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当代青年书家批评系列之五 曹军

shxw 2007-10-30 软笔书论 评论

   

    曹军  1968年出生于南京。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副主席。现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全国首届MFA艺术硕士书法方向专业。书法作品自1989年起先后入选全国第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五、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等,并获中青展“全国奖”,作品被北京中南海、江苏美术馆等美术机构收藏。书法论文先后入选上海博物馆“二王及《阁帖》国标学术研讨会”、“赵孟頫国际学术研讨会”、“王铎书法学术研讨会”、“全国第五届书谱奖”、“全国首届篆刻艺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发表专业论文50余万字。

■齐玉新

    曹军在前些年的中青展中很寂寞也很醒目,这主要源于前些年的中青展走的是一条探索之路,所以大部分参展作者包括创作导向基本上都趋向于个性张扬和比较前卫的探索。而曹军呢,他的书法风格基本是稳定且非常扎实地传承着二王以及米派经典的一路书风,这类书风是很内敛的,需要慢慢地解读才能体会到他的蕴藉。基于此,他在那个特定的书法展览时期并没有激起多少浪花,如同满园怒放的花卉,他只是其中一朵安静且躲在角落里面开放着的花朵。因此,曹军的书法创作应该与当时的主流相比是寂寞的。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寂寞也因此让曹军的书法风格取向显得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反而让他以及一小部分走传统经典帖学一路的传承者很醒目,这应该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创作品格,这种品格体现的是创作者的自信。我记得在中青展的展厅中以及作品集中,曹军那种古雅、文质彬彬的书风是很独特的,那种古典滋养出来的气韵在张扬、探索甚至过激的书法风格中,他的作品显得极为传统。有时候我在想,书法这东西真有意思,作为和美术最为相近的一种艺术形式,美术现在强调的是创新,而书法似乎必须越传统越古雅越具有可读性。这是为什么?是人的审美怀旧还是书法本来就应该是一种古典艺术表达方式?不可知。

    作为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曹军,对于书法应该算作专业人士,这些年在书法创作上成绩也不俗,出道也很早。他主要以行书创作为主线,取法上至魏晋,下至宋代,走的是一条帖学的经典之路。在用笔上,完全传承着帖学的精致与优美,笔调里面透着一种文人情怀。从结构到章法,他运用的也是那种古典的文人书写式的套路,不温不火地随机处理着字形和行与行之间的空间关系,作品整体格调凸显的就是温文尔雅,这种强调书写性的创作直到今天已经越来越被当代书坛所认可。

    从原来的中青展到现在这中间几年的时间,展览中很难见到曹军的作品,可能是因为工作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在沉淀。这两三年,中国书坛的展览格局在迅速地变化着,展览的主基调也在不断地变换着。现在不知道是展览影响着创作,还是书法家自身对传统有了更新一步的理解,展览的主基调一下子调整为帖学的主流,当代青年书法家中涌现出来了一大批帖学高手。如果我们把曹军的创作和当下的创作主流相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曹军当时的创作理念应该具有一定意义的超前性。但是,从他最近的创作来看(我手头最新的曹军书法图片资料是2006年12月份《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作品集》中的),似乎曹军的优势在逐渐缩小。

    如果我们深入地梳理一下最近两年的展览,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独领风骚的帖学派新锐,他们基本上都是从学院的书法专业出来的,他们对于传统经典书法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掌握了学院中最先进的教学成果,因此在技术的把握上显然比曹军高了一筹。曹军有掌握最先进的技术的机会和能力,我揣测曹军可能投入到书法中的心思少了。另外,曹军在字型处理方式上,似乎借鉴了一些当代甚至江苏名家的手法,带有明显的痕迹,这样的话,作品格调似乎在往下降,这个我相信大家能看出来,曹军自己也知道。不是当代人不可学,关键是我们要学当代人什么,是学他们的特点抑或是要学习他们解析古人的方法,这个很重要。

    书法这东西很有意思,都说要靠学养来支撑,都说需要慢慢地积累。但是,怎么积累、积累什么也非常重要。因此我还是非常认可王铎的做法——临帖是一辈子的事情。临帖就是对古人优秀的因素不断挖掘、发现和积累的过程。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文化,也是一门技术,必须不断地积累、不断地跟踪最先进的研究成果。

    书法创作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需要书法家永远保持动态。谁都想向前动,有时候动不好反而向后动。有的书法家想保持不动,这也很难,你不动别人在向前动,那么你就是相对往后动。曹军当然也在动,他可能是蹲下来了,蹲下来的目的可能是他想跳,希望他能一下跳起来,跳得更高!


■崔寒柏

    我对曹军的了解不是很多。第一次见到他的字,好像是在某届中青展上,他的作品获得了三等奖。在众多粗放味道的“流行书法”中,他的中规中矩的米味行书异常引人注目,可以说是中青展中获奖的异数。最强烈的感受是用笔的浑实与结构的紧实,而其他方面就显得有些平淡了,这次见到由《书法报》转寄来的几张作品的照片,令我感到评论的不易。

    就这几幅字来说,较之先前的获奖作品,显得变化不大。作品把一些米字的用笔,以刷的形式,写得自信浑厚,把一些笔画映带得自然生动,虽然把一些基本的米字特征表现了出来,但米字的用笔只学了其中一部分,所以在行笔中不免显得单调,尤其是大量竖笔用了较重的笔触,令字的结构在纵向方面形成了过强的走势,结构与行气都围绕着纵向延伸,而过头的纵向支撑势必产生整体的不稳。竖如干,干如骨,过多的骨干的突兀与暴露,再加上一些用笔的尖峭,使得单字与通篇的沉稳、转换与韵律,都大大地缺失了。虽然有几笔沉穆,虽然有一些自如的连带,放在全篇中却不能把握大局,中青展得奖的作品,除了字少以外,通篇的贯气、很多的实笔处理,所显现出自信与笃实,这些可能是引起评委注意的最主要原因。

    字写到此时,主要的问题是曹军还没有走出米字的用笔和结体,而且是部分地吸取了米字中常规的作法,并加以发挥。以这样少的养料,过多地挥发,终会有力量不逮的时候。

    初步感受到了某一家的方法,而不深入研讨,或不参照其他的方法,很容易把自己锁定在一定的挥洒空间内,很长的时间都不容易进步。

    要想突破这一关口,除了要广泛地吸取其他书法、书体的精华外,还要把米家的结构拆解到一笔一画间,把米家的行笔领会到方方面面中。换句话说,就是要在吃透吃准一家的同时,领会到书法的纵深和精微,再以才气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了正确的用笔,才能把笔毫铺放得体,有了自然的书写,才能把行笔开合得随意,如果再加上笔意的丰富和结体的因势利导,我相信曹军的书法将会有一个长足的进步。此外,很多细笔的均匀,太像硬笔般的单调,给书法加入了不协调的杂音,令本来充沛的血脉难以有力地流通。如果能保留这些硬丝一样的刚性,并加之以笔意的鼓宕,使得浑元真气能够贯穿始终,便可以在江南秀润的书丛中长出一棵朴茂的大树。

草书南浦中堂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看画船。

行书陆游诗抄横幅

Tags:当代青年书家批评系列之五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