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仰观汉魏 下窥唐宋——书法创作漫谈

shxw 2007-10-22 软笔书论 评论

    翟立新 1966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师承王冰石先生,1994年曾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徐州市文联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在第三届全国中青展获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提名奖。入展第八届全国中青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第五届全国楹联展、首届全国青年展等。并被编入《历届全国展、全国中青展获奖作者作品集》、《国展获奖作者谈书法》、《江苏书法五十年》等多部大型书法作品集。

    书法创作,具有极强的个性化色彩,与创作者的秉赋、情性、学养、审美思想以及学习方法等皆有密切的关系。正因为个性化差异的存在,才出现了书法家书风的差异,这也是书法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每位书家在谈及书法的学习方法与创作感受时,个性化色彩的东西也就比较多,甚至由于审美追求的差异而出现一些相互对立的思想与言论,这是正常的。作为一个正在书法之路上进行探索并不断校正着自己前进方向的书法作者,我仅就个人目前的感受与同道们交流。

    我的家乡古城徐州,地处南北交界,徐州人既有北方人的剽悍,也不乏南方人的细腻,表现在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上,也就形成了徐州地区书法领头人王冰石先生所倡导的以“清雄”为主旨的地域性书法审美取向。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活成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研习书法的途径与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学书伊始,我的老师王冰石先生便以“仰观汉魏、下窥唐宋”八字相赠,使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从那时起我便开始沉浸在汉魏碑刻、简牍之中,期间虽也不时地学习“二王”体系的书法,但于汉代隶书用功最勤。在长期浸淫于汉碑之后,对隶书古厚气息感悟日深,将此感受施之于魏碑创作亦颇有收获。

    近百年来,汉代简牍的大量出土并出版行世,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汉人墨迹之风采,也使当代人学习研究隶书,具有比古人更加优越的条件。参汉简法作隶的名家相继出现,如来楚生、沙曼翁诸先生,20世纪80年代后,此风日盛。我在几年的汉碑学习之后,开始大量地研习、临摹汉简,汉人墨迹强烈地吸引着我的眼球,成为我的日课。随着对汉隶学习的日益深入,以汉碑为体、简牍为用的隶书创作指导思想也日趋明确。在汉简的研习过程中,我发现在汉代简牍中有许多文字因书写便捷而出现了笔画的减省、连带,这些文字的结构与章草的结构大致相同,这又把我的注意力引向了章草,由隶到草的学习既加深了我对汉隶的理解,也把章草纳入了我称之为“大隶书”的范畴。我在汉碑、魏碑、汉简、章草中畅游了十余年,所作虽有几分古厚之气,但少清新隽永之姿;点画虽能厚重,却有单调、粗率之感。“二王”一路经典书法,变化无穷又极尽精微。这种充分体现生命节律的书法艺术形式,可治我之弊病。我把视线逐渐从沉雄、古厚的汉魏书法转移到经典法书之中。从王羲之、米襄阳一直到晚明的徐文长、倪元璐、黄道周、王觉斯诸家的书法,都成为我时常研读与学习的范本。王羲之、米襄阳书法中极尽变化的笔法,让我感受到在用笔的提、按转折之间呈现出的方与圆、藏与露、粗与细、断与连、静与动、快与慢、沉厚与轻灵;而结构的虚与实、黑与白、欹与正、大与小之间的自然天成,更让我陶醉其中。晚明诸家皆擅丹青,其书法作品气势恢弘、纵横恣肆,章法与墨法开一代新风,有鲜明的个性,对我的书法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以上诸家书法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的不断感悟,我对书法创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对汉魏“民间书法”与经典文人书法全面学习的基础上,现阶段我确立了对“民间书法”进行雅化、碑与帖相互融合、将汉、魏古厚之气融入行草创作的指导思想。

    我在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上获提名奖的隶书作品,在确立审美追求的同时,对形式也作了尝试和探索,力求形式使作品呈现出更加古雅淳厚的气息。我不为形式而形式,如果形式不能有助于增加作品的内涵,我觉得形式可能会成为画蛇添足之举。


翟立新隶书李贺诗


翟立新行草书李方膺题梅花诗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