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书法文化之东方韵味 王岳川 书法之美,若能真切感悟,进入脑际的便是音乐般的节奏与旋律。心与思、志与气、爱与恨,人世诸端,皆能表于这方寸之上。墨舞飘际,便是文字、绘画、音乐浑然一体之时。故王羲之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苏轼道“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点评最见本事,直接透彻草书的根本。草书最见书家功力和人文气度。“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积学乃成草书,成品出现的速度也因而“匆匆”。大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势,蕴妙境之无穷,见化机之妙。 作书,是需要情境的。有听滴滴之雨见婆娑叶之境,有感绵绵无期秋雨之界,有疾风骤雨之期,有明洁爽雨之时……境界不同,品性不一,书的情致亦各异。有生命在点滴中飘逝之感念,有狂涌澎湃之思绪,有和弦在鸣奏之雅致,有“谁共我,醉明月”的豪情。当夜阑无声,惟有众星应和一线光明时,杳缈浩宇,唯在心念之间——在字的运笔之触!因此,议论书法者,道真情者,如刘熙载说:“写字者,写志也”;强调人品者,如朱和羹言:“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关注意境者,蔡邕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赵壹有“书之好丑,在心与手”的议论,黄庭坚发出“神融笔畅”的微言大义。 书法非小技,而有文化大道存焉。书法融汇了历代贤哲们高度的文化内涵,吸纳了他们广博智慧而不断精进。它不但被本民族各界以不同方式认知成为民族的象征,而且惠及近邻。濡染最深者,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如今,日本以“书道”称之,韩国以“书艺”命名,均为尊崇之意。不过在尊崇之外,似乎有一比高下之意。不难看到,在大国文化崛起的时代,他们想证明他们才是东方的代表,于是他们积极打造本国的文化形象,欲与我国一较高下。其中之一,便是想证明他们源于我国的书法文化已经超过中国原创国。 当国人尚对书法的认识有某些偏差时,他们早就完成了书法文化大国策略的制定。如“书道”、“书艺”命名的问题。书法源于我国,其名亘古未变,沿用至今。但到外国手中,根子未变,面目却换了,煌煌称“道”言“艺”,是我国的书法在异域,得以飞速长进,入“道”化“艺”,还是自己落伍?但思考、讨论者寥寥!与精明的邻人相比,国人少有意识到正名的重要性,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邻人活用得出神入化。其实,这恰是我国东方文化的中心地位永不可更的明证。无论几个邻国怎么卖力改妆,欲摆脱其文化承袭中国文化的事实,都无济于事。“书道”、“书艺”命名,正可看出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认识的浅显,他们源于我国的东西只能是我国的舶来品。 在我国的传统中,“道”是永远不可企及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艺”则是“技艺”“技能”,技艺术数之类,在我国传统中是被歧视的,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的子部中,排名极为靠后。被视作“小道”,“可观”而已。可见日本、韩国人对道、艺理解确实误差,受继我国文化,如今想证明高明我者,却走不通解释之路!我国称“书法”,是一种质朴诚恳的态度,“法”可“师”,则可达到高妙的境界,“不炫名不耀奇”,按照老子之道,才会真正至高无上。由此,我国书法将前程远大。书法艺术还在我们手中。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维度。书法由一种纯实用性的书写技术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审美性和文化内涵的艺术,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书法艺术的成熟并定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总结创新,慢慢积累而成的。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浓缩了文化的精神内涵,又展露出独特的灵性和韵味。在全球化的浪潮当中,书法尤其显出其可贵之处。在电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书法的实用性已经微乎其微了,但是另一方面,书法又成了一种文化品味的象征——书法作品可以被当作厚礼送来送去。在急功近利的人那里,书法创作只能是一种短期效应,在市场上,一幅书法作品可以以天价拍卖。在九十年代开始兴起的书法热潮当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窥视到书法艺术的堂奥呢?又产生了多少具有深厚功力的书法大师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纷纷扰扰的书法热闹当中,人们仍然没有真正寻找到这颗书法文化灵魂。 当代书坛中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现象,比如所谓的书法实验,或先锋书法。还有就是行为艺术中的书法实践。前卫书法主张取消书法的文字载体,依赖线条和墨像来传达一种书法理念。这类书法夸大了书法符号中的能指部分,取消了所指部分。行为艺术中的书法实践将书法定义为“笔墨在纸上的运动”,书法偏离了它的原有含义和内在规定性,它成了一种事件性行为。比如,有人蒙上双目、手执双管,表演双管齐书。还有人用嘴咬住毛笔写字,等等。更有甚者,有人让几十个美女拉着宣纸并不断移动,自己却执笔不动,一任毛笔在宣纸上画出什么样子来,这就是他们所谓的书法。这里牵涉到很多问题,不仅有书法传统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文化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混为一谈的问题,中国“书法性”的内核问题,中国书法全球化的问题。对这些问题,那些为大国文化崛起而努力的人们,不能不察啊!
猜你喜欢
- 2015-03-18 11省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集中亮相河南淮阳庙会
- 2015-03-18 圆明园文化展海口开展
- 2015-03-17 邱振中:探索书法的可能性
- 2015-03-16 林语堂: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 2015-03-16 2014年法国历史文化遗产游客增长
- 2015-03-15 弘一法师书法印章文稿欣赏
- 2015-03-15 收藏可以是投资但更是文化 (图)
- 2015-03-15 甘学军:收藏最重的意义在于传承文化
- 2015-03-15 艺术品投资“雾里看花”当富豪投资艺术品
- 2015-03-15 于右任书法作品流传广 拍卖市场伪作多
- 搜索
-
- 03-17浅谈元画的风格及技法
- 03-17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03-17方楚雄:接续花鸟画文脉
- 03-09张大千笔下的仕女画:庄严与世俗
- 03-04冯钟云:笔墨之中的灵韵与自由意志
- 03-02章庭钰——中国画坛十大巨擘献礼两会
- 02-10谭贵清——中国当代十大巨擘献礼全国两会
- 02-06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录
- 02-06禅画与文人画的区别
- 02-06周昉《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孤本反映仕女形象特征
- 20712℃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 10446℃书法与乐趣
- 9121℃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 780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6523℃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
- 6167℃楷书卢中南
- 5796℃书法(行草)歌
- 5647℃我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 5571℃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 5401℃中国山水的审美境界
- 06-1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06吴门书派概述
- 10-22忆启功 写启功 学启功
- 09-26苏州园林书法略说
- 09-24揭姓历代书家
- 09-21帖学五人谈
- 09-19历届兰亭书法节回顾
- 09-19古代绍兴书家概述
- 09-17现代书法今昔谈
- 09-13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