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当代青年书家批评系列之九 李霑

shxw 2007-11-06 软笔书论 评论


   

    李霑   别署典水、艾村。1972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现供职于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中国书协会员。先后参加全国展、中青展、兰亭奖、全军展、流行书风征评展、青年展、正书展、行草展、扇面展、杏花村电视书法大赛以及“北京·四川”书法双年展、“北京·湖南”艺术书法展、2005·当代中青年书家百人艺术书法提名展、全军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等三十余次。先后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龙岗杯国际书法大赛金奖、全军第三届书法展最高奖、第四届全国正书展最高奖、首届全国行草展行书一等奖。


■崔寒柏

    聪明的人自然是写聪明的字,但是聪明的人再肯下笨工夫就非比寻常了。写字爱动脑筋是好事情,参展的话就要明白评委的感受,要以奇制胜。

    李霑最近的崛起与他写字爱动脑筋有关。每次展览都能想出一些不同的形式感来给人以新鲜感,当然写的多也是他的另一个特长。随着获奖人数的增加,获奖者都加入了卖字的行列。很多突击型的选手大批量的写起来都避免不了出丑,有的越写越飘。大部分的获奖者一写批量作品时就毛病百出了,只有极少数的获奖作者还能基本保持自己的水准,李霑就是其中的一个。

    李霑的小字因为注重书写性,所以比较自然与流利,尤其是小行书手卷看起来温润雅致。虽然多处可见米字的痕迹但已经流露出自我为体的趋势。散淡的布局与适时的放开笔触令展览中练就的形式感在平时的书写中依然派上了用场。近来李霑又对书写工具增加了研究的力度,好像在笔与纸上都有了很多独到之处。一时间周围的朋友也都受惠其中。有的时候适手的工具要替代人很多功力了,李霑深谙此道。

    当然李字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楷书的功底相对弱些,这样会有许多字的变化局限在行书本身,而不能发自每一笔。在这样的基础上快速的书写很容易将现有的“套路”写熟,而不能随情景而赋形。当然接下来就要影响通篇的韵致。此外小字写的多很容易“儿女情长”,大气概减弱,这都是难免的事情。

    虽然李霑尚且年轻,但我认为李字中所传达的信息还有待于增加,无论是古代碑帖中字内的功夫抑或是人生字外的功夫。

    很简单如果能够吸收更多家古人的艺术涵养、如果能在纯书法艺术之外再多吸取一些养分和更多的社会历练,我相信以李霑的年轻、用功、聪颖,会更上一大层楼的。

    毛笔写字,不是以想写到什么就能表现到那里才好,而是在举重若轻和似轻却重。这一过程就是增加字中内涵的过程。很多的细笔恰恰是尽力的打入的,而不是我们自帖上简单地从技术上感觉的轻描淡写。当然视觉上的粗也不是单纯地去占领局部的空间。

    总之,书法需要磨练,由模糊磨练到清楚,再由清晰风化成模糊。

    可庆可贺的是李霑正走向清楚,难预料的是怎么才能令一个聪明的人去“装”糊涂呢?

 


■齐玉新

    当代的书法展览风格一直呈动态的方式在发展变化,一方面这是来自大众审美的变化,另一方面来自官方对展览的引导。最近几年,官方展览在努力纠正中青展的格局,于是回归传统成了最近几年展览的主要格调,靠近二王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大批青年书法家的主要目标。

    李霑出道比较早,但是一鸣惊人却是在去年的首届行书大展获得一等奖之后。他一直在走着以二王为主的书学道路,但是近几年整个书坛千军万马涌向二王这个独木桥的时候,却成就了李霑。从这两年面世的书法图片来显示,其书风很纯正的囊括了二王一脉的手札墨迹以及阁帖范本的形迹。最近这两年李霑主要以小字行草书为主,观其作品似乎有炎炎夏日啜饮一杯清茶的感觉,整体上他的小行书写得非常轻灵秀气,作品透露出来的文质彬彬的书卷气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文人气质。其作品无论是结体还是用笔都透出了扎实的基本功和那种信手拈来的书写感,这很难得。因为时下有一大部分书法家尤其是受到学院书法教育的影响,在技法上都有“做”的痕迹,而这一点李霑似乎不明显,这应该主要得力于他平时的刻苦和大量的训练。据说他每天要进行近十个小时的临帖或者书写,这样长期的锤炼无疑使技法进入到一个精熟的境界,这是一个书法家必须要具备的。这一点从作品中流畅的笔调以及结构准确的布置上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于古人尤其是阁帖所耗费的工夫和心血,这也是他所谓的“用笔尖丈量古人”。技近乎道到艺载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李霑年轻时有这样量的积累是非常聪明的,只有“技”熟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境界。

    我一直觉得李霑是一个很聪明的书者,一是他走的帖学尤其是二王的道路,但其却和常人不同,他更多的选择了阁帖而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几个二王经典帖子,这使得他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千人一面的雷同。二是他善于营造“形”对审美视觉的感触,比如他在线条用笔细节上的一些小动作的处理和有意显示使他的“线型”很有味道。三是整体章法中对某个字中某个局部的“夸张”火候拿捏得十分到位,让单字更有古味和帖味。以上这些都使得李霑和学二王一脉的人拉开了距离,于是他成为最先几个从千军万马中跳了出来的人。

     我不知道李霑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么做的,但是他先跳出来了。跳出来之后,现在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到了一定的高度、走过了一个过程之后,那些“小聪明”需要抛弃,在新的高度需要用更新的“优点”打入更高的一种境界。记得他在网络一个帖中说过“他写字用了一些小聪明,原来很得意现在却很讨厌这些东西。”是的,书法到了后来,走上了更高的境界,“技”似乎成了“形”的东西而不是“道”的东西,“道”才是最朴实的追求和流露。古人较之当代人,具有很远的时空,因此从精神上、审美上都有着很大的距离,包括古人的技法也是当代人很难做到的。加之当代文化的快餐性,简单的事物往往是易于被迅速接受的。当代书法家由于过于早熟,他们过多的偏重了对“技”的锤炼,而书法更深层次的“文”、“艺”、“道”似乎大家都没有时间慢慢地养,因为“成名趁早”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通览当代书坛的创作,大家几乎都在将古人简单化,这也是当代书家所暴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尽管每个人都知道简单与简约之间的关系,但文化在这个快速行进的时代,文艺的快餐需求使得《论语》口语化才能被大众接受,京剧不通俗化就躲进了角落里面。

    古代的文化艺术被当代人重新继承的时候,必然赋予了当代人的思想、形式以及技法,这种继承或发扬我们姑且可以看作是对古典的一种翻译。针对纯粹的书法而言,作为年轻的书法家,李霑还要不断掌握“新技”抛弃“旧技”,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慢慢地向前走,最终走进“道”的境界。

草书横幅(局部)


行草寻幽横幅


 

Tags:当代青年书家批评系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