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篆书是汉族文字最早的书体,可以说是一切书法之祖。自原始社会有文字时起直到秦代,各个时代的书体虽然也有或大或小的不同,基本上都是篆书。除了最初期的文字遗迹“甲骨文”很显然是以刀契刻之外,以后的书法遗迹,最大部分是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或钟鼎款识。这些铭文中的大部分是“阴文”(在拓本中是白文),是用刀刻的,在书法上叫做“款”。除了“款”之外,还有“识”(音志),是先用刀刻出模型,然后铸造的,笔画凸出,叫做“阳文”。无论阴文还是阳文,都可以明显看出是先用笔写完以后再依样用刀来刻的,在古代称作“契”。所以篆文有它自己的运笔的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原始而朴素,却是一切其它书体的运笔法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其它书体能否写得高古而有力。
从发展的观点看,笔在很早的时代就产生了,并不像后人传说的是“秦蒙恬造笔”。不过笔的做法和形式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现在写篆书都是用现代形式的毛笔书写,所以,考察篆书的用笔法也只能分析以现代毛笔书写篆书所使用的用笔法,而不能凭空臆想古人的篆书用笔法。
运笔如何首先源于执笔,所以以执笔法居先。毛笔的下端是一个圆锥状的笔毛簇,圆锥的中央有几根最长、最尖的笔毛,构成锥尖的部分,称为笔锋,四边的笔毛称为副毫。书法的核心在于如何控制笔锋,使其听侯调遣,运转如意,书写篆书也是如此。五字执笔法是最适于把笔控锋的方法。
擫(ye四声),用大指第一节紧贴笔管,如同吹笛子时揿按笛孔的动作。《翰林要诀》:“大指骨下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大指的方向是斜仰向上,用力的方向是由内向外。
押,意为控制,指从上向下加以重力,从而控制笔管的方法。用食指第一节紧贴笔管,笔管处于食指第一节之指弯处。食指的方向是向下倾斜,用力的方向由外向内。
大指的擫与食指的押两个动作力量相对,从内外两个方向夹持笔管,使之固定。
钩,用中指第一节在次于食指处钩住笔管,笔管处于中指第一节指弯处,中指的方向是倾斜向下,用力的方向由外向内。如同钩子一样于悬吊中自下向上用力而成。
格,用无名指指甲稍上的指节肉挡住笔管,无名指的方向也是倾斜向下,用力的方向是由内稍向左外,起着推拒和导送的作用。推拒的方向是左和上,导送的方向是右和下。无名指的作用最妙,如同舵轴一般,特别在写竖画时最需要它的控制力。
中指的钩和无名指的格两个动作力量相对,在下部内外夹持笔管,达到双重固定。故此执笔法亦称双苞,苞与包同一意义。
抵,用小指次于无名指,贴住无名指,帮助用力,以加强无名指的力量。“擫、押、钩、格、抵”使五指在笔管的四方着力,平腕立掌,指实掌虚,所谓指实,指执笔时手指的每一个部位都是坚牢的,把笔稳而有力;所谓掌虚,指的是除笔管之外,掌心空虚无物,这样则可以调动灵活,没有滞涩的毛病,使笔管能向四方自由运动,如此则完成了执笔法要求的动作。
无论书写哪种书法字体都是使用同一形式的毛笔,若是运用于篆书还要有一点特殊的要求。第一、宜用硬毫笔,因为古人特别是篆书时代的古人不会使用软毫笔,当然,因创作作品需要取得特殊一些的笔墨效果者除外;第二、宜用短锋笔,短锋笔藏锋以后很自然地会出现圆头,符合篆书的玉筯的要求,长锋笔则不易藏锋,起止笔处效果不佳;第三、可用秃锋笔,但不可人为地剪去毛笔的毫端部分,如有些清代人的做法。
现代的笔通常是毫软而锋尖,笔毫含于管端。而篆书的笔画基本上圆转如一,同于玉筯,笔画起止皆圆,“端若引绳,起止无迹”。整个笔画始终肥瘦一致,不能忽宽忽窄,笔画转折处有弯无折,圆浑适中,不出棱角,这就需要用直管中锋的执笔法。走笔时掌竖、腕平、肘悬,尤须腕力强健,写字时需要维持同一高度,匀速运动,不能忽提忽顿,写出肥瘦不等的笔画出来。
横画,要用尖锋的笔写出起止皆圆的笔画,就须起头落笔时藏锋,逆入平出,笔管微向左偃,收尾止笔时提笔回锋。这样的运笔法简称为“藏头护尾”,其效果是“力在字中”。
写竖画时,运笔方法与横画相同,只是走笔方向由左右变为上下,变横为竖。待收笔回锋时,或向右转或向左转均无不可,可依个人习惯,提锋圆收则是一致的。
篆书笔画形式简单,只有横、竖、曲(或叫做弧)三种。曲画形式变化较多,有左横弯、右横弯,左竖弯、右竖弯,左弧、右弧,上弧、下弧,半包围的左横弯,半包围的右横弯,上包围的门字弯、下包围的U形弯,反S形的水字弯、回环往复的“回”字弯,多次弯转的“以”字弯、“弓”字弯,葫芦形的绞丝圆等数种。写弯画时要于弯处之前捻管外揠,使笔锋之毫处于平行状态,如滑冰者行于弯道之上,潜锋暗转,走成圆环形,不能硬拐,一拐则僵,一僵则败,此正为“折钗股”笔法之由来,两端起止运笔法都与横竖笔画一样。
