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墨与墨法(上)

shxw 2007-10-31 软笔书论 评论

    中国书法艺术历来讲究“四法”,即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墨法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时期,但与其他“三法”相比,墨法的自觉要明显晚得多。虽然如此,但我个人认为,墨法不仅仅是形成书法血肉之灵魂的体现,同时也是书法艺术之精神能得以彰显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与其余“三法”一起共同构筑着书法艺术之美的真谛。纵观书法史,如果说魏晋六朝书家开始对用墨的追求是自发的,那么到了唐代则表现为自觉。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晋人书法重于对笔法的追求,对用墨的关注则重于入纸度,王羲之为使笔毫挥洒自如,故“用笔着墨,下过三分,不得深浸。”欧阳询《八法》中“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必滞挥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五乖”、“五合”,其中谈及“纸墨不称”和“纸墨相发”;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述书下》中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已……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则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当代已故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在谈到书法的用墨时也说:“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故而历代书家都非常注重用墨这一书法技法的运用。因此可以说,在书法技法研究中,对墨法的研究应该是很重要的课题。

一、对墨的了解

1、墨的发展

     中国是墨的故乡,自古就有对制墨、用墨方面的研究,从墨丸到墨锭再到墨汁,从松墨到油烟墨,无不体现着墨法的精奥。从已经出土的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发现看,远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用墨的史迹。从庄子的“吮笔和墨”一语中可知,墨在周代已有了定名。不过当时制墨的原料及方法不同于后世。墨字从“黑”从“土”,说明当时的墨只是一种天然的黑色矿物质。随着制墨技术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后来又出现了更具实用性的烟子墨。目前发现最早的烟子墨是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和江陵凤凰山西汉墓中见到的。到了东汉时期,出现了较大的制墨作坊,当时渝麋(今陕西千阳县东)最名贵,因此后世制墨者多以“古渝麋”自诩,以表示自己墨质的精良。到了晋代,以胶和墨,黑的质量又有提高,如“二王”墨迹,千余年无损,可以证明墨的制作工艺已趋成熟。降至五代,制墨最精。南唐李廷珪是有名的制墨官,一时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谚语。宋时,李墨的产地歙州改名徽州,故而徽墨便名满天下,至今不衰。宋代张遇用油烟和麝香制墨,名曰龙香剂,为后世油烟墨之祖。其后又有以桐油烟制墨者,比较普遍的还是松烟墨。清初,制墨工艺已达鼎盛。著名的有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家。这一时期的墨又别开生面地向工艺美术方面发展,主要有“精鉴墨”和“家藏墨”的制作。至光绪年间,由谢松岱、谢松梁兄弟创造了一种墨汁,名叫“云头艳”,开墨汁制造之先河。现代的墨分书画用墨和普通墨汁两大类,书法用墨以一得阁和曹素功、老胡开文、中华墨汁等为佳。

