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在全国展当中,无论是大展还是小展,唯一的标准就是要传统。评委在评的时候,作品比较多,但是都要有传统的基础,凡是传统的东西,都比较容易入展,凡是没有主线的,或者是学当代人东西的,一般都上不了。没有主线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没有把一家学像,哪一家都不像,看着这件作品,知道它是行书,是草书,是隶书,但是看不出他是学哪一帖的,这叫做大杂烩,这些作者学习了很多帖,但是让专家看,让评委看,就是大杂烩,不入流的,没有主线的,这种作品很难上全国展。因为你没有主线,所以整幅作品表现出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低俗,没有出处,你就写得很低俗,你写的东西有出处,就算写得一般,水平不是太高,这个作品就不会俗,要比那些没有主线的容易入展得多。
我在这里给大家强调一下,就是要学一家,学一个帖,比如学习王羲之《怀仁圣教序》,你可以在圣教序上面下苦功夫,写到很像的地步,比如你学习小楷,你学王宠的,或者是写《灵飞经》,或者赵孟頫的,不管你学习哪一家的小楷,都要下死功夫,只要是要下苦功夫的,你的作品绝对没有问题,就算不一定能够获奖,也没有什么。国展能够获奖是因为有多种因素的,不是因为你这个写得好,就能够获得一等奖。
无论你怎么学习书法都好,你一定要把临帖放在第一位。这个临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因为你上了全国展,或者获奖之后你就不临帖了,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管你入展了还是获奖了,你也是要临帖。你想保证你每次都能入展,每次都能够获奖,你就要坚持临帖,没有别的办法。我有这个体会,有人写隶书的时候,一个帖学了一段时间,还没有写透,就学习另外的帖子,之后学了一段时间后,又学习另外的帖子,几个帖子在那里交换临摹,来来回回地摇摆,这样摇摆的结果是一样也学不精,一样也学不像,浪费时间,皮毛也学习不到。很多上不了国展,就说是评委的不公平,评委在评选的时候是看作品,不是看名字的,所以你们参加展览的时候,不要以为有人就能够入展,不是这样的。水平高,都是能够入展的,水平低,想入都入不了,每次全国展,就是那么一些人的名字上下翻,这一次是你上,下一次就是我上,其他的很多,都入不了,这里面涉及的都是水平问题,只要你水平高,不一定每次都能入选,因为每次的评委都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基本审美是一样的,标准都是一样的。我在很多地方都一直强调,不能够学当代人的,一定要学习传统。
一个书法家,不仅要会写字,还要懂得工具,纸墨等,还要懂得这个作品的形式,还要懂得这个展览书法的一个导向,关注当代,作品一定要与时代同发展,观念要新,作品的格调要新,不要和一般的作者一个水准,让人家一看就道,二十岁写的字,像别人50岁的人写的字,或者写得很像当代哪一个书法家写的字,这都是不行的,观念陈旧,格调偏低,应该是50岁写的字,像二十岁的人写的字,这就对了。这个导向和标准,下面我给大家讲这个色彩,全国展当中,不管是哪一个展,色彩和形式,在当前来讲,是比较重要的,年轻作者没有上过国展的,或者只上过一次的作者,你一定不要过于朴实,你要在形式上非常实在地下功夫,不要因为自己要上班,比较忙,就忽略了这一点。
因为每次全国展览的竞争是很大的,一次参加展览的作品就有四五万件,你没有时间,别人有时间,对于形式,你不做,别人去做了,一张白纸,你就哗啦啦地写,就交稿了,评委一看,就会想,你这个作者一定是应付的,这种情况要入展,很难,或者写得很不错的,也很容易被刷下去,或者无法从复评进入终评。为什么现在全国展写小楷的些小行书的很多,你们可以去看一个展览或者一次大赛,或者一个作品集的,横向或者纵向地去对比,你会发现,写小楷,或者写小行书的非常多,或者写篆书,金文等的,字数多,而且作品很大的,形式做得好,都很容易上,凡是写的字比较小,尺寸比较小,形式比较简单的,都很难上,因为这次作品技术含量比较低,评委一看,就会想,这个作者不懂脑筋,不懂思考问题,所以这个作品,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定要做形式。
