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当代青年书家批评系列之四 李 强

shxw 2007-10-30 软笔书论 评论


     李强 1967年生于黑龙江。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宗教协会会员、小刀会艺术中心成员、《青少年书法报》社副社长。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班、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画研究院姜宝林艺术工作室。作品入选全国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获第八届二等奖),全国第五届、第七届书法篆刻展(第七届获奖);出版有《中国青年书法家·李强》、《中国书法家书风·李强》、《李强书法艺术工作室师生作品集》、《李强画集》、《李强山水集》(荣宝斋出版)、《小刀会篆刻集》(合著)、《当代大写意篆刻集》(合著)、《今日美术馆流行书风提名书家精品集·李强》、《艺税集·山水卷》(合著)等十余部作品专集。

■崔寒柏

     李强最令人怀念的作品,是某届国展上有魏碑意味的双屏行书。整体的贯气与丰富的墨色,都令人对传统魏书产生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应该说是那届展览中最抢眼的作品。

    细细地感受李强这一类作品,他把常人惯用的生涩的写碑笔触,用以流畅和俏皮的光笔代替了,些许的苍迈,大多是因为涨墨所产生出来的效果。很多人刻意要表现的刀刻痕迹,也被他用信笔的切入与撩出展现在饶有趣味的感受中。可以理解为,他对碑刻所诠释的举重若轻的洒脱。正是这些改变,令李强的魏体行书能避开单纯地追求生涩而堕入的作辣作老,避开过分追求刀刻感而丧失的行笔的连贯,当然还免去了不能行气而过分张扬的欹侧与故意的虚张声势。

    当然,这些改变也相应产生了很多的负面作用,用笔太过于随意时,很多不甚经意的作品就过于轻佻,趣味如果处处都在用,也很容易令人感到实质性内涵的贫乏。大量三角的应用,无论是单一笔画、部分结构乃至整个字型都被种种角度所笼罩,再配上经常不时钻出的尖笔、毛刺,让人们往往自种种新奇中,感受到相当的不稳妥与尖薄的贫瘠。

    李强最新的标志就是极尽空间构成之能事的顶幅隶书对联了,可能是一种开创,可能一度很吸引人的目光,可能人们会去感受那一时的妙想或精心的佳构,但这种庞然大物也把自身的弱点暴露无遗。单薄的笔画、一目了然的构图心理、强行扭曲的身形以及排叠的方式,都令这种尝试以惊心动魄开始,索然无味而告终。李强魏味的行书,之所以有成功的经历,那是他有效地再现了古碑的一个侧面,用一种诙谐的手法诠释了古人多在不经意中才表现出来的放松,这也可能正是时代的某一种精神所在。

    喜欢帮古人拉一拉衣角、变更一下着衣的主次,自己之所以再演一下古人,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诠释他们,也就是所谓的颠倒经典,好像是产生了自己的风格。就像给蒙娜丽莎加上胡须,或叼上烟袋,乍看很刺激,再看就无聊了。

    大对联的大,与内在的空成了正比,拥有的空间看上去是占到了纸边,但是蕴力的空间,就连笔墨所覆盖的本身都难以占领到。这不能不令李强好好思考一下。

    照搬与自我放纵,是当代人在缺乏实用的运作阶段,写不出自我所产生的替代行为。搬得像与放得超乎人的意料,成了时代的审美标准,急于求成、追逐风格,又令许多下过相当功夫的人在经历了一定继承之后,把古人字面上的表现,发挥到了某一种极致。接下来,就因为跟不上古人字外的部分,把自己行走在技能之上却不能在法度之中确立自己的形象,必须借助某一个主体,或沉湎于趣味或享受于笔墨纸的效果。其结果终在理念以外徘徊,让人们久久回忆他们扮演和诠释古人时的风采,就像很多极出色的演员,在不演戏时却乏善可陈。

    古人被一遍又一遍地演,今人就一个也演不出来!


