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美术 > 中华绘画 / 正文

“中国文献中日本画像”研讨会杭州召开

兰亭书童 2006-03-29 中华绘画 评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文献中的日本画像,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3月27日,20余位中日专家,学者汇集杭州,参加由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协办的“中国资料中的日本画像研讨会”。


  古代文献中的画像,中国对外观念的反映

     据日本姬路独协大学的石晓军教授介绍,中国文献中现存最早的关于日本的画像是公元五世纪南朝梁的《梁职贡图》残卷,现存于国家博物馆。此后中日文化交流虽然在唐代进入鼎盛时期,但并未有任何关于日本的画像资料流传下来。石晓军认为,中国古代的“华夷思想”,即认为中国 是“世界中心”,其他国家是“蛮夷之地”,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大批有关日本的画像直到明代才出现在“类书”当中,这些画像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日本人的矛盾认识。一方面认为日本是君子之国,日本人彬彬有礼;另一方面由于倭寇的影响,认为日本人是"凶恶之徒“。但不论如何,日本已经开始引起了中国的关注。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第一次研究日本的热潮,虽然只是被动的接受。“因此研究这段历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使我们知道回顾过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石晓军说。


  中国百姓眼中的日本人

  如果说以前的文献中关于日本的画像更多的体现官方的角度,那么清末出版的《点石斋画报》(1884-1898)中出现的大量关于日本的画像(约160幅)则反映了普通百姓眼中的日本。这些画像描绘了日本社会的新变化,新事物,奇闻逸事,其中不乏猎奇之做。研究表明《点石斋画报》的画家基本都未去过日本,画像都是基于想象,或者根据去过日本的人讲述而做。其中虽然存在误解和偏见,但仍然能基本反映清末普通人眼中的日本人和日本社会。


  画报中一幅名为《搜访古书》的图中表现的是清朝驻日本公使在日本组织寻访在中国已经失传的古籍的事迹。另一幅《海邦尚齿》描绘的是某知事为长寿老人祝寿的故事,这也反映了自秦汉以来一直流传下来的东瀛是长寿之国的传说。


  为中日文化交流研究探新路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王宝平教授介绍,此次研讨会的召开,结束了以往中日文化交流研究只注重文字资料,忽视画像研究的做法。研究所欲借此次机会在国内率先开展专门针对画像的研究。这也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古籍中画像的重视,对资料的保存有积极作用。来自日本关西大学的松浦章,神耐川大学的福田,王宝平等知名学者在研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与会者围绕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画像研究,以及研究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Tags:日本   杭州   画像   中国   研讨会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