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王羲之感怀贴真伪之初考

shxw 2008-06-12 软笔书论 评论

[摘  要]  本论文旨在通过湖南唐家后人出观的手卷《王羲之感怀贴》,从唐家背景,马叙伦《石屋余渖》一文提供的线索以及赵孟頫、文征明、倪瓒、柯九思等历代名人题写的跋文等方面入手,探究《感怀贴》的与藏家及历代名人的关系,为进一步辩别感怀贴的真伪提供最肤浅的线索。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笔者未能对《感怀贴》做更深入的考证,而最权威最可靠的方    法是物理鉴定,这有待机遇,还需经藏家同意。

[关键词]  王羲之  感怀贴  藏家背景    历代名人题写的跋文

卷首照片

 

王羲之感怀贴

1. 引言

    2001年,我创办南国书院时,结识了酷爱书法的铁路小学校长唐少华先生。某日,我携书院同事书法教师曹文清先生,去唐家论书。品茗之余,免不了执笔弄墨。一时高兴,唐校长从长案下拿出七卷古迹斑斑字画,供大家品玩。有于谦、板板的字,沈诠、文徵明、赵孟頫的画,其中,最让人惊骇不已的是一幅长卷中,竟然有王羲之的感怀贴。从此,我与感怀贴结下了十年之久的梦缘。

    唐先生是一位湖南东安籍的长者,与我同是湖南老乡。也许都是从事教育又共同喜爱中国书画的缘故吧,我们一见如故,相识十年,我们关系融洽,当中我又仔细品味一次,前贤们的墨宝,反复观摩,爱不释手。出于对藏家的尊重,又不敢拍摄,更不用说借用。

    2008年,我策划并实施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青少年书画院、北京集美家居集团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指导的首届中国(集美)民间艺术博览会,并任组织委员会秘书长,主持博览会的全局工作。我致电给唐先生,邀请举办唐少华先生私人虔藏展,唐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并邀我抽闲至家细聊,我则有了第三次瞻仰书圣真宝的机会。

    那是汶川地震的第10天,刚下飞机的我,不顾旅途劳累,直奔唐家,多年不见,难免一番唏嘘。高兴的是,这次不单见到了七卷古籍,更得到了唐先生惠赐的一套珍贵照片。

    手卷约四米长,不知哪个朝代的一个叫吴迁贤的夫子以大篆“书圣”作卷首题字;稍后有“晋王右军之感怀贴”之题注,字下的钤印难以识别;而后就是斑驳古旧的感怀贴了。感怀贴再后,是历代名人如米友仁、赵孟頫、鲜于枢、仇远、徐元度、柯九思等人为感怀贴入跋。整个手卷裱装有十方旧墨,古香古色,沧桑岁月,使她失去了往日的鲜艳。

2.唐先生是湖南东安唐家的后代

    绝世之宝问世,必有其根源。为了了解感怀贴的来龙去脉,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也确实发现了许多线索,为考证感怀贴准备了一些史料数据。

    1889年10月12日,原国民革命军上将唐生智将军生于湖南省东安县原南应乡大视塘。东安唐家甚称当地的名门望族。唐生智先生从小爱到了正规的军事教育。1904年,考入湖南武备学堂(后改为陆军小学);1909年,考入湖北第三陆军中学;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考入河北保定军官学校。1915年,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回湘参加护国讨袁斗争;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兼北伐军前敌总指挥;1927年,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又任北伐军总指挥,年底因李宗仁、谭延闿、程潜联合“西征讨唐”而宣布下野,由翻译古川陪同,东去日本避难。隐姓埋名,住在神户、大阪;1929年,从日本回国,任第五路总指挥;1931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及军委会常委;1932年,任军事参议院院长;1937年,芦沟桥事娈后,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担任保卫南京的重任;1949年,陈明仁、程潜等37位将领在长沙起义,唐生智等106人通电相应;1950至1971年,历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常委,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代表、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等职。1971年4月6日逝世,终年81岁。

