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术 > 中华绘画 / 正文
马麟《秉烛夜游图》
朦胧的幽雾,伴随着鹅黄的月光,轻轻地降临人间。黝黑的短亭、长廊前,一朵朵犹如淡抹着胭脂、醉卧在绿沙中的海棠花们,深深地吸引着屋内主人的目光。他唤来了仆人,点起了蜡烛;在烛光映衬下,他满足地倚坐于亭内,望着这万重绰约如仙的红颜,看得都痴了。
宋人爱花成痴的傻劲儿,是令人称奇,也令人称羡的。其中,又以素有“花中神仙”之称的海棠,最令宋人钟情、痴狂。海棠激发了宋人赏花的热情,不仅不分晴雨,也不分昼夜。古人燃烛夜赏芳华,或为牡丹,或为梅花;但能令宋人“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的,却独独只有-海棠。
这幅作品幽雅而又富诗情。高突的短亭与低回的长廊,呈现了宋人园林建筑的典雅;庭园里辽绕的香雾,若隐若现的海棠,既破除了建筑的沉厚单调,也引人萌生置身仙境的遐想。画家马麟(活动于1195-1264),对于人物、花鸟、山水情态,有着敏锐的观察与刻划的能力,是南宋了不起的宫庭画家。这幅“秉烛夜游图”上有其名款,堪称是他的存世名作了。
贾师古《岩关古寺》
白日将尽,夕辉犹存,两名瘦骨嶙峋、犹如蝼蚁般的僧侣,背着经担,风尘仆仆地赶着路。前方山岩耸峙,山径蜿蜒而上,在旗幡飘扬、青松遮荫处,有一座古寺,应该就是僧侣俩今晚歇脚的地方了。山径尽头,可见城关一隅;其后尚有远山隐隐,彷佛预示了旅途的迢遥。
山水画的发展,到了南宋,无论是在构图意念或是笔墨技法上,已渐由力图精准地写实,转而追求飘渺、迷蒙的诗境。在“岩关古寺”这类南宋所盛行的小景山水里,就清楚反映了这微妙的转变。例如画中葱郁的山岩林木与城关古寺,系以浓墨、短劲的用笔点簇而成,井然的次序中,仍明显带着些许写实的意味。但就在画家将这片自然山林退移于画幅一角,并将余留下的空间还诸无际的天地后,美感、诗情也就产生了。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正是如此!
贾师古(活动于1131-1162)是南宋高宗时的画院画家。画史记载他善画人物,并未提及他也善画山水。这幅“岩关古寺”不仅是他仅存的山水作品,在南宋小品中,也是幅杰出的代表佳作。
阎次平《松磴精庐》
石矶满布的江畔山岩,长松横斜,密竹丛生。一座典雅的精舍(或书院),紧密地镶嵌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小径由岸边蜿蜒而上,岬角处两张圆石小凳闲置于松下,风景优美而宁静。
自古以来,无论是高僧还是文人、隐士,大多喜欢以山林作为他们修行、习业、陶冶性灵的地方。这是因为在山居的岁月里,人们不仅可以远离尘世的纷扰,又可以在山林湖泽间,过着恬适自在的生活。这幅描绘着古代禅林精舍(或书院)的“松磴精庐”里,或许是清晨的缘故,因此未见任何人影。但错落有致的屋宇、羊肠的小径,紧密随着地形顺势围筑、游转,彷佛已成为山林的一部份。游息其间,可令人充份地享受浸润于自然山林的乐趣。
这幅“松磴精庐”的作者阎次平(活动于1119-1162),是南宋孝宗时优异的画院画师。他出身绘画世家,以善画牧牛最为令人称许,也善画山水与人物,这幅“松磴精庐”图便是他难得的存世山水画作。画中笔法精细秀润,对林木、屋宇描绘均甚为仔细,而虚实的强列对比,也益加使得画面清旷得宜,是幅精谨的南宋画院作品。
李嵩《月夜看潮》
所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因为有着奇特卓绝的江潮景观,千百年来,每到中秋,总吸引无数游客争睹此一奇景。这样的观潮风气在宋代已相当盛行,尤其在夜晚,皓月当空,江潮那排山倒海、有若万马奔腾的气势,总令观者屏息难忘。
李嵩(活动于1190-1264)的这幅“月夜看潮”图,所画即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地奔驰而来;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呼指着。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月影银涛,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
