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达玛沟原是达摩沟:于阗古国佛法汇集之地

兰亭书童 2010-08-23 热点透析 评论

达玛沟佛寺遗址壁画 资料图片

  新华网新疆和田8月22日专电(记者 毛咏、郭燕、张鸿墀)从新疆和田策勒县城沿国道315线东行约30公里即是达玛沟乡。学者称,“达玛沟”正确汉语译名应是“达摩沟”,意为“佛法汇集之地”。

  达玛沟乡81岁高龄的维吾尔族老人买迪萨乌尔·买提赛地、78岁的依明·司马义、73岁的萨德尔·萨乌尔告诉记者,“达玛沟”不是维吾尔语,他们的祖先搬迁到这里的时候就已经叫这个地名了。老人说,他们的祖上是住在丹丹乌里克(埋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古城,距今达玛沟以北约70公里),由于风沙肆虐环境恶化,他们被迫退居到了老达玛沟(距今达玛沟以北约40公里),然而还是未能逃脱沙暴的梦魇,村落再次被埋,只有7人逃离村庄,逃难至此。

  自21世纪以来,一个偶然的发现引起了中国考古学者对这里的高度关注。这始于当地一个年轻的牧羊人。2000年,这个牧羊人和往常一样在达玛沟长满红柳、骆驼刺的巨大沙包上挖掘红柳根,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尊佛教塑像,由此揭开了达玛沟南部区域佛寺遗址发现与考古发掘的序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提供的考古发掘报告以及新疆文物局在策勒县实施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证实,沿达玛沟水系从南至北,到丹丹乌里克古城近100公里范围内广泛分布着20多处汉唐时期的重要聚落建筑和佛教建筑遗址,其中大型佛寺遗址群就超过10处,每个遗址群都有多座佛教寺院建筑遗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博士多方求证认为,当时于阗使用的语言应是和田塞语,属于东伊朗语支,同时也使用了大量的梵文词汇,“达玛沟实际上应该是梵文和和田塞语的一个结合”。“Dama”来自于和田塞语中梵文借词“Dharma(佛法)”,“Go”则可能是一个表示地名的词缀。如此一来Damago就有可能是Dharmago,意思为“佛法汇聚之地”,而它的汉语音译则应该改为“达摩沟”。“这与整个达玛沟区域大量的佛教遗迹的出现和保留下来的现状,完全吻合。”

  巫新华说:“如此密集的佛教遗址群的出现,说明当时香火极其旺盛,自佛教传入以来,于阗就是塔里木盆地香火最为鼎盛的地方,作为中原大乘佛教的肇始地,中原很多高僧大德西天取经也都首先要到和田,可以说这里就是中国佛教的‘小西天’,它繁盛的程度可能超出现在人们的想象。”

  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于阗,于阗国王虔诚信仰并弘扬佛法,于阗境内大力修建佛院、庄銮佛像,彩绘壁画,佛教在于阗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于阗成为大乘佛教的圣地。晋代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唐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以及藏文本的《于阗授国记》,都对于阗佛国有诸多描述。

  在20世纪初,中外探险考古学者沿达玛沟从南到北先后发现了哈德里克(Hadlik)、克科吉格代(Kokjigedai)、巴勒瓦斯提(Balwasti)、老达玛沟(Kona Damago)、乌尊塔提(Uzuntati)、喀拉沁(Karaqin)、丹丹乌里克(Dandanulik)等著名佛教遗址,出土大量的珍贵佛教文物,这些佛教遗址全部位于今达玛沟绿洲及其北部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在达玛沟南部地区的田野调查进一步丰富了达玛沟的佛寺遗址。中外学者相信:达玛沟是现今和田地区佛教遗迹分布最为广泛之地,也是塔克拉玛干南部保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状况最好的地区。

Tags:达摩   于阗   之地   佛法   原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