    原国民革命军中将唐生明将军, 1906年10月10日生于湖南省东安县,系唐生智之胞弟,排行第四。1914年开始在私塾就读。1915年入长沙明德学堂。1919年秋入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高级部。1922年入长沙兴会中学初中就读。1924年春入湖南陆军讲武学堂。1926年4月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10月毕业。1932年入中央陆军大学,1935年秋毕业。1930年任第四集团军第八军副军长、代理军长。1931年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谋。抗日战争初期,任长沙警备司令部副司令、代理司令。抗日战争中、后期,他被蒋介石暗中派往汪伪政府,从事策反工作,是世界历史上军衔最高的间谍。日本投降后,他仍留在上海。1946年2月21日,蒋介石在上海召见他,赞扬其工作很有成绩,委任为国防部中将部员。1948年3月任总统府中将参谋。1949年8月4日,陈明仁等37名将领在长沙宣布起义。他参与湖南各界知名人士发表声明,支持起义。1949年至1987年,历任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7年10月24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2岁。

    唐先生自述是唐家的后代,七卷古籍,从祖辈到他手里已经有80多年了。其中,文徵明、赵孟頫等三卷画的装裱风格及用材明显非华夏之物。唐先生对我说,这几件是祖上从日本已二千四百块大洋赎回来的。其中,有多少曲折,可想而知。查阅唐生智将军生平大事记,80多年前,唐生智将军还真在日本隐居了两年多。1927年11月,唐生智将军因李宗仁、谭延闿、程潜联合“西征讨唐”而宣布下野,由翻译古川陪同,东去日本避难。隐姓埋名,住在神户、大阪;直至1929年才返回上海。而80多年前,唐生智将军正是中国军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要说这样的上层高官有几件珍贵的字画就不足为奇了。

3.从马叙伦《石屋余渖》论书画得到线索

马叙伦

    王羲之,字逸少,后人多称之右军,生活在魏晋时期,生平为公元303——379年间,少时学卫夫人书,后见前代名家法贴,博采众长,一变汉魏朴质古风,创妍美流便之体,有“书圣”之称。中国文学史上,讫今尚为发现其真迹存于世间。唐太宗提倡王羲之书法,百般搜求,尤喜《兰亭序》,死后真迹殉葬昭陵。现世间所见王羲之墨痕,如《雨后贴》、《兰亭序》、《寒切贴》、《平安贴》、《快雪时晴贴》、《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碑》等皆为后人临写本,而诸贴中惟未见有《感怀贴》。
为求证感怀贴的来龙去脉,我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未见有一星半点的端倪。在一次偶然阅读中国文学人物传时,从马叙伦《石屋余渖》论书画杂文中缍发现了一丝线索。

    马叙伦先生,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号石屋老人。一八八五年四月二十七日生于浙江杭州。少年时入杭州养正书塾,师从陈介石先生,读《黄节》、《明夷待访录》,进而研《法意》,《民约论》、《天演论》等著作,不为儒学所绳。天资敏捷,精力过人,在校学习时以成绩优异被聘兼任初级班教师。后因、主持正义、为同学鸣不平,被开除学籍。出校后艰苦自学,致力六法训诂、经史、韵文、兼治新学,宏深渊博,无所不精,经友人推荐任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新世界学报》、主编、《政艺通报》、主笔等。后又先后至广州方言学堂、浙江第一师范、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从此终生从事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直至一九七O年五月四日在北京逝世。

    现摘抄马叙伦先生的《石屋余渖》王右军《感怀帖》真迹一文如下:
读外祖父邹蓉阁先生《问桃花馆诗集》,有李子芬孝廉世贤出观王羲之《感怀帖》草书真迹。此卷宋徽宗内府所藏,后归东海徐元度,今藏利津纪氏诗,此卷今不知尚在人间否,辄为神往。然右军书传多为伪迹,此又不知何如也。先生诗集后更名《存悔斋集》。与外祖妣所著《竹斐夫人遗墨》,并见著录于《杭州府志》。余父所藏有二本,其一清本,三十年前余寄存邓秋枚、黄晦闻及余所创设之国学保存会图书馆,后闻秋枚以书售诸复旦大学。此书如何,余访秋枚不得其所在,亦不知此书所归矣。其一大氐为初清本,即此本也。先生官金山时,适当太平军至,尝夺得敌人赤帜为妾制裙,有歌纪之,艳称于时。昔唐宋诗人多出于簿尉之间,固不以卑官损誉。清代晚季,可以赀得官,佐贰之职,文学之士所不屑为,如先生当厕诸常建、张羽之列,士论之所惜也。妣汪氏,名忄宣,同县人。汪故望族,簪缨相袭,闺门之内,翰墨如林,故妣亦擅诗词也。妣先先生卒,墓在吴江雪巷之陈家荡,伯舅福昌拊焉。

