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当代青年书家批评系列之十 张公者

shxw 2007-11-06 软笔书论 评论

    张公者   亦署弓者。1967年出生于辽宁兴城。《中国书画》杂志副主编、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作品参加第四、五、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五、六、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第一、三、四届全国篆刻展,第一、二届国际篆刻展及中国当代书法百家精品展,在第四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中获“优秀作品奖”,在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获“全国奖”。曾发表数十万字的学术论文及创作随笔。著有《艺林人物访谈录》、《张弓者篆刻选》、《张公者书法篆刻作品精选》,合编有《篆刻批评》等。

■齐玉新

    一直以来,公者是以篆刻家的身份活跃在当代书坛的,他入展以及获奖的履历也几乎都是篆刻,因此不仅仅是我,包括大多数同道耳熟能详的也肯定是其在篆刻艺术上的成绩。

    不过,随着当代艺术思潮的进步,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不断趋于宽松和自由,因此艺术思想和艺术理念也不断具有更强大的包容性,各个门类的艺术似乎也越来越边缘化,这最明显的可能就是书法、篆刻、美术创作者们的从单一不断走向综合,专业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要素也越来越通化。公者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位——虽然他的美术作品我见得不多,但是先是从篆刻作品开始,这几年也不断见到其书法作品,这说明像公者这样的具有探索和开拓精神的艺术家,单纯的某种艺术技能的表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他内心抒情达意以及诸多需要,当然也有生活和环境的需要。

    公者的印章应该也算另类的一种,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其篆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息和气象,那应该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大胆的开拓和对个性的张扬。从这一点讲,公者是一个具有开拓和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他的内心是不满足的。因此他从一个篆刻家走向一个书法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篆刻家介入书法应该是一件比较便利的事情,自明清开始,篆刻家中不乏优秀的书法家。而且篆刻家介入书法创作,最直接的手段就是书写篆书,这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没有人比他们对篆书这种文字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所以,这些年公者示人的基本也都是篆书,看得出他对自己的篆书比较自信。诚然,客观地分析他的篆书作品,的确给人一种比较另类的风格气息:一是他写篆书喜欢少字数的那种形式,窃以为这种章法可能和印章的某篇布局有着某种相似的思维模式,较之字数多的章法可能更容易把握也更容易表现他的创作理念。二是他的篆书结字造型与众不同,错位、合理且大胆的变形、夸张、不平衡等手法的运用无疑也是其从篆刻技术中挪用过来的,但是却运用得巧妙,使得篆书有了属于他自己的意图和意趣,从文字的造型上体现了与众不同。三是线条的形质,这一点我认为他依然有着与单纯的书法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现。书法家们的理念是写,作为篆刻家的公者对线条的第一感知应该是“刻”后的线的形质,这一点很重要,同时这也是他与书法家们的区别所在。他将篆书的线条用毛笔写的比较肥厚而又具有石质或者硬质材料的凹凸感,包括一些干笔线条的使用,使在宣纸上的线条有了雄强厚重的苍茫质感。而一些类似楷、隶书的方折线型的运用,无疑就是篆刻的技术手段,这也是其独具特色的写法——化圆转为方折,因此公者的篆书是篆刻家的篆书,但也是饶有趣味的篆书、有别于书法家的篆书。

    行草书是很抒情的一种书体,作为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艺术家,公者自然也会涉猎。作为一个极具个性并有着很深厚艺术修养的艺术家而言,他的行草书自然也是个性张扬与众不同的一类,这主要体现在其对外在形式的把握上善于营造气氛和形象。对于他两种风格的行草书,我觉得趋向于行楷的那种风格古拙朴茂,内中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元素。而趋向于草书的那种风格不是很成功,因为除了过度的抒情理念使得字的结构乃至线条的把握显得粗率和潦草外,法度的偏离比较严重。这能反映出其对草书这种流动线条的技术元素和技术要求的深入还不深刻。

    对于公者这样一个优秀的篆刻家的书法作品,我忽然觉得:作为篆刻家,他们对书法的把握和认识,因为受到训练量的限制,他们对笔墨技法的细节或者局部把握是很好的,这是缘于篆刻这种方寸之间的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而对于行草书或者线条流动性很强的书体,那种大空间的谋划和随机应变的操控,不是单纯靠技术的挪用就能把握和完成的,每一个门类的艺术虽然比较接近,但是不同的部分依然需要作深刻的研究理解和大量的训练才能掌握和运用。艺术原理是相同的,技术性却有着区别,这或许就是各个门类艺术的最大区别所在。

    公者是一位优秀的篆刻家,但距离一个优秀的书法家还有距离,光靠个性、才情、胆量还不够,还需要技术上的深刻。不过有篆刻的高度,要攀登另一座高峰,不是很难的事情,期待!


■崔寒柏

  一方印章中聪明的构图,似蠢似笨的线条,不难联想到那英挺的面容却配上一双既木又“呆”的眼睛。从随意而又洒脱的边款中又似乎看到了张公者率意不拘,自然脱俗的书法。

    张公者的书法在用笔上可能是受到了魏哲先生的影响,而行笔与结体却有青藤之风。这种用笔和行气亦只是一个运行的手段罢了。才气令张公者用一种印人的意识与构图把一幅字以一种不计用笔、不计结构的角度第续地表现出来。没有求精的用笔作为羁绊,没有一个固定的字形作为一个基本单位来约束,张公者在自我抒发的路上跑得很快、很爽。正如他在边款上的恣意一样,深入刀而引起刀痕边缘的自然斑驳加上轻刀漫划的薄痕正是笔法中涨墨与飞白的写照。我相信“恣意”这两个字用于张公者的边款与书法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区别是他的刀法要丰富于笔法,所以边款更加耐看和耐品。而书法却常因为一些走笔的执拗和结体上的唐突,在增加了个性表现的同时却降低了书法中的艺术含量和持久的影响力。虽说也有几幅让人感受到自然形成的魅力,但其依赖偶发性过强,再加上许多不谐不成熟的用笔和结体混杂其中,好像一个很有素质与素养的人却在没有严格训练的情况下仓促上阵一样有些力不从心。

    对于当代言必称技法的人来说,可能张公者的书法一无是处,但是如果能透过表象的不成熟而看到其自然天成的布局与昂扬,喷薄的造势的话,张字依然有许多高于同代斤斤于笔法字法之辈之处。其字中伸缩拉伸的力度在当代来说应该是够段数的了。

    令我想起印人中还有一位马士达来,同样的挥洒,马的纹理是纵横的而张是交织的。但都是自然的。都称学习古法,但都学忘了,自然正是法中之法!无法之法!

    当代人汲古时往往会因为实用性的降低与急于求成而极力摆脱循序渐进,水落石出的传统成材方式,而过多地在临写中发现古人的特性(哪怕是瞬间产生的突发效果)从而发展成自己作品中的共性。这种成型见效快,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环节缺失和系统不稳,而要回炉,做的更多的是在打补丁。当然补总要比不补强。

    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张公者印中肉乎乎的外形,但透过形我却看到了一种幽幽的拙气,不知是自哪里得来。也正是这股拙气像一根缰绳拉住了他像受惊一样的书法之马,但无论如何跑也没有跑出地球。


张公者草书斗方


张公者行书联

Tags:当代青年书家批评系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