凡是内容比较多的,字比较小的,你一定要下功夫,把这个形式给做好。这个作品让评委一看,就算写得很一般,但是下功夫了,可能要投他一票,再说写这么多字也是很辛苦的,或者说这种作品打动了评委,它很精致,这个作品要是能够多争取一票,也许你就获奖了,或者说多一票,就入展了。
以前,我还是一般作者的时候,也跟你们一样,不管是投书法,投篆刻,投全国美展,都会把作品做得很精致,就像设计作品一样,一定要把这作品设计得很精致,从色彩到形式,到点线面的运用,都要考虑得非常周到,全国展,做形式都要做一个礼拜,做一个好的色彩,先把形式做好之后,再考虑内容,大家看看全国展的作品,看看这几年来全国展获奖的作品,有多少作品是白纸黑字的?这不是我说的,我是根据历史来说话的,做形式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作的观念在改变。过去写字的人很少,第一届和第二届国展,他们是特邀,不是征稿的,就是一个省只有几个指标,然后再由书协评。到第三届就开始对外征稿了,收到的作品是是四千多件,而十届全国展,大家可以去看看,或者看看自个,就是要看看你这个作品能不能看,不能看的作品,一律被当成是垃圾。
十届国展之前,那些获奖的或者入展的,都出名了,而且有很多也成为大家了,凡是很业余的,但是很有名气的,都差不多被忘记了,这是观念不一样,时代不一样,过去的观念比较保守,因为保守,所以纸张就是一张白纸,或者就是洒金宣或者散银宣,这样一写,有一般的水平,就入全国展了。这么多年的变化比较大,作者参与的是比较多,参与得多,就形成了竞争,只有最好的作品才能入展,所以现在入全国展比过去要难十倍,过去是四千件,现在是六万件,所以说,这个观念变了,大家也要跟着变。现在的观念也不一样,就是好好做展,凡是五十岁以上的和六十岁以上的人,六十岁以上的人的观念,基本上就是白纸黑字,他们说的传统和我们所说的也不一样,标准,对书法的理解都不一样,他们那个标准,就是一位写唐楷,写颜体,柳体和欧体的现象,就叫做传统,他对传统,就是一个误解,这是不对的,现在三十岁的,和四十岁的对传统的理解,和过去五十岁,六十岁的人对传统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书法,你要把握两点和两头,就是书法本体要学传统的,学习最古老的,两头就是一头把握对传统的,一头把握对现在的,就可以了,有这个意识是就行了,这个心意识就是观念要新,在搞创作的时候,你要搞好形式,作品让人家一看,就震慑了,一眼就盯上了,作品要达到这种效果,这个形式感一定要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凡是大作品,作形式,这个作品就算写得一般,但是,还是比较专业的,这是我的一些经验。有些书法家,虽然水平很不错,但是他们没有当过评委,所得到的这种信息量就比较小。
不管是学习哪一种书体,应该还要再细化,这种细化应该是从点画,偏旁和结构这些去看。这种细化是不论哪一种书体的学习,都是通用的。点画,比如一个撇,一个捺,都要给背起来,行书怎么写,给背起来,隶书怎么写,也给背起来,背得滚瓜烂熟,你才能够把它表现得更好。
另外,大家要把符号给重视起来,不管写哪一种书体,点画,偏旁,把它背起来。尽量在作品里面不要出现业余的笔画,把古代那些经典碑帖的笔画给重视一下,记起来,比如你写隶书,你一定要有以某一个碑为主线的,不能写成大杂烩。要做好的三步曲:临点划;単偏旁;合体字等,做到【里紧外松】。
还要就是你要写什么内容,首先你要把内容找好,千万不要写人家别人都熟悉的内容,要写大家都比较陌生的,凡是比较熟悉的内容,大家一看,都会背诵了,这种情况很容易撞车。另外,写篆书的,写隶书的,都要勤于查字典,要被工具书,那样不行,或者是对偏旁写,对要写的内容要熟悉,接着就要实验性的创作,先写好草稿,挂起来看看,慢慢发现哪一个笔画,那个字怎么写都心里有数。这一步大家一定要做,不要偷懒。
这张作品作完之后,再看看,这张作品还要什么地方要改正,没有的话就好了,如果有的话,就要拿另外一张小纸,贴上去就行了。我跟你讲,你要是这样做了,分解细化到偏旁结构,都下了很深功夫,都能够获奖。再强调一下,字帖复印件粘连上墙。随意取一段文字边写边想边对照,一求形似,二求灵动,三试创作,四冲国展【水平+形式+色彩,注意作品体现出来的方方面面,如:印章、印泥、题款】
