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王羲之为何“不欲触雾”?

兰亭书童 2014-06-09 软笔书论 评论

    《右军书记》236帖录王羲之帖文云:“羲之白,雾气,足下各何如?长素转佳,甚耿耿!”从帖文看,似对“雾气”有所戒备,有提醒对方注意之意。此“雾气”在晋人书简起首语中的用法比较奇特,因为“雾气”不属尺牍常用的四时景候语词,如“差凉,君可不?”(《淳化阁帖》所收)、“严寒,足下何如?”(同上)之类,其意应实有所指。再检传世墨迹本《得示帖》云:“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羲之顿首。”前帖言“雾气”,后帖言“触雾”,其意向来无解。

    按,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卷十三云:“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葛所忌禁的“大雾”大约与王帖所言者同。为何如此?据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酒条云:“昔三人晨行触雾,一人健、一人病、一人死,健者饮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此酒势辟恶胜于作食。”(见《证类本草》卷二十五) 看来“触雾”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确实有害健康,不仅如此,在葛洪《肘后方》中还有专门为不得已“触雾”出行人准备的“度瘴散”和裴氏“五毒神膏”,前者能“辟毒,诸恶气,冒雾行尤宜服之。”(卷二)后者“夜行及病冒雾露,皆以涂人身中。”(卷八)


    由此可见,当时有忌禁“晨行触雾”的习俗,至于“雾”气为何令人生畏?大概如上引所记,与古人相信“雾”中有“瘴”气有关,而解决方法似乎主要就是喝一点酒,或者服用避瘴的药物。
 

Tags:王羲之   不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