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当代青年书家批评系列之一 陈海良

shxw 2007-10-23 软笔书论 评论

    编者按:自《当代中青年女书家十批评书》发表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欢迎。从本期起我们将把目光放到当代青年书家身上(约四十周岁以下),编者约请了二位批评家专门撰文评介,一位为旅美多年的书法家崔寒柏先生,一位为中国书法家论坛首席执行齐玉新先生。我们希望通过真诚的批评与分析,营造一种健康的学术风气,这样对作者、读者都有益。

    陈海良 1968年出生,江苏常州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师从尉天池、周玉峰、马士达等教授。书法获全国第七、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四届正书展“全国奖”,全国首届兰亭奖“创作提名奖”、第二届兰亭奖“创作一等奖”,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一等奖”,全国首届小榄杯书法大展“一等奖”。论文入选全国第六、七届论文研讨会,专著《乱世奇才——杨维桢》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崔寒柏
     陈海良的书法被书界所称道的几乎集中表现在巨幅大草、小行草与楷书这三个方面上。

    陈海良的大草书可以说是因展览而生的,通篇的气势把握得很好,连动、借位都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行气也因为速度而畅达、飘逸,尤其是随着涨墨与渴笔的转换,令书写的全篇跌宕起伏,如舀起来的水,一瓢一瓢地向下倒入,既有节奏又合韵律,相当引人注目,展览中精心的大作,都有相当精细的线条表现,精彩之处已经合傅山之意,与王铎之法于一体,如此这番受到评委的青睐,屡屡获奖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因展览而产生的草书,固然有其成效,但是所有因编排而产生的完美,大大地减少了因自然而产生的趣味和流露的性情,大草之美是一种放纵,重在表达,而展览要求的是完美,重在无缺,所以把要求定得更高的话,这些作品便不是出色的书作。

    陈海良的中小字,写得亦颇有江南的秀润与洒脱,整体感很突出,虽然亦有虚实与平斜之反差、紧与松之跨度,便用笔的简单、出入纸的薄峭都使得笔画因未理解得深刻、丰富就写快写简,而显得单薄与稚嫩,没有经过长期回锋入纸的训练,一放开来就会面临这种问题,直入笔锋的铺毫,是没法做到回锋或带有回锋笔意的铺毫那样铺开和彻底的,更缺乏了因为这种回锋铺毫所产生的浑实的笔触。一旦脱离了生宣的墨晕,就显得单薄与浮躁,这一点是所有习惯用生宣练字的人都应该注意的。此外在结构上,行书并没有掌握到走势偏稳的部分,一任己意地简单叠加,为破除单调,原封不动地加入了草字的固定模式,用草字原有的走势来调整全篇的机械地组合。这种作法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小字和中等大小的楷书,最得墓志的气息,平和而圆润,姿态儒雅大方,但在结构上,全凭自己对古人的部分领悟,发挥一些特有的习性,如长撇和长捺的姿态、短腿无钩的长竖,再加上贯穿单字的长横。如同初学写字的小孩子,所做的整齐划一的姿态,把每字排排坐定。缺少楷字中些微的收放取势,而致使每个字都像企鹅一般站立,只看到排序,看不到生气。

    陈海良在用笔上,行笔顺达,胸无块磊,平时的书写比参展的作品更为自然,但尚未养成藏锋的习惯与意识。结构上还没有脱开堆砌,更没有蓄势而动、因势而走的感受,硬是在平板的局面中,加入没有原因、只有构图感的变化,无本之木与无源之水的组合当然缺少生机。大字少了真情的灌注,笔画都是因为要出现某种效果,或者说是再现心目中固有的形象。如果在书写时,头脑中都是这类的想法,那么谈何有心情融合在其中呢?

     比起当代许多书法的同道来说,陈海良在这些书体中,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其成绩有目共睹。每一次大展的得奖都是很好的鞭策和动力,但也同时得到了很多溢美的赞誉和恶意的贬损。要客观了解自己的真实状况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就要把理论活用在实践中,让观念永远照耀在未来的大道上!

    作为当代人,还有一条是古人所没有经受的,那就是不能把写字只当作写字,否则就不可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齐玉新
    陈海良应该算40岁以下青年书法家中很有创作实力的一位高手。当代书坛这几年的确很活跃也涌现出来很多出类拔萃的年轻书法家,能在高手辈出的年代一直处于领军状态,自己没有独特的本领和深厚的实力是绝对不行的。

    和海良比较熟悉,因而也知道他从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从事书法专业和创作,据他讲再次投身到书法这个行当中来大概是首届兰亭奖前,但在短短的几年内他迅速恢复了状态,不,应该是达到了他创作的一个巅峰状态,五六年的时间大概把中国书协几乎所有展览的大奖都拿过了,甚至全国奖、兰亭奖都是蝉联,单凭这些奖项已经足让青年书法家们很难望其项背了。

    大家都知道海良是一位创作派高手,大草、小草、楷书等诸体发展全面,都获过大奖,也非常具有自己的个性语言,这非常难得。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或许就是书法中的“通会”,如同武林高手,修炼到一定程度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靠什么?靠的是功力!靠的是才情!

    在海良诸体创作中,最能体现其功力和才情的应该是他的大草,他的大草以徐渭、杨维桢、明清行草书为主线,参以历代诸家的营养,也正是这种大草的创作让海良充分发挥了其对长线、造型能力、谋篇布局的整体空间的把握能力。大草这种书体是功力加才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光有功力没有才情作品不精彩,光有才情没有功力显得荒率,而真正用激情挥洒之际则需要笔底 “信手烦推敲”的宣泄!江苏书坛的主流书风似乎是以大草为主的雄强与温润结合的一种风格,海良就是青年书法家中这种风格的代表,这种风格在展览中不仅打动了评委,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苏的青年作者继而影响了全国的作者,使得这种草书风格逐渐成为一种现象。

    因为海良的全面,一想起海良,我脑子中就会显现出一个武功高手的感觉。因为,一是他个子不高但很结实,经常留着小平头,那头型总是有棱有角,让人觉得是个刚毅的硬汉。二是他诸体皆善,楷书、大草、小草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的诸体书法作品体征给我的感觉他是一个外家高手,为啥?因为他的作品风格是以张扬个性为主的。

    以个人之见,海良的大草从最近一两年的创作来看,似乎线条因为过于的率意,而显得略有快的问题,快就容易让线条显得“留不住”,结构似乎也因为太“熟”了略有机械的动作;小草线条显得“尖”,“尖”便有“脆”的感觉,而且过于强调行与行之间的空间关系,在寻求空灵的同时有“散”的嫌疑。当然这些问题也是海良书法语言的“个性”,但是“个性”弄不好就容易变成“习气”,如何处理好个性与习气的关系这是每个书法家都很难调和的事情。至于碑体楷书和小楷,似乎还没有凸显出强烈的个人技术语言。

     好多人都说过,对于一个书法家,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40岁左右似乎是一个“坎儿”,这个时候很容易就写坏了,很多优秀的书法家就没有过这个“坎儿”,让人非常惋惜。好在海良这几年正是冲劲十足的时候,需要保持这口“真气”;好在海良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创作型书法家,对历代书法技法也有着综合的研究,这对于一个书法家而言是非常必须和必要的素质。没有理论的支撑,有时候书法家到了一个关键的环节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很容易走向一个自以为正确的“极致”,我相信海良不会!


草书彼美立轴


行书蔼蔼横幅

Tags:当代青年书家批评系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