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牡丹》国民之花的历史旅程

兰亭书童 2014-03-27 软笔书论 评论

点击浏览下一页

  近日,央视纪录片《牡丹》的播出让国人再一次震惊,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纪录片《牡丹》凭借画面唯美、情节感人、解说精彩又一次征服全国观众的心。片中以牡丹为载体来讲述中国文化,延伸出中国人的生活和故事,可谓独具匠心。

  看点

  牡丹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名花,不仅以形色富丽、雍容高贵而自古盛名,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象征和情感寄托。因此牡丹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拍摄时着重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细微鲜活的细节和人物故事。不仅表现写实的牡丹之美,更是通过表明深入到牡丹背后的中华文化中,将牡丹写意化,也将高雅文化大众化。

  没错,还是中华文化。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牡丹是种代表 ,是种象征。在历史的长河中,牡丹文化的发展同中国文化的发展相生相伴,中国文人尤爱牡丹,几乎提起牡丹,在大多数国人脑子里出现的意象都会是诗词歌赋,才子佳人。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不知道一方水土又会养出怎样的牡丹花。牡丹在唐开元年间东渡日本,十八世纪移植欧洲,今天,它已经在全世界盛开。在历史的沉浮之中,牡丹经历过辉煌和失落。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留存在日本和欧美的牡丹种子再次被人繁育配种,花色品种繁多的牡丹掀起了世界种植牡丹的热潮。之后,牡丹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进入到了全世界普通大众的生活之中。而作为牡丹原产地的中国,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艰难地发展起现代牡丹产业。

  对比

  如果说《舌尖》是把一部成功的纪录片,那么《牡丹》也可以说丝毫不逊色。

  《舌尖》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食物中蕴含的人对故乡的感情、亲人的情感和童年的记忆,才是片子真正展现给观众的东西。

  《牡丹》整个纪录片呈现出了十分浓厚的文化气息,影片中出现了很多与牡丹有关的生动鲜活的人物,这些人物偶然或者必然的行为背后,都能依稀看到由牡丹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人们可以借由《牡丹》看到生活在其他地区地活生生地人们所发生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对观众的生活是具有启发性的。

点击浏览下一页

  成长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升级版限娱令”,限制了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等节目类型,明确要求按周计算,平均每天至少播出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这意味着,中国纪录片每年增加播出6000小时。

  事实上,中国并不缺少好的纪录片。《舌尖》《茶》《春晚》等都是制作水平高,画面创作精细唯美的影片。然而相比国外纪录片的探索与发现精神,中国人崇尚孔儒,喜好中庸,因此在记录历史和对待科学上偏向于感性和婉转,这种方法才得以满足大众文化所要求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Tags:之花   牡丹   旅程   国民   历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