我过去投稿都是这样做的。
先作形式,再做内容,再每一个字进行把握,还要好好临帖。所以大家一定要下苦功夫。
接下来要讲的是色彩,我先说形式,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形式不说,这个色彩就白说了。色彩在创作刻字展里面,用的最多,明年还有一个刻字展,刻字展不懂色彩,绝对做不好。国画和书法一样,是玩线条和水墨的,色彩是一个基础课,凡是搞工艺设计,都要学习的。
下面是板书:
冷色:绿、蓝
暖色:红、黄
中间色:白、黑、灰
搭配原则:有主次;有基调;忌平均;有区别:不宜太近,如深加深、浅加浅;避免:绿+咖啡、红+绿、黄+紫
色彩与心理:暖色前进,冷色后退,黑色恐怖。
做旧:茶叶水、颜料、酱油,吸附法
下面谈到的是创作形式:
创作形式
1、中 、小楷适宜册页、长卷、扇面或它们的拼合,注意色、形不要太花,不超过三种为宜。
运用好同类色,忌蓝、绿等冷、深色纸。设计样稿,小样上墙。
2、多条屏 颜色搭配:对称变色、讲主次、有呼应;各块线格要对齐。
3、册页 适宜写小字,白纸不如色纸,色纸不如绢,一般23页,但中间可裁,用绫裱不如用卡纸做框,更有立体
- 上一篇:洪厚甜:以专业的意识和的基础学习书法
- 下一篇:对当代书法创作与学术性思考
猜你喜欢
- 2015-03-18 河南将启动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
- 2015-03-17 行家称红木家具收藏未来热点是酸枝
- 2015-03-16 兰亭何为:兰亭奖评审的尺度与标杆
- 2015-03-13 匏器的收藏与鉴赏(图)
- 2015-03-13 中国传统书画收藏鉴赏的基础知识
- 2015-03-13 中国传统家具投资收藏秘笈之一:趋势
- 2015-03-13 智造陶瓷的生活美学
- 2015-03-13 国内最大传统红木家具艺术典藏馆建成
- 2015-03-13 醴陵瓷价格5年翻十倍 莫以国画标准判断瓷器
- 2015-03-13 A货变B货 翡翠鉴定标准之殇
- 搜索
-
- 03-17浅谈元画的风格及技法
- 03-17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03-17方楚雄:接续花鸟画文脉
- 03-09张大千笔下的仕女画:庄严与世俗
- 03-04冯钟云:笔墨之中的灵韵与自由意志
- 03-02章庭钰——中国画坛十大巨擘献礼两会
- 02-10谭贵清——中国当代十大巨擘献礼全国两会
- 02-06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录
- 02-06禅画与文人画的区别
- 02-06周昉《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孤本反映仕女形象特征
- 20712℃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 10446℃书法与乐趣
- 9121℃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 780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6523℃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
- 6167℃楷书卢中南
- 5796℃书法(行草)歌
- 5647℃我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 5571℃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 5401℃中国山水的审美境界
- 06-1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06吴门书派概述
- 10-22忆启功 写启功 学启功
- 09-26苏州园林书法略说
- 09-24揭姓历代书家
- 09-21帖学五人谈
- 09-19历届兰亭书法节回顾
- 09-19古代绍兴书家概述
- 09-17现代书法今昔谈
- 09-13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