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美术 > 中华绘画 / 正文

一家九口都会作画

兰亭书童 2007-07-26 中华绘画 评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中洪村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北部,这里是静谧美丽的江南水乡。一条小河缓缓流淌,两岸树木青青,金色的夕阳下,水中石拱桥的倒影如画。


而真正令中洪村闻名的,是它已被命名为金山农民画村,是上海12个特色村之一。

在金山古镇枫泾的老街上,当地青年农民高风和陈修夫妇就拥有着一个三开门面、名为“红胜火”的农民画社,这是刚刚经工商局批准、拥有注册商标的上海首家农民画社。如今,他们又在上海青浦朱家角古镇开出了第一家分店。

他们家中上至86岁的阿奶,下至第4代的孩子人人都会画金山农民画。全家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今,已创作农民画800多幅,其中近百幅在国内获奖,200多幅走出国门在美国、日本、荷兰等20多个国家展出,有些还被收藏。

从画“村史”起家

今年65岁、土生土长在枫泾水乡的陈富林,少年时受“大办农业、以粮为纲”的影响,初中毕业就回乡参加了农业生产。他生性聪明,自小就喜欢写写画画,刚出校门,就时常为乡亲画个灶壁画什么的,很受农民们欢迎。

那时候,陈富林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劳作之余,就学起了画画,农民的生产、生活就是作画的素材。他先是用墨线勾勒画面,然后用水彩着色,五颜六色勾画出了农民们的劳动场景。《舂米》、《踏水车》、《乘风凉》等作品,在乡邻中广为传播。

陈富林就此出名,跟着陈富林画画的村民也多了起来。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引起县文化部门的重视,开始辅以专业的辅导,陈富林不仅作为第一代金山农民画的作者脱颖而出,而且,枫泾中洪村也成了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之一。

家人耳濡目染

陈富林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陈修,小女儿陈惠芳,现今都是专业农民画家。

70年代中期,陈富林和妻子王美英要下田劳动,2个女儿还未到入学年龄,只能被关在家里。当母亲锁门的时候,2个女儿就拼命抱着她的腿不放,母亲不得不铁下心肠,将姐妹俩往后一推,趁她们跌倒在地的时候,噙着泪匆匆地锁上了门。孩子们在房间里大哭起来,趴在窗口目送母亲的身影远去,这才停止哭喊。

有一次王美英实在不放心,中午溜回家来,把耳朵贴在门上,居然听不到姐妹俩的哭声,这下她更不放心了,莫非出了什么事?

推门一看,原来她们俩在屋角内翻出了父亲收集的两箩筐连环画,看得津津有味,连妈妈进来都不知道。

有了这些书,孩子们认识了能顶半边天的李双双,神出鬼没的铁道游击队,替天行道的108将等等。看累了,姊妹俩找来了纸和笔,照着书中喜爱的画面画了起来。

闭门“学画”,在姊妹俩的心灵中播下了“画种”。上学后,两人更加喜欢上了涂涂画画,初中毕业后,就此走上了以画为生之路。

丈夫画,女儿画,陈富林的妻子王美英忍不住也摸起了画笔,谁知一发不可收拾,她的一幅描绘妇女生活情景的作品《桃花映面红》面世后,被有关部门选中作为礼品,送给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保存。

每逢节假日,全家四代人欢聚一堂,展示各自的画作。陈富林的母亲、年过8旬的老阿奶钱引珍也会戴着老花镜凑过来看热闹。一次她问:“怎么不见你们画走马灯?”得知大家从小到大谁也没见过走马灯,老阿奶便滔滔不绝地说开了:她小时候逢年过节,时常会有马灯队来村里。走马灯也有很多讲究,马灯队由八匹马、八只花篮组成,男人表演马,女子则提着花篮跟在马的后面,所有的马都要根据第五匹马的行走而变化阵容。一些传统剧目也会在走马灯时同时表演,如刘志远敲更、李三娘挑水、吕纯阳三戏白牡丹等。

大家听得入迷了,央求老阿奶接着讲,谁知老阿奶却出乎意料地说:“过几天,我试着画出来给你们看。”果然,没几天,一幅《走马灯》画出来了。从此,钱引珍奶奶变成了“画痴”,《水乡庙会》、《摇梢船》、《社戏》、《八月十五拜玉皇》……新作如雨后春笋,将她儿时看到的民间娱乐活动,全都融汇在画中。 如今,陈家第4代孩子也已上学念书,耳濡目染,业余之时也能拿起画笔以绘画语言来吐露自己的心声。

以画为"媒"嫁女儿

陈富林家的故事,大都与画有关系。说起来,陈家大女儿陈修的婚事,还是由画做的媒。

原来,陈修初中毕业后,成为金山农民画的一名新手。她在参加金山农民画院举办的学习班时,与同是来自枫泾镇的高风相识。高风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作品写实与抽象相结合,自成一体,在青年农民画作者中崭露头角。

1988年秋,高风的新作《秋雨图》在《文汇月刊》发表,画面上秋雨潇潇,大树上,淋湿了羽毛的鸟儿正彼此梳理着羽毛,依偎着用各自的体温温暖着对方。树下潮湿而寒冷,树上却暖意浓浓。陈修被这一画面深深吸引,自此俩人开始切磋画艺。由于《秋雨图》的撮合,一年后,高风和陈修结婚了,成了金山农民画坛上志同道合的一对。

婚后第三年,三口之家迁入了枫泾镇上的新居,开设了枫泾镇上第一家农民画社,走上了专业作画的道路。

无独有偶,陈富林的小女儿陈惠芳,现在与姐姐一样开起了家庭画室,丈夫沈林弟原先在一家企业上班,由于经常接触绘画,现今也爱上了丹青。

创作800多幅农民画

从陈富林开始画画,至今已有50多个春秋。全家四代人共计创作农民画800多幅,其佳作曾先后被欧、美、亚、大洋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藏家收藏;五十多幅作品在国内外画展中获奖。其中,陈富林创作的农民画8米长卷《气象万千》和25米长卷《安居乐业图》,为中洪村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乡村"作出了贡献。陈修作品《除夕》,被市政府作为礼品,印刷成宣传画赠送三峡移民;高风的《打渔翁》获上海市第四届《江南之春美术展》一等奖;作品《草原印象》、《闹元宵》获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展优秀奖……

更让全家人自豪的是,他们的作品曾在云南昆明举办过家庭画展;在改革开放20周年纪念活动中,陈富林全家参加了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举办的《二十年巨变看家庭》展览;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也先后拍摄了专题片《我家走过20年》和《彩笔绘新图》等,在专题节目中播出。陈修、高风的作品,还多次应日本横滨中华发展会邀请,赴日本参展,获得日本友人好评。

现今,陈富林家人绘制的农民画,创作题材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外来打工者》、《新市民》、《农家乐》等,正在"红胜火"农民画社中以限量创作的方式精心画制,走向市场。用陈家人的话来说:"精心创作的农民画,就是我家最宝贵的财富。"

Tags:都会   作画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