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当代青年书家批评系列之七 薛龙春

shxw 2007-11-05 软笔书论 评论

 

    薛龙春  1971年11月出生,江苏高邮人。美术学博士。现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沧浪书社社员。多次参加全国重大展览。论文二十余篇发表于《文献》、《读书》、《书法丛刊》、《书法研究》、《中国书法》、《中国书画》等杂志,获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2005年在《书法报》开设批评专栏“龙春言事”。出版有《王宠》(2004:河北教育出版社)、《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2005: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齐玉新

    当代书坛中的青年书法家,受到展览以及艺术品市场的冲击,搞创作的多,搞学术研究的很少。随着书法学科化的不断深入,书法研究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因此创作和学术研究能够同时达到一个专业水准的人则更少了。现在看来,没有一个书法专业的学院背景做支撑,很难在当代书坛凭勤学苦练成为时代的骄子。

    认识薛龙春很早,但这些年看到最多的则是他南艺博士毕业以后的诸多学术研究文章,无论是考据研究还是评点当代书坛,文风都是那么专业和严谨,视角都是那么敏锐和犀利。时下有一种说法:书法学历越高的越写不好字。好像这是在讥讽那些学院专业书法学生们没有创作能力,似乎也在讥讽书法教育体系的弊端。不过这几年毕业以及在读的白砥、陈忠康、陈海良还有薛龙春几位应该是为数不多的会写字的书法博士。

    目前的书法博士应该是两种:一种是写得好读了博士;一种是不会写读了博士。龙春属于前一种。在读博士以前,龙春走的以王铎为主的明清调书法体系,但与众不同的是他舍去了连绵缠绕的显著特征或者习气,不仅写得厚重而且结字和章法的体势不温不火、温文尔雅,从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可以看到龙春对于传统的取舍有着自己特立独行的想法和方法,在十多年前千军万马奔向明清调行草书的时候,同样的他却走了属于自己的路,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他颇和吴振立先生取法王铎很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年没有连续性地看到龙春的创作,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创作之路的连续性变化。但从他最近的作品看,同样把江浙划作一个板块的话,他的风格有着江苏的那种厚重和雄强,尽管江南那种细腻、潇洒气息始终贯穿着整体书风。他的行草书现在更加趋向于行书,依然是那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体势清奇,似断实连,靠结字的欹侧来呼应气韵。如果仅仅从作品来就事论事,我们已经很难用历史上的某一家来判断他取法了谁、取舍了什么,他的用笔在帖学的基础上很自然的不留痕迹的融入了碑学的元素,线条沉静厚重;他的结字没有大开大合的张扬,但是在细微处总是透着他的奇巧和构思,结字虽然不张扬,但是那种灵与奇、雄与大的张力却蕴含其中。这应该能够通过作品感觉到他这些年对于古代经典的浸淫以及自己独到的审美视角和独到的发现,也更加说明了作为一个在理论研究上有着很高高度的人对传统的取舍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走向。他的行草书需要慢慢地品,只有品味才能读出其中水乳交融的东西,只有品味才能感觉到他的作品中的那种“古”气,而这种气不是靠外在的“形”传达出来的,应该是靠学养滋养出来的。但是面对“个性鲜明”这个特定的艺术要求,龙春今后的趋向很重要,如何把握火候我想凭龙春的学养应该没问题。

    见过他的一件临阁帖作品,作品的用笔是非常纯粹的,对气息的把握也非常准确到位,这说明龙春在传统经典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理解也是相当深刻的,做到了这一点那么看他今天的创作也就很明朗了。龙春的主打书体是行草书,虽然他也写隶书乃至其他书体,但那应该只是一种尝试或者探索或者吸收。他的隶书比较行草书更加古雅厚重,但是显然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语言,无法从作品上一眼就能察觉到属于他个人的风格。

    我有时候在想,在忙忙碌碌的社会大背景下,一个书法家究竟是五体俱精好呢还是专擅一体好,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除了书法都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很多书法家都以擅长各种书体为荣,甚至很多书法家还想不仅五体俱精还要同时是理论家。能做到这样当然好,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薛龙春应该是他这个年龄中不仅书法写得好而且理论研究做得更好的为数不多的人,这很不容易!面对创作、面对那么多的书体、面对理论研究,这里面或许还有一个取舍的问题,怎么取舍将会决定龙春最后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最终高度,这一点相信龙春比任何人都清楚。


■崔寒柏

    当报社告知我下一个被评论者是薛龙春时,我首先的反应是怎么评一个搞理论的学者。接到传来的薛龙春书法作品的图片,一看,这一惊是有些非同小可。说实在话,当代能令我吃惊的书法家还没有,不是没有好的,而是好的早就都知道了。

    与以往所评书家最大的不同是薛龙春书法中的内蕴极其醇厚非当代所有得大奖者可望其项背。可以看出是继华人德与白谦慎之后下一个学者书家的代表,应当是下一文人书风的扛旗之人。

    薛龙春的临王之作深入字理,非一般美院书法专业生的肖形可比。其用笔之流利与弹放,丝丝入扣、从容不迫,实属难得。

     薛龙春的作品由于掌握了正确的用笔,再加上内敛的收锋,使得书写感很强的运笔中依然保持了足够的矜持和生涩,同时由于对文字书写感悟之深刻以至于丰富的笔触在很多随意的笔画中清晰可见。在提按中笔墨涨缩的痕迹也依稀可见。看得出很多两两相连的字组是作者有意识在连接中运化着单字的随意赋形,而因势利导中又隐藏了不少才情。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自然书写的功力;要有单字的变形能力;其次要有随机应变的才情。很多获奖的新秀是搬来、作来的组合,很多在实践中成型的大家们却因为缺乏汲古,有型而不具备型中的质。薛龙春得此二方之力,虽既得古质又有今妍,着实不同凡响!

    隶书部分虽然还带有华人德的意味,但就表现出来的字面上的信息来说,已经超过了华人德。所差的是华人德所拥有的自我抒发和成熟程度罢了。

    行书中可贵之处在于悟到了于右任大羊毫在纸中蠕行之功,且行笔中的信息点也够多,足以表现蕴涵的丰富,唯缺者乃是行气和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仍很淡漠,且根深蒂固的大一体匀势还没有因书写的潜意识而完全放开。笔也相对地墨守成规,难以尽情地为我所用。很多字的安排因执拗而卡在一起,增加了个性,但却严重影响了字的天然行气。虽然字的变形运用的巧妙,但还拘泥于古人的字形中,不能自运。通篇中结字风格混杂,还处在一种高级集古字的状态中。

    隶书的整体意识也明显地弱于单字的成型,还没有形成蓄势、出势的连贯意识。每个字都很好看,但放在一起就相互干扰或不相理睬。在接受古人时要同时研究和感受隶书字与字或行与行的关联感,不要照搬单字每一字的取势。要感受单字放开和被压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周边字因为这个字所产生的影响,不搬其型而取其理,并以理赋以相应的型。这才是自己的型。

    最不能忍受的是龙春两字落款,本来是一对怎么写都灵的活字,偏偏写成两个没有关系但还走势雷同的顺字,令人哭笑不得。

薛龙春行草惟性条幅


薛龙春草书横幅(局部)

Tags:当代青年书家批评系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