    经查阅史料,确有东海徐元度其人。

徐元度

 

徐元度跋文

    徐元度(1907年-1986年),男,笔名徐霞村、方原等。1907年9月生于上海,祖籍湖北阳新,民主同盟会员。1925年秋,入北京中国大学哲学系,1927年5月赴法勤工俭学,就读于巴黎大学文学院。

    从1926年起开始在《晨报》副刊、《世界日报》副刊、《语丝》、《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译文、小说和散文。1928年-1930年夏,活跃在上海文坛上,此时有大量译著与著作,著作有:《法国文学史》、《现代南欧文学概况》、《文艺杂论》、小说集《古国的人们》、散文集《巴黎游记》;主要译著有:《菊子夫人》、《洗澡》、《法国现代小说选》、《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西万提斯的未婚妻》(与戴望舒合译)。其中:《古国的人们》至今一版再版,被列为"海派作家"之代表作;《巴黎游记》1996年又被收人《欧游三记》再版。他是文学研究会和水沫社成员,担任过《熔炉》主编,《新文艺》编辑,后又主编《华北日报》副刊《每日谈座》。1930年-1935年,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及齐鲁大学。从1932年至"七七事变"前,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译委员会译书。《鲁滨孙漂流记》就是那时的第一部译作,此书1959年出重校本,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1997年已出到第六版),并被收入《西方名著入门》文学卷(一)和《世界文学名著文库》,此时的译作还有《西班牙小说选》、《皮兰德娄戏剧集》等。

    1947年秋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后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在他的引导与影响下,中文系50年代的学生,有不少人走上专门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的道路。

    1958年后调入外文系。自60年代起,主要从事英语成语词典的编纂工作,1978年后任英语词典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兼词典组组长。他参加编纂和审稿的《英语成语词典》,1972年出版后,颇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和学术界的好评;他主编的《综合英语成语词典》是我国迄今出版的最大型的综合性英语成语工具书。该词典1986年获厦门大学南强奖,同年又获华东教育图书优秀编辑奖;1988年获福建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2年获福建省首届辞书优秀成果荣誉奖;1995年获国家级大奖--中国辞书奖二等奖。我国著名学者许国璋教授生前指出:"厦大于辞典学研究,走在我们前头许多。"(引自许国璋书信)著名学者周辨明教授亦称:"它(《英语成语词典》)是我多年来见到的最好的著作。"(引自周辨明书信)著名学者杨岂深教授称赞道:"《综合英语成语词典》较旧版更精益求精,嘉惠士林,贡献殊多!""远远超出国内已出版之同类书籍,堪称首屈一指,可喜可贺!"(引自杨岂深书信)

    徐元度教授堪称作家、翻译家和词典学家。他是厦门大学词典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李子芬出观王羲之感怀贴草书真迹,并言此贴为北宋末皇宫所藏,后归东海徐元度所有,再后又被山东利津的纪诗所得。由此而知,感怀贴绝非凡品,即便不是真迹,也是北宋以前的临本了。唐先生的祖上是同盟会员,徐教授也是同盟会员,并都在上海长期生活过,这其间二人有无相识交往,有待进一步考证。手卷中确有“东海徐元度金藏并题”的注跋。这就为马叙伦先生《石屋余渖》王右军《感怀帖》真迹一说,提供了真实的诠释。

