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2008-06-06 软笔书论 评论

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
张丰

在书法界,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永不褪色的时尚话题。
自书法产生的那天起,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就客观存在了。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传承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传承从本质上说本身就是一定意义上的创新,而创新则是对传统选择性的继承,没有无渊源的创新,也不存在无一点创新的传承。
书法是博大精深的,它的载体是汉字,我们通过特有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将汉字用以表达情感、记录生活的时候,书法便产生了。书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最初的书法形态从一个角度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粗糙的工具,不完备的文字系统,轻松随意的技法都将原始的书法状态定格在高古简朴的趣味层面。这是书法的渊源,是书法长河之源,我们不难相信,后来的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都从某种层面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从这个源头上吸收了充足的养分。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极丰富多彩的书法精品,这其中的创新则凝聚了无数书法家毕生的心血。
我们无法抛弃传统而追寻创新,对于传统的继承理应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书法家应该尊重的问题。我们首先得客观地认识传统,认识书法的渊源和流变,这是最基本的前提。书法史留给我们的是大量宝贵的财富,可以说能流传至今的必定是经过历史筛选的精品,每一件本身也是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和研究的。当然,由于个体认知和审美的差异,以及外在环境及时风的影响,必定使得我们对传统的认识很难达到最客观的程度,使我们在继承什么以及该怎样继承等方面产生困惑,这是难免的。我个人认为,于传统的认识,我们首先尽量不能有太多的主观色彩,尽可能全面地去对待每一件书法作品,尽大限度地广泛接触传统的东西,可以说,见的东西越多,眼界越高,自己的认识也就越趋客观。能够客观地认识传统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如何继承这条没有捷径的夜路,有时会使我们豁然开朗。
同样,我们也无法做到完全意义上的传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因为我们的问题关键不在于此。我一直认为,传承由于个体的差异本身就是一个客观事实上的创新了,它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的色彩。记得有位书法家说过类似这样的一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书法的创新就是最大限度上地继承传统。是的,我觉得,对传统继承的深度决定了个体创新的高度。传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创新。但是并非所有的创新都是有生命力的,我个人观点以为,只有有生命力的创新才是真正经得起大浪淘沙的。创新应该有机融合书法家个体的情感和审美追求才能使创新的东西真正富有生机并焕发出活力,这样的创新才能打动自己,打动别人,打动历史。我们应该把这作为自己的追求,这是一种责任感。
传承难,创新亦难。当我们开始正视并重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的时候,才会猛然发现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做了,我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去得到太多没有必要得到的东西,我们也错过了许多本可以得到的应该得到的东西。
有人说书法太难。这哪里出自于无奈的叹息,明明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书法家理应从心底发出的呐喊呀!
戊子年初夏农历四月十六于无为轩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