■齐玉新

    李强在书法圈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这可能和他人缘好、很活跃、字写得好有关。李强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梳小辫、穿黑衣服,从外形上给人的感觉就很另类。在书法创作上,他走的又是一条追求个性和自我表现的道路,这些或许就让李强有点特立独行的味道。

    窃以为,李强是一个聪明人。从黑龙江的佳木斯到北京闯荡,没有几年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个性面目。在写字之余又玩起了篆刻,也弄得很好。后来又玩起了国画,居然也名声不小。这些方面取得的成绩,足以让人羡慕,同时也成就了其在书法圈的地位。

    因为李强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所以在书法的创作上,他一直在走着张扬个性的道路。他的行书用笔简洁,线条干净利落。这样的用笔特征与一个性情豪爽的人是非常般配的,也是非常适合性情挥洒的。我见过李强写字,速度很快。他说:虽然我写得很快,但是该做的动作我都做了,该到位的地方我都到位了。我以为,这不仅仅是平时大量书写训练累积的结果,更应该是一种“他法成我法”的自由挥洒,是一种随机应变任我为的“无法之法”。因为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笔方法和习惯,所以他能够按照用笔原理的核心自由地使用毛笔并使之成为一种下意识。李强应该算是当下比较常用的书家群体划分中的“流行书风”作者,这些作者大部分都从碑派书法中广泛吸收营养,他们吸收的营养主要是民间书法中那种“恣肆、变形、宽厚、张扬”等“写意”的成分。因此在行书结构的处理上,他也习惯把字形处理成近似“方”形。这样与他特有的干净简洁的线条搭配起来,适当采取结构的变形和夸张,使他的行书显得颇为疏朗和有奇趣,作品总透着一股天真烂漫而又稚拙的审美意趣。个性的线条和个性的造型方式,也因此让他的行书非常具有自己的个性面目。虽然我们从他的行书作品中很难看出对古法的取舍以及源头,但欣赏者却能比较直观的记住李强作品的特征。

    他的篆隶作品,时常是以对联的形式出现,字数都是比较少的那种作品。这种作品字都很大,墨色变化也大。因为“大”,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可以在其中加载更多的元素,诸如:字大,可以在结构变形、夸张中进行有意的穿插、移位、倾斜、线条重合、堆积等手法;用墨可以更好地更从容地使用宿墨的涨墨、干笔、摩擦、墨点四溅等效果;在章法上,因为字数少,作者也可以较好地处理几个字的章法而不会显得单调和重复。这类作品突出强调的就是作者的抒情性和展览(厅)效果,展出的震撼力和笔墨张力很强,姑且算作探索性的或者现代派的创作试验。

   一个 书法家尤其是现在年轻的书法家,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个特定的艺术圈子,李强他们在北京一些创作意识前卫的书法家也有自己的圈子,因此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同化!时间长了这个圈子的作者在创作中就会反映出一种现象:创作理念、手法、审美的趋同,弄不好就会有近亲繁殖的可能,这样的话,一个具有个性的书法家最后的个性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那个特定的圈子了。从李强的创作来看,我听他好像讲过这样一句话:我很少临帖。这让我很诧异,我不知道这个不临帖的含义究竟是不研究古人还是不用手研究而是用心研究。但我们从李强的作品中应该能够看到,书法中那种古典的人文情趣和技法很少,而更多的是一种现代性,这种现代性借鉴了很多当代中西方美术中形式构成和形式审美的元素,希望通过形式来表现内容和精神。还有,李强似乎没有怎么创作过真正草书作品,从他以往各种风格的创作来看,他似乎对于“长线”的把握和运用不如他的“短线”得心应手,这是否是对古典技法的回避呢,还是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古人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笔墨应该是什么样的?在书法创作中,对传统的挖掘和继承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态度?这是个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创新派认为张扬个性才是最好的继承,继承派说只有最好的继承才是最好的创新。那么我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个书法家乃至他的作品,能存在多久,那么就合理多久!

隶书疏钟悲梵联

篆书笔墨河山联

 

Tags:当代青年书家批评系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