4.从历代名人的入跋考证感怀贴之真伪

    自唐朝唐太宗伊始,历代高官和文人,每观前人墨迹,无不视若瑰宝,习于题跋已示后人。这幅手卷,装裱后长约4米,由十方前代十余位名人的题跋,汇装成卷。从右至左,依次有米友仁、赵孟頫、张适、徐元度、鲜于枢、吴璋、仇远、倪瓒、柯九思、袁方、虞集、欧阳玄、顾信等。其中有的落款过于狂草,难于辩识,还有的因资料不足,一时难于确定为什么朝代,任过什么官职,或在书画史上有过什么成就。比如水云子、吴璋、张适、袁方等。

    其他如米友仁、赵孟頫、鲜于枢、仇远、倪瓒、柯九思、欧阳玄、顾信则为众人所耳熟能详。经仔细观摩,与诸贤传世碑贴法书水墨一一比较,可谓其味融融,受益良多。

米友仁跋文

    米友仁(1074—1153,一作1086—1165)  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小名寅哥、鳌儿,黄庭坚戏称他为“虎儿”,并赠古印和诗:“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故字元晖,晚号嫩拙老人,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长子,人称“小米”。早年即以擅长书画知名,徽宗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官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但对鉴别书画“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善行书,人谓其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自有一种风格。芾称其大隶题榜与吴皖、王子韶等。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略变其尊人所为,成一家法”。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构成“烟云变灭,林泉幽壑,生意无穷”的画面,强调“借物写心’,崇尚“平淡天真”,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对后来“文人画”中的笔墨纵放脱略形状有影响。作官后颇少为人作画,“虽亲旧间亦无缘得之’。自题《潇湘图》长卷中说:“夜雨欲霁,晓烟既泮,则其状类此,余盖戏为潇湘,写千变万化不可名神奇之趣。”明代董其昌曾携此图往游洞庭湖,惊叹米友仁的写生本领,说:“舟次斜阳,篷底一望空阔,长天云物,怪怪奇奇,一幅米家墨戏也。’传世作品有《潇湘奇观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云山得意图》卷,藏上海博物馆。
在跋文中,米友仁曰:“右军王羲之感怀贴四十九字真迹”。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号松雪,又号水晶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在宋曾任小职,入元后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据载,他生前"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卒后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赵孟頫跋书

    赵孟頫博学多才,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均有很深造诣,以书画成绩最为突出。其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山水、人物、竹石、花鸟均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工笔、写意、青绿、水墨都十分精彩。其绘画继承前代传统,博采众家之长,自成面貌。赵孟頫主张作画要有"古意",倡导"书画同源",强调以书法用笔入画,并主张师法自然,提出"到处云山是吾师"的口号。他的理论和创作对元、明、清三代都有极大影响。(中国名画家网撰文)

    赵孟頫是宋朝皇室的后代,却做着异族朝廷的官,虽然地位很高,实际并不受重视,心里很苦闷,只是一味地吟诗作画。他是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全才,大概只有宋朝的苏东坡、明朝的董其昌可以和他相提并论。除书法外,他还擅长绘画,精通文学,通晓音律,熟谙道释。他的妻子管道升、他的儿子赵雍都精通书画,他的外甥王蒙是著名的“元四家”之一。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最高的是楷书和行书。学李邕而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宗,所作碑版甚多,圆转遒丽,人称“赵体”。传世的楷书名作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仇锷碑》等;小楷有《汲黯传》等;行书作品不少,如《洛神赋卷》、《赤壁二赋帖》、《定武兰亭十三跋》、《道德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四体千字文》等。他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书法的主要特色。虽然他对晋人书法下过很深的工夫,但晋人书法中精妙的用笔,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体现;或者说,他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加以简化了。尽管如此,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这完全是他深厚的学问、修养所致。

    他的书法成就和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人。不仅同时代的一些名家如邓文原、鲜于枢纷纷以他为榜样,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清代的刘墉、乾隆帝也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

    赵孟頫在古木竹石和花鸟画方面,也是具有突出成就的高手。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则师李公麟及唐人,亦工墨竹与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他糅合“徐熙野逸,黄家富贵”二体,兼工带写,不尚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胜。曾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笔调写竹。其论画主张继承五代、北宋的体格法度,反对风行已久的南宋画院模式,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的论点。其创作及理论,均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开创了元代画风。

