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评论的声音

shxw 2007-11-22 软笔书论 评论

    目前的书坛,书法评论看似热闹,但真正振聋发聩的声音却不多。无论对书法现象,还是对书法家,可谓唱赞歌者众,直言批评者寡。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的书法生态环境,缺少批评所必须的阳光、空气和土壤。书法评论家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

    首先,有独立个性、独特见解的书法评论家寥若晨星。书法评论家基本属于兼职,有的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作家、记者,有的是从事书法创作的书法家,有的是书法教师、书法爱好者等。于书法评论,大都属于“票友”和“客串”性质。相对于文学评论、美术评论,书法评论显得更为寂寥。

    就书论本身而言,研究古代书论的、研究书法史的、研究技法的相对多一些,研究当下书坛、当代书家的相对薄弱一些。搞书法评论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写论文以便加入书协或评职称,有的是因书法家朋友的约请而情面难却,也有的是拿了书法家的“润笔”而写吹捧文章,这已经属于“卖文”范畴了。纯粹为了写书论而写书论的人固然有,但是不多,况且也不可能靠写书论谋生。

    其次,书法评论家即使有鲜明的观点和直言不讳的勇气,也未必有发出声音的“话语权”。“话语权”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文化词语,意味着一种“话语”的影响力。书法评论“话语权”产生的前提,一是要有地方说话,要有阵地发表你所要表达的观点;二是你说的话要能够引起别人的关注与重视,要让人觉得言之有理,当一回事。现在书法评论的现状是:有“话语权”的人未必肯说真话,没有“话语权”的人更多的只能在网络上“自娱自乐”。因为,一旦成为所谓专业评论家,一旦在书坛有了某个位置,便有了某种制约,必须遵守书法圈内的“潜规则”。掌握“话语权”的人,可能说话并不方便;没有“话语权”或者“话语权”很弱的人,能够说一些诸如“皇帝并没有穿衣服”之类的真话,但是,这声音未必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成了一个难解的“怪圈”。

    比如,“书法评论”的一个盛产地,是书法家的作品研讨会。现在书法展览繁多,书法家个展也不少,展览开幕式后搞一场作品研讨会,是基本套路。据说一些地方发给与会者“车马费”,也是不成文的规矩。别人招待得如此诚心诚意,总得说几句别人爱听的好话,即使批评,总难免隔靴搔痒,甚至出现类似“批评”领导“不够爱惜自己的身体”之类的黑色幽默。这样的“书法评论”往往连篇累牍出现于报刊的显要位置,却总是套话多,干货少。这当然只是书法评论现状的一个侧面。透过侧面,我们却可以发现一些令人深思的东西。从某种程度来说,书法评论只是装点和粉饰。

    有否专职评论家,问题并不大。重要的是,参与书法评论的人有没有独立的思维、独立的人格,敢不敢说真话。保持独立,是评论家的生命。不如此,只能是附庸,是吹鼓手。

    书坛的繁荣,期待一批有勇气的有独立个性的评论家的出现,他们不依附于某一“书法圈”,用不着看谁的眼色行事。他们要失去的只是眼前来自于“圈内”的一些既得利益,得到的却是心灵的自由,可以在符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看到书坛的不正之风、丑陋现象,就直言不讳批评针砭,何等痛快。

    但是,这样的具有独立意识的评论家并不多见,问题或许出在评论家自身。前几天读到许宏泉的一篇文章,颇觉有趣。他提到一位评论家的润格“起步价”每篇3万元,也真有人请他操刀。钱货两讫,“买家”发现通篇文章没有称他为“大师”,便觉得“不值”,嚷嚷着要退货。想想也是,既然评论已经成为一种买卖行为,而且一字千金,价格不菲,别人要求称呼一声“大师”,也不算过分吧?看来,要做一个有独立个性的评论家,还须耐得住寂寞,经受得住金钱的诱惑。

    书坛的繁荣是有目共睹的,面对繁荣的书坛,需要有鼓掌欢呼者,也需要有人品头评足,挑挑毛病。一片叫好固然可喜,有点不同的声音,也未必是坏事。对书法家来说,诚恳的忠言,或许比泛泛的肉麻的吹捧更珍贵。

    什么时候评论家可以不受外部和自身的制约而充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书坛才进入真正的繁荣期。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