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唐代诗人善书,书家善诗,诗人之多,书家之众,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有人统计,唐代六百多位书法家几乎都是诗人。唐代诗人喜爱书法,欣赏评论书法,并直接参加书法的创作活动,他们把诗人的才情气质注人到书法作品中,从而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提高了书法艺术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这是唐代艺术的一大特色。后世试图模仿这一做法,研究并想借鉴这一宝贵的经验,甚至也有人提议书家要写自己的诗文。其实,这是一种盲目的追求和脱离实际、不符合时代文化背景的臆想。
一提到唐代歌诗,我们会立即想起李白,也会立即想起杜甫,李、杜诗篇冠盖了整个中华诗坛。谈到书法问题,其实李杜也毫不逊色。李白一生漫游大江南北,探寻名山大川,游历经行之地皆多题字,故其所传书法遗迹颇多,古书上和很多地方志上都有注疏。虽然多数名胜题记已经失传,但直至清代前期还有相关的记载。如清包世臣《艺舟双揖·论书》中就有河北蓟州城内有太白书“观音之阁”的记载。至于其诗词文稿也有流传,如唐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曾说:“予尝过当涂,访翰林旧宅。又于浮屠寺化城之僧,得翰林自写《访贺监不遇》诗……又于历阳郡得翰林《与刘尊师书》一纸,思高笔逸。”《宣和书谱》也曾记载,内府藏其行书作品二:《太华峰》、《乘兴帖》,草书作品三:《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并评论其书法曰:“唐人作诗,未有如杜甫,时白亦得差肩于甫。至其名章俊语,郁郁竿芋之气,见于毫端者,固已逼人,是岂可与泥笔墨溪径者争区拙哉?尝作行书,有‘乘兴踏月西人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尤飘逸,乃知太白不特以诗名也。”“太白不特以诗名”,其书法“见于毫端者,固已逼人”。《宣和书谱》用“字画飘逸”来称颂李白书风,想必李白书法与其诗文一样,是带有一种“仙气”飘逸风格的。李白的这种飘逸风格有很深的传统根基,继承的东西较多,魏晋“韵”的味道较多,正如《黄山谷题跋》中语:“李白在开元、天宝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不减古人。
【唐】李白《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李白此帖.字迹磊落,词句可喜.耐人寻味。从笔墨的跌宕起伏中.我们感受到强烈的韵律感.用笔的轻重缓急、墨色的浓淡枯润等艺术手段.表现出了李白作为杰出诗人那豪迈伟岸的大唐精神和作为书法盛世才俊的劲健雄强的艺术魅力。
与李白相比,就书法而言,杜甫的书论远胜于杜甫的墨迹。杜甫传世书法作品有《两川夔峡诸诗石刻》、《古柏行》等。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有如下记载:“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作诗善陈时事,世号诗史。于楷隶行草无不工者。”杜甫的书法墨迹基本失传,故无从谈起他的书法创作问题。然而杜甫的书论尤其是他的论书诗,有许多独到之处,在唐代中期及其以后,不断地被人引用和称道,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书贵瘦硬方通神”是杜甫书法理论的核心。他以“瘦硬”为基础的书法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后书法发展的方向。“瘦硬”应该是唐代开元以前书法风格的主流,杜甫所处的中唐时代,在唐玄宗的爱好和影响下,却是悄悄地向丰肤和肥美的方面转化。杜甫身处这个变化之中,厌恶世风,反对肥厚而崇尚瘦硬,极力赞赏开元以前以褚、薛为代表的瘦硬书风。
李白现存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是否符合杜甫“瘦硬”的审美标准呢?我看是恰恰相反的。墨迹《上阳台帖》完全是一副我行我素的模样,不但与“瘦硬”大相径庭,就连他所最崇拜的草书怪杰释怀素的笔法,在这里也找不到一点影子。《上阳台帖》,行草书,内容是“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李白笔下的字,不拘笔法,敬侧倾倒,点画粗壮遒劲,落笔甚重,起落迅猛,时有侧锋。整幅作品的笔法顿挫,大刀阔斧,披荆斩棘,横冲直撞,如人无人之境,绝非刻意崇法于一点一画的描摹。其字结体宽博开张,稚拙而又放逸,与盛唐的宫廷书风大异其趣,这倒使我们联想起他的出生地和粗犷豪放的西北书风。
李白自称“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出生于此。李白之家世与西域有密切关系,当今学术界对此虽有多种说法,但对其家本陇西异议不大。因此,李白不崇尚初唐楷书,却是与雄奇粗犷的敦煌书风相近,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其家世出身。身处西北大漠,童年的记忆和与生俱来的天性,不能说没有给他留下痕迹,产生影响。这样,《上阳台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粗犷雄奇、强悍不驯,笔法迅急奔放,运笔快捷爽朗,提按顿挫分明,线条开朗放逸等,就很容易被后人所理解了。
关于后人对李、杜二人的比较,我认为最有权威的是元代郑构、刘有定的《衍极并注》一文,其中云:“太白得无法之法,子美以意行之。”苏东坡也曾说“无法之法乃法自然”,这是一种得大道之后的悠行无忌、随笔而安的“无我之境”。而“以意为之”则属于强调主观意识的“有我之境”。这大概就是伟大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吧。
- 上一篇:崔廷瑶:熟悉外形式更有利于创作发挥
- 下一篇:“尚意”观念的确立—关于王羲之书论
猜你喜欢
- 2014-10-16 翰墨千秋“艺术交易中心”APP火热开拍
- 2014-09-16 中国国际文化艺博会即将开展翰墨千秋受邀开讲
- 2014-06-23 “中、法书画名家作品联展”将在北京举办
- 2014-06-09 略评洪丕谟点校本《法书要录》
- 2014-02-19 《中国法书全集》出版座谈会在文物出版社召开
- 2014-02-11 “看:古法书名画的本来面目”展北京开幕
- 2013-11-08 国宝级高古法书《出师颂》与跋文首次在国博合璧展出
- 2012-11-20 《中国法书全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 2011-05-19 中国书法院“翰墨千秋”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 2010-09-21 “诗圣”故居杜甫草堂开展“夜游”活动
- 搜索
-
- 03-17浅谈元画的风格及技法
- 03-17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03-17方楚雄:接续花鸟画文脉
- 03-09张大千笔下的仕女画:庄严与世俗
- 03-04冯钟云:笔墨之中的灵韵与自由意志
- 03-02章庭钰——中国画坛十大巨擘献礼两会
- 02-10谭贵清——中国当代十大巨擘献礼全国两会
- 02-06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录
- 02-06禅画与文人画的区别
- 02-06周昉《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孤本反映仕女形象特征
- 20712℃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 10446℃书法与乐趣
- 9121℃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 780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6523℃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
- 6167℃楷书卢中南
- 5796℃书法(行草)歌
- 5647℃我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 5571℃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 5401℃中国山水的审美境界
- 06-1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06吴门书派概述
- 10-22忆启功 写启功 学启功
- 09-26苏州园林书法略说
- 09-24揭姓历代书家
- 09-21帖学五人谈
- 09-19历届兰亭书法节回顾
- 09-19古代绍兴书家概述
- 09-17现代书法今昔谈
- 09-13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