    赵孟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各种题材的绘画精品,传世山水画作品主要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的《幼舆丘壑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鹊华秋色图》卷、上海博物馆藏《重江叠嶂图》卷和《吴兴清远图》卷以及故宫博物院藏的《水村图》卷、《东洞庭》、《鹊华秋色》、《秋郊饮马》、《红衣天竺僧》等等。

    跋文中,赵孟頫对王羲之这人品推崇至高,对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更是赞美之极:“逸少(王羲之字)感怀贴一纸古致错落、神采飞扬,无一笔苟简。”

    鲜于枢(1254-1322),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曾任浙东都省史掾。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早岁学书,未能如古人,偶于野中见二人輓车淖泥中,顿有所悟。他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但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鲜于枢兼长楷书、行、草书,尤以草书为最。其书多用中锋回腕,笔墨淋淳酣畅,气势雄伟跌宕,酒酣作字奇态横生。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

鲜于枢跋书

    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鲜于枢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卷上》、《苏轼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卷》、《论草书帖》等。

    鲜于枢在跋文中,对感怀贴极具赞褒:“潇洒山阴客,工书自不不群。名章惊后旧,运笔似如新。巍庙留宸翰,元晖记姓名。悠悠千载上,松雨抱清芬。”

    仇远(1247~1326),元代文学家。字仁近,一字仁父,自号山村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咸淳年间以诗名与白珽并称于吴下,人称"仇白"。58岁时,任溧阳儒学教授。

仇远跋文

    仇远与赵孟頫、戴表元、方风、黄洪、方回、吾邱衍、鲜于枢等结为诗友,互相赠答。方风《仇仁近诗序》说,仇远作诗,近体学习唐人,古体效法《文选》。仇远生当乱世,诗中不时流露出对国家兴亡、人事变迁的感慨。如《采薇吟》、《和范爱竹》、《题赵松雪迷禽竹石图》、《挽陆右丞秀夫》、《怀古》、《凤凰山故宫》、《朝天门城角》等等都是。仇远在宋代已有诗名,元朝让他做儒学教授,而元朝并不重儒生。他的《书与士瞻上人》诗中写有:"末俗由来不贵儒,小夫小妇恣揶揄。来书合问山林隐,绝迹莫登名利途。膝上有孙贫亦乐,门前无债醉如愚。咸平处士真堪羡,死守梅花住裹湖。"这首诗中表现的"不愿富贵而志在田园"的思想感情,代表了他诗的基调。

    仇远著有《金渊集》6卷,皆官溧阳时所作,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另有《兴观集》、《山村遗稿》,是清项梦昶所编,残缺不全。据诗人方回在仇远41岁时说:"予友武林仇仁近工为诗,有稿二千余篇。"看来仇远作品至今散失甚多。仇远也能写词,有词集《无弦琴谱》,多是写景咏物作品。另有《稗史》1卷,是笔记小说,文字简洁,其中有些故事,笔调流畅,趣味横生。

柯九思跋文

    柯九思(1290-1343年)浙江临海人,字敬仲、丹丘、丹丘生、五云阁吏。擅长竹、石、山水,著述:墨竹谱。传世作品有至正四年(1338)与倪瓒会于《清閟阁墨竹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双竹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晚香高节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仿郭熙山水图》卷流入美国。著有《墨竹谱》,元代《草堂雅集》收录其诗文。


    欧阳玄,字元功,号圭斋,浏阳人。祖籍江西,系欧阳修的族裔。清康熙年间修浏阳县志时因避康熙皇帝玄烨讳,改玄为元,所以又有欧阳元之称。1315年(元延二年),取中进士第三名,为官40余年先后六人翰林,两为祭酒,两任主考,千生以史学成就最为突出,同时也以诗文闻名天下,因其学识渊博,文绩卓著,人称“一代宗师”。

