升展览的艺术品位和学术价值。假如一次展览真的“统一尺幅”、“统一纸张”,那该是多么单调、乏味呀!
当然,形式与内容是对立统一的。形式可以为内容增色添彩,但形式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书法的形式构成应与书写内容相统一、相协调。并且,书法作为高古典雅的传统艺术形式,在形式处理上应该营造、凸显这一艺术主旨,以促进当代书法艺术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嬗变。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3-17浅谈元画的风格及技法
- 03-17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03-17方楚雄:接续花鸟画文脉
- 03-09张大千笔下的仕女画:庄严与世俗
- 03-04冯钟云:笔墨之中的灵韵与自由意志
- 03-02章庭钰——中国画坛十大巨擘献礼两会
- 02-10谭贵清——中国当代十大巨擘献礼全国两会
- 02-06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录
- 02-06禅画与文人画的区别
- 02-06周昉《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孤本反映仕女形象特征
- 20712℃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 10446℃书法与乐趣
- 9121℃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 780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6523℃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
- 6167℃楷书卢中南
- 5796℃书法(行草)歌
- 5647℃我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 5571℃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 5401℃中国山水的审美境界
- 06-1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06吴门书派概述
- 10-22忆启功 写启功 学启功
- 09-26苏州园林书法略说
- 09-24揭姓历代书家
- 09-21帖学五人谈
- 09-19历届兰亭书法节回顾
- 09-19古代绍兴书家概述
- 09-17现代书法今昔谈
- 09-13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