李嵩任职于南宋画院,以善画花鸟、山水楼阁、农村生活等见重于当时。这幅“月夜看潮”图中,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感与笔触,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也写出了苏轼“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诗情,是一幅情景精致的杰作。
赵芾《江山万里图》
(公元12世纪)〔南宋〕芾亦作黻,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人,生卒年不详。工画人物、山水、窠石,南宋绍兴(1131-1162)中居镇江之北固,尝画金、焦两山,江掀波浪,烟峦飘渺,笔墨遒劲,纵横挥洒,气韵生动。明张丑谓其:“署名多不著姓,后人往往误称米芾。”传世作品有《江山万里图》卷,纸本,墨笔,纵45.1厘米,横992.5厘米,着重描写江山壮丽景色,气势雄伟,笔法学李唐而略纵逸,但仍未脱南宋院体画之痕迹。卷末款署“赵黻作”三字,钤“黻”朱文印,画面有明代钱惟善、张宁、陆树声等诗跋。
《秋溪待渡图》
清朗的空气里,传来欸乃的摇橹声与达达的足蹄声:坡岸上两名荷担的村夫在巨松下静待划驶而来的渡舟;另有主仆一行五人,正悠闲地在长桥上骑驴(或骡)漫行。长桥尽处,座落着一座溪涧环绕的华美庄院。氤氲的烟岚,将庄院、峦石、林木、长桥、溪涧巧妙地融为一体,交织出一幕安闲适意的景致。
这幅“秋溪待渡”,以浸浴在水光林野之中的庄院风光为主景,中间穿插着载人渡水的船夫、待渡的村夫、以及桥上骑行的士人(或官员)等不同生活的情态。画幅中央的一叶扁舟及船夫,则点明了画家欲以“待渡”为主题的用心。然由画中枝叶茂密的林木,以及部份林木上的叶子尚明显留有淡绿墨痕来看,写的实为春景而非秋景。
在这幅“秋溪待渡”图中,人物、屋宇均描绘得细腻精微,含蓄、蕴藉的笔墨设色,与许多北宋与南、北宋之交的山水画大师,如关仝、郭熙、李唐等近似,因此,推测这幅山水小品佳作应是一件北宋末的画迹。
《远水扬帆》
青山数抹,远浮天际。烟波浩渺的江面上,一阵劲风,将江边突岩上树叶茂密的大树吹弯了身子,也将江上三艘客船直往江心推去。江畔一位白衣隐士,带着琴童,正打算漫步到岩边林荫下的茅亭里。明朗的景境,流露着几分闲适、畅快的朝气。
宋朝偏安江南,江南水乡的杏花春雨,便逐渐取代华北的千岩万壑,成为画家描绘的主要对象。反映在作品里,除了云烟弥漫外,最大的特色,便是“水”的增加。在这幅“远水扬帆”里,我们可以看出吸引隐士策杖前来的,除了远山帆影外,也正是这一片映照山、天之影的江水。
“远水扬帆”图上没留下名款,画中紧密的画叶画水的方法,和画石头的小斧劈皴法,都与南北宋之交李唐的名作“江山小景”相似。而左实右虚的半边构图,也是南宋常见的布局方式。隐士主仆俩身上寥寥廓廓的几根线条,也属南宋点景人物惯见的作风。这幅作品是一幅南宋表现江南水乡之美的典型佳作。
《柳塘钓隐》
新荷点点、绿意盈盈的山池上,一道长堤、小桥,逶迤地通往这处池畔幽居。屋宅周围,掩映着如绿瀑般的垂柳。山池的这一头,大、小水鸭儿们在水阁前悠游、鹭鸶在芦苇间穿梭;山池的另一头,则见幽居的主人,正倚着扁舟、伴着美酒,在烟波中留连。
自北宋起,山水画的面目,除了描绘北方严峻、荒漠的崇山峻岭之外,也渐渐将花鸟融入山水,发展出表现溪塘汀渚虚旷之美的小景。这些作品由于笔风清丽,画幅较小,充满诗意,后来也成为南宋山水画中重要的表现形式。这幅“柳塘钓隐”以广角取景,处处充满生机,画面明净而开阔,展现了宋代小景山水的特色。游息其间鸭凫及鹭鸶,不仅为山池增添几分野趣,更表明了画中主人翁远离尘俗、隐遁江湖的心意。
这幅“柳塘钓隐”没有名款。全幅设色轻柔,在描绘点景人物、游禽水鸟、与柳树荷叶等的细腻严谨笔触中,仍保有朴质的写实之美。这与南宋常见的较为圆熟、硬劲、多转折、波磔的笔触稍有不同,推测这应为一幅南宋前期,以花鸟作为点景的山水佳作。
《柳塘呼犊》
清澈的小溪旁,杨柳垂荫、青草茂密。一阵风来,将柳絮吹得犹如满天纷飞的绿雪。树下一名驼了背脊、衣衫褴履的老牧人,正瞇着眼、掩面伫着木杖打盹。牛喝足了水,迎着风,使尽全力,“哞-哞-”地叫着:像是要提醒老牧人,也像在呼唤顽皮、跑远的小牛:该回家啰!
