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篆刻 > 印学杂记 / 正文
汪悫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篆刻传承人。他与我属于陌生却谈得来的道友,他居于黄山,我在宣城一隅,多数交流仅靠网络。
汪悫与我同岁,他出生于安徽黟县,乃篆刻大家黄士陵之重外孙。汪悫儿时开始学印,取法外太公黄牧甫,并借鉴秦汉印,可谓浸润于此多年,功力斐然。
因家学渊源,汪悫儿时接触篆刻,也是自然而然之事。虽然痴迷于篆刻,但那时想要买块印石也是难事,无奈之下,他常以山前房后或者小溪边的青石作为材料,“临摹外太公的印谱,居然鼓捣了整整一套,让自己激动了好几天”。
这些年,江悫用的印石已有十几吨。出于对篆刻的狂热迷恋,他多年前移居屯溪老街,靠刻印营生,这对他来说,也是人生的转折,由此结识了书画界的众多道友,眼界从此开阔。在屯溪的日子,起初并非顺风顺水,也是几经周折,但并未磨灭他对艺术的探索,反而愈久弥坚。
汪悫的篆刻创作,强调以书法为根基,印风偏重于写中求工,工中有写,亦工亦写。观汪悫作品,白文偏向于黄士陵,一些边栏喜借用西夏印范式,别出心裁;朱文取法较杂,入印文字不拘,主张一切为印面艺术效果营造,努力做到既深入传统,又把握时风。这是任何一个成功艺术家所不能避免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近段时间,汪悫作了新的探索,取甲金参古玺做元朱文,其中变化明显。这是汪悫兄求变的先声。
汪悫生活质朴,与艺术为伴,在这样浓淡虚实中,一个个平凡的日子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他鬻印为生,篆刻既要适应大众审美,又需呈现艺术高度。其可谓在夹缝中求生,从艺之艰由此可见一斑。
- 上一篇:以情造境 兴味幽长——品赏张弓者的篆刻
- 下一篇:吴昌硕故里行
猜你喜欢
- 2014-05-30 古雅质朴 笔短意长——钟繇《荐季直表》的临习与创作
- 2014-03-29 质朴的精神——陈坚纸上作品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
- 2014-03-25 质朴的精神——陈坚纸上作品展将在湖北美术馆展出
- 搜索
-
- 01-28印泥的收藏和使用
- 08-15中国四大名砚简说
- 08-15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二十 许雄志
- 08-13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九 张弓者
- 08-08巴林石玛瑙冻的形成与保养知识
- 08-08端砚著名坑洞有哪些?
- 08-08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八 葛冰华
- 08-05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七 陈国斌
- 08-04端砚名家:陈洪新
- 08-04浅谈篆刻的运刀
- 6855℃篆刻常用章法要领
- 3061℃篆刻讲座:章法分布50例(一)
- 3032℃印章名称
- 2843℃篆刻讲座:章法分布50例(二)
- 2838℃民族精神的一种范式:金石精神——篆刻艺术意识形态论
- 2482℃篆刻工具
- 2277℃篆刻刀法
- 1506℃刘源篆刻作品选登
- 1459℃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 1426℃战国朱文官玺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