2、墨的种类
    书画墨的种类很多,但总的来说可分为三大类——油烟墨、松烟墨和松油烟墨。
    (1)油烟墨是用麻油、菜油或桐油烧烟取成灰制成的,其特点是:墨色黝黑发亮,神韵足、有光泽,缺点是缺乏深沉的感觉。
    (2)松烟墨是用松枝烧烟取成灰制成的,特点是墨色不乌但黑,有深沉古拙感,缺点是无光泽,质次者易发灰。
    (3)松油烟墨是用松烟和油烟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性能介于松烟墨和油烟墨之间。
3、墨的特点
    书画墨是将不溶于水的烟灰颗粒,通过胶的作用,使其悬浮在水中形成悬浮液。书画墨不溶于水,而作书画所用的宣纸犹如一张过滤纸。用书画墨在宣纸上书写,就等于把墨汁过滤了一次,墨中所含水分和太细的墨粒大部分渗到纸背去了,中等的墨粒随水渗在纸内,大粒留在纸面。由于宣纸吸水性很强,且水分要向四周渗透,在渗透过程中,大的颗粒渗透的距离近,小的渗透的远,所以在笔画的四周,形成由浓到淡的阶梯状,极富立体感,好像凸在纸上。再则,书画墨的主要成分是烟灰,化学成分是碳(C),其化学性能十分稳定,一旦墨干后,如不重新研磨,是很难化于水中的,这样在装裱过程中,就不会因铺墨而影响字迹和画面,且能保存数百年而色彩不变,而普通墨汁则不具备此特点。
  墨的好坏,直接影响书法效果。好墨作书,无论笔锋软硬,均可保持运笔灵活,不粘、不涩、不滞,所以,历代书家都很注重对墨的选择。
4、墨的鉴别
    墨的鉴别:首先看墨锭是否细腻滋润,若有粗糙感是次墨;再据好墨重而次墨轻的原则,手托墨锭,若有压手下坠感的是好墨,反之是次墨;而后可将墨锭放在嘴上哈口气,迅速将墨送到鼻端,如能闻出有轻微的麝香和冰片味,就是好墨;还可以用手指轻弹墨锭,从声音上进一步进行鉴别。总之,一块好的墨应具有以下特点:
    质细指的是墨中无杂质,颗粒匀细,质地紧密。
色黑指的是墨色泽黑中透亮,有神采,其中以泛紫光者为上,黑色次,青色再次,泛白光的为最次。
    胶轻指的是做墨时调入的胶含量相对较少,写时才能不涩不滞。这其中因陈墨年代久远,胶质逐渐去性,所以比较好用,所谓“笔陈如草,墨陈如宝”的说法即源于此。
    声清指的是在研墨的过程中轻击墨块时,发出的声音清澈而不浑浊。
味香指的是好墨入水即有清香散发(好墨在磨前是无味的)。

二、关于研墨

1、 研墨要点
    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远行近折。”研墨要按一定的方向均匀地重按轻推,以圆形或椭圆形由远到近(由外到内)地周而复始地转磨,用力不要过大,心情不要太急,墨与砚池应保持垂直,不要倾斜,以防墨粒脱落。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云:“研墨如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总的来说研墨要把握四个基本要点:
    (1)重按    研墨时手按在墨锭上的力量应稍重,按得轻,发墨就慢。
    (2)轻磨    研墨不宜急躁,因速度快,墨粒就会变粗,是故古人云:“磨墨如病夫。”
    (3)身直    指的是磨墨时,应始终保持墨锭与砚面成垂直方向。因墨身倾斜,磨墨时,墨锭易出角,角脆易裂而影响墨质。
    (4)向定    所谓向定,就是说磨墨时应按锭的方向磨,不能正正倒倒,否则,墨汁中易起泡沫而影响书写。
2、研墨用水
    (1)研墨要凉,凉则生光;墨不宜热,热则生沫,盖忌其研急而墨热。《文房四谱》云:“凡研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冱,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研墨用水要纯净而没有杂质,必须是新取之水,而不能用茶水、热水或污水,最好用雨水。因为茶水容易损败墨色,不易研浓;热水容易使墨身发胀分解,即影响墨的使用寿命,又会因砚中墨粒太多而妨碍毛笔掭墨写字;污水则含有杂质或油腻,容易粘住笔毫,阻碍书写时笔的运行。
    (2)研磨时加水不要一次加得太多,可边磨边加水。最好一次磨成。不要磨磨写写,写写磨磨。《笪重光》中说:“磨墨欲熟,破水写之则活。”就是说磨得很浓,然后蘸水写,就活了。光用浓墨,把笔裹住了,甩不开。林散之也说:“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则水润,惜墨水如金。”

3、砚须洗净
    《翰林要诀》中说:“池宽面细,每夕一洗,则水墨调匀,血肉得所。”李阳冰曰:“用者旋研,无今停久,久时尘埃相污,胶力隳亡。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每天字写好后,要洗去砚池里的积墨,不要把墨放在砚池里,也不要放在阳光下暴晒。如果墨受潮,只能让它阴干,以免断裂。

4、墨汁调用
    如果用墨是现成的书画墨汁,因出厂的墨汁成品都含有胶质,浓度也比较高,因此使用时一般不宜原汁书写,应该加水调和,调墨很有学问,不是随便加水就能完事的。(未完待续)

 

Tags:墨与墨法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