如诗般的江南风光、如歌般的田园生活,不只令现今的都会人心生向往,也是许多的在朝为官 的宋代士大夫们,对于“故乡”最美好的记忆。当他们告老还乡时,最大的心愿之一,莫过于徜佯在这片青草地上,伴随着自在悠闲的牛儿,作一名安闲平凡的牧人。正如一位北宋诗人所说的:“人生愿望无数,能达成的又有多少呢?我想,若能拥有百亩良田以及一只牛的陪伴,也就心满意足了吧!”
宋代偏安江南后,出现了许多像这样以江南为背景的牧牛图,也有不少兼善画此一题材的名家,例如:李唐、李迪、阎次平等。画牛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唯有南宋画家最能兼融情景,写尽人、牛的情态。清澈的小溪旁,杨柳垂荫、青草茂密。一阵风来,将柳絮吹得犹如满天纷飞的绿雪。树下一名驼了背脊、衣衫褴履的老牧人,正瞇着眼、掩面伫着木杖打盹。牛喝足了水,迎着风,使尽全力,“哞-哞-”地叫着:像是要提醒老牧人,也像在呼唤顽皮、跑远的小牛:该回家啰!
如诗般的江南风光、如歌般的田园生活,不只令现今的都会人心生向往,也是许多的在朝为官 的宋代士大夫们,对于“故乡”最美好的记忆。当他们告老还乡时,最大的心愿之一,莫过于徜佯在这片青草地上,伴随着自在悠闲的牛儿,作一名安闲平凡的牧人。正如一位北宋诗人所说的:“人生愿望无数,能达成的又有多少呢?我想,若能拥有百亩良田以及一只牛的陪伴,也就心满意足了吧!”
宋代偏安江南后,出现了许多像这样以江南为背景的牧牛图,也有不少兼善画此一题材的名家,例如:李唐、李迪、阎次平等。画牛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唯有南宋画家最能兼融情景,写尽人、牛的情态。这幅“柳塘呼犊”图,画家以极细腻而又充满变化的笔触,写出这幕风与柳树、老牧人与牛之间的对话,是南宋牧牛图中绝妙的佳作。这幅“柳塘呼犊”图,画家以极细腻而又充满变化的笔触,写出这幕风与柳树、老牧人与牛之间的对话,是南宋牧牛图中绝妙的佳作。
- 上一篇:宋代名家山水画(三)
- 下一篇:范宽山水画
猜你喜欢
- 2008-03-13 宋代名家山水画(三)
- 2008-03-11 宋代名家山水画(一)
- 搜索
-
- 12-02德国的大师艺术
- 12-02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 12-02诗情画意李可染
- 12-02罕见的晚清名人书法
- 12-02米勒的写实世界
- 10-10福建民俗画大家陈友荣作品欣赏
- 04-14王朔撰文忆亲家朱新建:曾因怕尴尬不想见他(图)
- 03-31四川电视台《巴蜀画坛》:何开鑫翰墨人生
- 03-27邓化鸣携手梦晓为田子坊顾仁源画展作主持
- 03-03走进周鹏飞的书画世界
- 29711℃徐悲鸿生平
- 12196℃陈德宏花鸟画作品欣赏(一)
- 9462℃宋代名家山水画(一)
- 9208℃一尘不染的郑板桥
- 7496℃齐白石花鸟画作品(三)
- 7127℃宋代名家山水画(二)
- 6609℃宋美龄的山水画
- 6541℃吴冠中水墨画欣赏
- 6028℃宋代名家山水画(四)
- 5981℃范曾白描人物
- 10-10福建民俗画大家陈友荣作品欣赏
- 05-27范曾写意人物(一)
- 05-27范曾写意人物(二)
- 05-27王叔晖工笔人物画《西厢记》(16幅)
- 03-10清代名家山水画精选(三)
- 03-10清代名家山水画精选(二)
- 03-08清代名家山水画精选(一)
- 03-07唐寅山水作品选
- 03-07齐白石花鸟画作品(三)
- 03-07齐白石花鸟画作品(二)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