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日前偶见刊于1988年《人民日报》的一则短文——《关于书法之道的妙喻 》,作者陈封雄,为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之侄。文中记叙钱锺书先生关于书法的一段妙论,可谓字字珠玑。文不长,移录如下,并略作索隐解读,以求教同好。
关于书法之道的妙喻
陈封雄
先叔陈寅恪于一九六九年“文革”狂潮中逝世,其骨灰瓮一直暂厝广州。我们后辈去年曾拟将他的骨灰归葬杭州郊外祖茔,并立碑纪念。碑文为“陈寅恪先生之墓”七字。为此,我曾请友人托周振甫同志转恳钱锺书先生撰写碑文,因锺书先生为当代史家且亦系昔年水木清华园中学人,自度当可蒙慨允。为恐钱先生撰大字不便,我特说明撰小字亦可,嗣后再由我设法利用复印机放大。
数月后,周振甫同志转告钱先生已复信婉辞,并录信中所述有关书道见解,博识妙喻,令人叹赏。因不忍任此珠玑湮没,特转录如下,并以事先未征得钱先生首肯而擅作主张深感歉意。
“弟不工书,寻常献丑,不过尺牍、笔札,所谓帖体,而非碑体。重诸金石,字必端正。阮文达南帖北碑之论,盖系未睹南朝碑版结体方正与北碑不异。郭沫若见南碑,遂谓世传右军兰亭序非晋宋书体,必后世伪托。其隅见而乖圆览,与文达各堕一边。以董玄宰书之秀媚而大字辄作颜平原体,即此意耳。况小字放大,终如小婢学大夫人,纤足放成脚,贻笑识者,玷辱贞珉。至弟忝窃虚名,抚躬自惭之不暇,而何敢厚颜奋笔为标榜之资乎?乞兄善为我向封雄先生代达下情,感刻感刻。”
钱锺书对陈封雄经周振甫请托书写“陈寅恪先生之墓”之事婉言谢绝,理由是自己不善书法,况且平常书写信札之类的字体,属“帖体”而非“碑体”,并不适于题刻上石。这是钱先生在这里表达的主要观点。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他从反正两个方面予以论证。反方,是他对清代书法理论家阮元与当代学者郭沫若关于书法的“碑”、“帖”之论提出质疑;正方,是他举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写小字与写大字时具有不同风格的事实。最后归结为一点:“帖体”适于写小字,“碑体”适于写大字;即便将“帖体”照原样放大,也终究缺乏“碑体”的气势。
“南”、“北”之争、“碑”、“帖”之论是清代书法理论史上一个著名的话题。阮元(字伯元,谥文达)于清嘉庆年间写出《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等文,对中国书法风格的“南北”之分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认为北派之书主要用于碑版与榜书,故而保持了篆隶之法,以遒劲见长;而南派之书源于尺牍、手札之类的刻帖,字全变为真、行、草书,风格流为姿媚。言下之意以北碑为上,南帖为下。阮元之后,包世臣、康有为等也进一步尊碑抑帖,重北轻南,从而在清代掀起了一场“碑学热”。所不同的是,康有为时期南朝碑刻出土远较阮元时期为多,故而康氏论书不言南北而分碑帖,又于碑中分朝论之,重在南北朝时期的碑刻而鄙薄唐以后的碑刻。钱锺书先生这里的观点似与康有为有相通之处,认为“南朝碑版结体方正与北碑不异”,书法风格的分野在于碑帖而不在于南北。
钱先生信中所提“郭沫若见南碑遂谓世传右军兰亭序非晋宋书体”一事,则涉及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场著名的学术争讼。1965年在南京郊外出土两通东晋墓志铭,引起郭沫若的注意。当年6月,郭沫若在《光明日报》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从新出土王谢墓字迹及《兰亭序》与《世说新语》注引的《临河序》文字不同,怀疑连书法带文章都既非王羲之所作,也非王羲之所书,而是王羲之后人的伪作。此说一出,反响极大。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出《〈兰亭序〉真伪驳议》一文,对郭文指名道姓进行批评。文章写好后,接到投稿的报社碍于郭沫若的名望,不敢发表。后经章士钊将高文送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说了句著名的话:“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从而在学界引发一场关于《兰亭序》真伪的大争论。钱先生这里认为,郭沫若从出土南碑字体而引发对《兰亭序》的否定,实际上是忽视了“碑”与“帖”在字体上存在差异的事实,因而与以南北界定“碑”、“帖”风格的阮元“各堕一边”,都有失公允。
在举出阮元和郭沫若的偏颇之处之后,钱先生又以董其昌(字玄宰)在不同的书写场合选择不同的字体风格作为佐证。董氏称得上宋元明以来“帖学”派最后的大师,其书风一贯妍秀姿媚,空灵剔透。但在有些场合,他又写得一手沉郁雄浑的颜字,如传世《三世诰命卷》即是。钱先生所谓“董玄宰书之秀媚而大字辄作颜平原体”,或许正是指此。
因此在钱先生看来,“帖体”与“碑体”用途不同,风格也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能用简单的照原样放大的方式得到弥补,那样做只能是“终如小婢学大夫人”,贻笑大方而已。“婢学夫人”一语,亦是从前人书论中化用。如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亦有类似说法。明代祝允明《书述》:“又有张天骏者,亦将婢学夫人,咄哉!樵爨厮养,丑恶臭秽,涊淟齿牙,恐异时或得其名失其迹,妄冒误人。”饶有趣味的是,钱先生这里又加一句“纤足放成脚”,更形象化地比喻小字放大后的不伦不类。
在区区二百字内,涉及了如此丰富的书史、书论内容,钱锺书先生之学识渊博,于此可见一斑。
- 上一篇:帖学何曾衰?——清民之际碑盛帖衰说之诘问
- 下一篇:臆度晋人书“尚韵”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3-17浅谈元画的风格及技法
- 03-17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03-17方楚雄:接续花鸟画文脉
- 03-09张大千笔下的仕女画:庄严与世俗
- 03-04冯钟云:笔墨之中的灵韵与自由意志
- 03-02章庭钰——中国画坛十大巨擘献礼两会
- 02-10谭贵清——中国当代十大巨擘献礼全国两会
- 02-06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录
- 02-06禅画与文人画的区别
- 02-06周昉《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孤本反映仕女形象特征
- 20712℃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 10446℃书法与乐趣
- 9121℃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 780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6523℃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
- 6167℃楷书卢中南
- 5796℃书法(行草)歌
- 5647℃我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 5571℃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 5401℃中国山水的审美境界
- 06-1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06吴门书派概述
- 10-22忆启功 写启功 学启功
- 09-26苏州园林书法略说
- 09-24揭姓历代书家
- 09-21帖学五人谈
- 09-19历届兰亭书法节回顾
- 09-19古代绍兴书家概述
- 09-17现代书法今昔谈
- 09-13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