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当代青年书家批评系列之八 胡紫桂

shxw 2007-11-05 软笔书论 评论

   

    胡紫桂  自号古铁,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系中国书协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会员,湖南省书协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洞庭印社副社长。现供职于湖南美术出版社。书法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提名奖,首届全国书法小作品大赛金奖,第二届流行书风展铜奖等;入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展,八届国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等。2002年,《胡紫桂书法精品》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书法家”。


■齐玉新

    在当代书坛中,有几个地区的书风和群体形成了一个独具个性的现象,比如北京有一批创作比较前卫的群体,广西也有,湖南也是。湖南有一批年轻的书法家,他们创作意识前卫,个性突出,书风也很泼辣,但这种前卫的意识中又有着极其传统的元素在里面,这正像几年前谈湖南书法的时候有个名家讲的:“既讲究现代书法创作元素又恪守着传统经典的书法家湖南有几位。”的确,在湖南这支劲旅中胡紫桂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年轻书法家。

    紫桂毕业于中国美院书法专业,受到良好的专业训练,对书法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紫桂是土家族人,那种骨子里面原始的冲动与不桀也时时撞击着他的创作激情;紫桂在湖南那个特定的圈子里面,必然也受到并认同着那种前卫的书法创作理念。最重要的一点,紫桂的性情使然。

    最近和紫桂有了一次长途的旅行,也因而看到了他很多的创作过程,于是对他近期的创作状态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紫桂是一个很性情的人,他创作的时候速度很快,娴熟的技法完全依靠当时的情境来左右,写的大气淋漓不拘小节。从作品来分析的话,用笔上可以看出多年对传统经典书法的认知和理解,笔笔到位而又非常自我,在挥洒中时刻把握着自己的情绪和感觉,这一点在其对短线、长线的使用以及结构的开合上体现得很充分。在结构的处理上,他主要以传统经典造型为核心,在开张的“势”中为了调解整体章法的节奏和空间感,不时穿插和点缀很“紧”的字,这种很“紧”的字有时候使用很具有“流行书风”意味的处理方法,比如笔画的组合、结构的造型方式和线条“块”、“面”的渲染,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他作品“流畅、宣泄”的主基调中有了阻碍,如同从高山上奔流直下的河流遇到了几块岩石,因为受到了阻碍而激溅出了浪花,也正是因为这种处理手段使得他的作品更像国画山水中的瀑布——行气时断时续若隐若现,给人很强的空间、节奏的想象空间。

    前几年我见过很多紫桂的行草书,那时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作品中“弧线”的运用很有特点,而且我觉得那既是他的个性又是他的毛病。因为一个特点太突出了就会形成习惯,习惯就会使用频率高,频率高了就单调和机械了。这几年紫桂因为在出版社工作而在书法上投入的时间少了,可是我却觉得现在他的作品中那个“弧线”的特点在逐渐的弱化,也正因为特点(对于他而言也多少是习气)少了,反而作品的整体气息更加协调融洽了。书法难就难在这里——既要强调个性又不能让个性语言成为习气,这就是一个火候的把握。怎么把握这个“度”应该是当代书法家们都面临的问题。古人说书法靠学问养出来,当代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让书法越来越技法化、技术化;古人于写字是一种实用需要和修身养性,当代人把书法当作了一种职业和一种工具,这种区别就很大了。就近年的状态而言,书法似乎成了紫桂的余事,因为工作忙他几乎不参加那种竞赛式的展览,这样心态就平和了许多,名利的东西在创作中也就少了;也正是因为忙他平时训练得少了,于是乎手开始“生”了,因为“生”,习惯和习气开始退化了;因为书法成了“余事”,他开始为自己写字了,这样一个真实的自我开始展现在笔情墨趣之中了。

    面对当代书法展览现象愈演愈烈的现状,书法家们在创作上表现得都很急躁,正因为如此却使得一些很有才情的书法家成了展览的工具而失去了自我创作抒情的方向。我们不难发现,原来一些很有才华的书法家几年后就销声匿迹了,原因可能就是一个为谁写字、怎么写字造成的。当一个书法家成为展览或者一场艺术运动工具的时候,不仅仅会失去自我,而且书法家的存在也没有价值可言。前不久一个书法家和我感慨道:“当我们不受市场和展览影响的时候,我们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现在我更加相信书法是需要养的!紫桂也在养,已经养出了成效,紫桂还需要养,他有继续养的资本和天分。

■崔寒柏

    胡紫桂的书法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润的“流行书风”。

    这种温润表现在各个方面,首先是温润的用笔,无论是实笔还是虚笔,向人们充分地展示了毫颖中弹放的效果,实笔的地方弹出了重量,虚笔的地方弹出了曲折。润中含柔,当然这是褒义。如果是贬义的话那就是软或者称为肉。
结字的部分,实笔处以唐楷中颜字的酣实为主,并取斜势。笔触中不乏写经与残纸的意味,力求平白而自然。虚笔处多以二王的草字为基,放大,并拉成了斜势与纵势。在拉动之中也可以看到作者的应对以及由此显示出来的才华。
    成篇上大部分的作品都采取了单调的收放模式。每一个组合都要从安坐的楷直写到狂放的草,好像看录影带,静止的画面突然加上了快转儿,而且愈转越快,然后突然停下来。再从静止处加转儿,如此这般地往复,在眼前闪动,看似在吸引人,在产生韵律,实际上在制造视觉的疲劳,在制造模式。当然如果有人把它当作接力赛去欣赏我也没有意见。

    书写的相对自然也是胡紫桂的长处,但是这种随意被机械的大构图掩盖得面目全非。

    墨色的大量运用是胡紫桂的另一个特点,效果的制造固然重要,全篇出彩加上墨彩将更加熠熠生辉,但靠墨彩是不能代替笔画的质量的。

    如果细细地体味胡紫桂笔中的成分,在随意与奔放的笔画中更容易发现其光洁异常,这种经常被我们称作光洁的东西表现于书写者对线条领会的表浅与作者将字外功夫渗入得不够,这种光是不能单靠涨墨和宿墨所能掩盖的。

    相较于陈海良大草中堂的一面倒,胡紫桂的倒向是多方位的,也是比较丰富的,而且许多的收放都能因势利导将计就计地放开、用活。由楷变草的大布局全来自于广西细柳营的路数,只不过胡的作法并不像很多人的照搬而是根据自己温润的特点改良罢了。较之于刚毕业的美院书法生们照搬古字后的活用,胡紫桂已经有了些自己的路数,但还过多地建立在青春的才华基础上。成篇的定势与墨色的变化都会掩盖自己的缺点而不在根本上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关注自己的结体,搬来的与改造的都不是自己的。每篇作品,字不一定要从楷写到草。但习字最好要从楷写到草,令草有根,再由草写回楷,令楷丰神。最容易形成风格的是行书,而草书是拉出字形拉出风格的催化剂。这里讲的楷、行、草,不是想着某一家某一派某一字的现有结体的楷、行、草,面是全由自己写出来的字,由自己的意念可以随意支配和变化的字。

胡紫桂行草古人条幅

胡紫桂草书大漠条幅

Tags:当代青年书家批评系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