欧阳玄跋文

    1333年(元统六年),元惠帝以欧阳玄任翰林院直学士,负责编修《泰定帝实录》、《明宗实录》、《文宗实录》和《宁宗实录》,合称“四朝实录”,受到朝野好评。因此,当至正(1341-1367)初年元惠帝下诏修撰辽、金、宋三史时,又以欧阳玄为总裁官。接受了这一任命后,欧阳玄极为负责。丞相脱脱问他三史编撰从何人手,他回答:“编史好比造屋,关键是聚材、择匠。聚材就应当先购书,择匠就必须遂选史官。”脱脱同意他的建议。欧阳玄便本量搜集史料,仔细选定撰写者,并先亲自定出凡例,让参加编写者有所依据。待记、传的正文完成后,他又一一写出论、赞、表、奏,对史事人物作一大略的评价。编写过程中有些撰稿者为显示自己的才华使某些议论不公正,也有部分书稿因编写者众多而文字差异很大。对这些情况,欧阳玄不多作口舌辩争,等初稿呈上后自己详加推敲,斟酌改定。因而三史体例统一,文笔一致,对人物史事的评价较为公允。元惠帝阅读完成稿后再三称赞,后人评价也较高,认为三史共600卷千万言宇都由欧阳玄一人改定,很不容易;不足是由于卷佚浩繁,其中难免有所差错,有的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在书中出现多次,却先后记载不同。不过瑕不掩瑜,辽、金、宋三史总体而言堪称信史。

    三史修成后,欧阳玄因功升翰林学士承旨,朝廷又命他纂修“仿周礼之天官,作皇朝三大典”的《经世大典从此外,他还编成《太平经国》、《至正条格》、《经考大典》、《纂修通议》、《康书纂要》、《元律》等史著多种,共达 1120卷。可惜的是,这些史学方面很有价值的书籍大多已经散佚,未能传至现世。

    如果说欧阳玄编修三史和其他史学著作有使人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功效的话,那么他所撰写的《至正河防记》则对治理黄河,安定民生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1351年(至正十一年),元朝以贾鲁为总治河防使负责治理黄河,功成后又命欧阳玄制作河平碑文以表旋此次治河的功绩。欧阳玄遵令完成了河平碑的制作,但在这过程中他感到以前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中所记载的修得河渠沟恤的状况,仅仅记下了治水的道理及水流趋向,不涉及到治水的具体方法,使后世担任治理黄河任务的负责者无从了解和考究。于是他向贾鲁和熟悉河情者仔细询问,并将治河过程中所作的各种记录详加勘质,然后写就了《至正河防记》。详尽记载了这次至正年间治理黄河的方略方法,对后世治河有一定参考价值。

    欧阳玄不仅在史学方面成就卓著,在诗文方面也享有盛誉,有《圭斋文集》15卷遗世。他的诗题材广泛,不论是写景咏物,还是酬和应答,都文辞典雅,《元诗选》、《全金元词》等共录入他的诗词百余首,其中不乏意境深远之作。如《漫题二绝》之一吟道:

    “铃索无声玉漏稀,青续夜直月侵扉。五更一觉梅花梦,催得江南学士归。”

    诗中描写了作者深夜工作的情景,而怀乡思归之意袭上心头,含蓄深沉,真挚感人。由于欧阳玄仕途通达,以布衣而跻身高,所以诗中常有一种踌躇满志的意态,还有不少应酬之作。欧阳玄的散文成就很高。他作文效法族祖欧阳修,以廉静深醇、舒徐和易为法。曾说:“夫文廉则不夸,静则不躁,深则不肤,醇则不靡。”欧阳玄的文章确能做到不浮夸,而且据事直书,没有世俗的夸诞之弊。欧阳玄最为人称道的是制诰碑铭一类文体,当时朝廷宗庙制造大多出自他手,海内名山大川佛寺道观、王公大人的碑文墓志,也都以能得到他的文辞为荣耀。后人评价:“海内争思得公文辞以为荣,片言只字流播人间,咸知宝重。”颇有意趣的是,欧阳玄对戏曲说唱也很在行,他曾作《渔家傲南词》12首,是仿“鼓子词”的说唱形式而创作的,清代张九钺在《渔家傲小序》中说:“杨升庵作《滇南月节词渔家傲十二调》,仿欧阳圭斋专咏燕京风景体。”可见有一定影响。欧阳玄还写了小说《睽东记》,以鬼神警世喻人,这比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早了几百年。
欧阳玄虽身为高官,平时却生活俭朴,待人谦和,同时代的诗人大家孙风洲赞颂他:“奎斋还是旧圭斋,不带些儿官样来。”1357(至正十七年),欧阳玄病逝于大都(今北京),享年83岁。朝廷谥号文,追赠大司徒、柱国,封楚国公。葬宛平香山,后归葬浏阳天马山,并建词纪念,受到湖南士人世代祭祝崇敬,至今浏阳还有“奎斋路”的街名。