上举各种直画、曲画互相连接,成为篆字的基本形。如左竖弯与右横弯相连则成“口”字形,左竖弯、右竖弯相连则成U字形,大部分点画都是这样连接起来的。凡两画相连处,一般不必转笔藏锋或提笔回锋,但下一画要归入上一画的画中,衔接要好,使两画如一画,上下相接、左右相连不露痕迹,自然浑圆不见棱角。
除上举各式笔画外,篆书无“点”(即八法中的侧法)、“钩”(即八法中的趯法)、“撇”(即八法中的啄法和掠法)、“捺”(即八法中的磔法)等笔画。因此篆书和真(楷)书的笔画大不相同。此外还有一点应予注意,写真(楷)书时走笔方向一般都是由左向右,从上到下。写篆体时则不然,走笔方向有时与真(楷)书相反,多取对称原则,是从中间分向左右两边的。很多从右往左写的笔画,多不为现代人所熟悉,需反复练习方见功力。其他类似笔画,可以类推。
我们以为,《石鼓文》中的篆书各种典型的篆体点画一应俱全,一律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令笔锋常在点画中行。运笔时控住笔管,力注毫端,笔管方向与点画方向相反相承,起倒变化皆在潜锋暗转之中,笔速不急不徐,圆匀一致,但亦不可过于流暢,须有迟涩苍古之意,达到古人所云“住处皆行,行处皆住”,则为上乘。
以此为基本功,然后再上溯到三代,临摹殷、周钟鼎,下至秦、汉诸代篆书。其运笔方法都是藏头护尾,落笔时转笔藏锋,收笔回锋,转弯时捻管外揠,使笔毫的锋尖平行,以保证不出棱角。待其基本功练熟以后,运笔可略加变化,画末可以不必转笔回锋,也就是不必护尾,而任笔自然停住。每一笔画的肥瘦也不必十分停匀。参考清末吴昌硕所临《石鼓文》即明此意。
秦篆即普通所谓小篆,纯用圆笔直管中锋,运笔时管在前行,毫在后随,如水流无滞,婉转如意,唐代书论家孙过庭所谓“篆尚婉而通”者即指此也。需要功夫到家,笔随腕转,腕随心转,心、眼、手配合默契,意到笔到,方造妙境。
- 上一篇:从“馆阁体”谈书法的学习和创作
- 下一篇:书法程式化探讨
猜你喜欢
- 2015-03-15 老江湖也会看走眼 玩转收藏的四大法则
- 2015-03-12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拍出4.255亿
- 2014-11-24 昌硕笔锋,篆书天下——李一静
- 2014-08-15 河北十人篆书展在易县图书馆举办
- 2014-08-15 慈禧太后晚年六尺书法作品展出 用笔精炼老辣
- 2014-08-01 上元雅集·友谊奖“篆书十家”书法展在京举办
- 2014-08-01 [唐]欧阳询·用笔论
- 2014-07-31 上元雅集友谊奖篆书十家书法展探讨篆书创作
- 2014-07-31 隶书的用笔特点及实用性
- 2014-07-23 汉代的篆书文化
- 搜索
-
- 03-17浅谈元画的风格及技法
- 03-17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03-17方楚雄:接续花鸟画文脉
- 03-09张大千笔下的仕女画:庄严与世俗
- 03-04冯钟云:笔墨之中的灵韵与自由意志
- 03-02章庭钰——中国画坛十大巨擘献礼两会
- 02-10谭贵清——中国当代十大巨擘献礼全国两会
- 02-06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录
- 02-06禅画与文人画的区别
- 02-06周昉《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孤本反映仕女形象特征
- 20712℃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 10446℃书法与乐趣
- 9121℃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 780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6523℃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
- 6167℃楷书卢中南
- 5796℃书法(行草)歌
- 5647℃我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 5571℃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 5401℃中国山水的审美境界
- 06-1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06吴门书派概述
- 10-22忆启功 写启功 学启功
- 09-26苏州园林书法略说
- 09-24揭姓历代书家
- 09-21帖学五人谈
- 09-19历届兰亭书法节回顾
- 09-19古代绍兴书家概述
- 09-17现代书法今昔谈
- 09-13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