 

虞集跋文

    虞集,元代文学家。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其五世祖虞允文,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曾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官至丞相。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虞集自幼学习程朱理学,深受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拘成法,思想比较开通。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他被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为怀王时,已知虞集之名,继位后授之奎章阁侍书学士,进翰林侍讲学士,并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因虞集曾草诏说顺帝非明宗子,所以顺帝即位后,他就谢病回乡。谥文靖。

    诗文为当时大家,“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士大夫碑版咸出其手。粹成一家之言”。与杨载、范椁、揭傒斯先后齐名,人称“虞、杨、范、揭”,并称“元诗四大家”。他主张宗唐宗古,以李白、杜甫为正宗,而又特别欣赏陶渊明、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人,提倡“舒迟而淡泊”的审美观。诗文风格谨严,但多模拟前人。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书法亦是大家,曾与赵孟頫同在翰林院共事,赵孟頫是他的上级,书法自然受到赵孟頫影响,观其作品,深得晋人韵味,清朗蕴藉之气不减赵氏。陶宗仪式《书史会要》称他“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明代书法家李东阳说:“书家者流,所谓人品高、师法古者,伯生殆兼有之。”书迹主要留于鉴赏题跋,传世作品还有《刘垓神道碑铭》墨迹本(上海博物馆藏)为大字真书,可见钟繇、苏轼笔法,曾为奎章阁篆印两方“奎章阁宝”、“天历之宝”,可见他的篆书在当时也很出众。虽为当时重要书家,流传作品不多,风格也不甚鲜明。

 

倪瓒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一说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无锡(今属江苏)人。世居无锡祗陀里,多乔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号。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亦号"倪迂"。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 ,加以发展 , 画法疏简 ,格调天真幽淡。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墨竹萧爽清丽。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享誉极高,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工书法,擅楷书,古淡秀雅,得魏晋人风致。作品有:《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幽 寒松图》、《秋林山色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容膝斋图》、《修竹图》、《紫兰山房图》、《梧竹秀石图》、《新雁题诗图》等。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等传世。王冕《送杨义甫访云林》说,倪瓒"牙签曜日书充屋,彩笔凌烟画满楼"。

    倪瓒生活于战乱的环境中,想逃避现实,放弃田园产业,过着漫游生活。"照夜风灯人独宿,打窗江雨鹤相依",就是他生活的写照。不过他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他在《寄顾仲瑛》诗中说:"民生惴惴疮痍甚,旅泛依依道路长。"尤其是至正十五年(1355),他竟以欠交官租被关进牢狱,他在《素衣诗》中说:"彼苛者虎,胡恤尔氓。"表明了他的批判态度。不过倪瓒对现实常常采取消极姿态。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他不隐也不仕,飘泊江湖,别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
倪瓒的诗造语自然秀拔,清隽淡雅,不雕琢,散文也一样。 著有《清閟阁集》15卷。

[结  论]
    本文通过列陈各史料记载,充分显示,王羲之《感怀贴》确有其作,收藏家徐元度是清末民国初期我国著名的大翻译家,而其后再度易手到湖南东安唐家,唐家两位将军是民国重要的军界人物,与蒋、汪、中共都有深厚的友谊,而唐生智做过多年的封疆大吏,这样显赫身世的家族,拥有几件文物是不足为奇的。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唐生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专辑》,1989
2.周全,《唐生智生平大事记》,1989
3.沈醉,《“福将”唐生明》,1989
4.北京出版社,《中国传世书法》,2004
5.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1993
6.张苏,《樱花公子》,2004
7.中国书法名家网撰文,2008
8、名人故事吧  http://www.gushiba.com,2008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