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2008年4月9日第14期《书法报》第17版有署名王军领先生《一件国展获奖作品中的几处瑕疵》的文章,指出九届国展获奖作者颜奕端作品中的文字错误。近日看到颜奕端先生在书法论坛中的有关说明,对自己作品中的“硬伤”给出解释和体会。笔者就事论事,从“创作状态”的现实角度如何来看待评价对待书法评审中一些丢漏字情况。
王军领先生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草法问题。笔者将颜奕端作品中的“必”字抽出,局部放大(图1),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书法大字典》第407页张瑞图和康里子山等人的“必”字草法(图2、图3)相对比,结果不言自明。
二是作品中出现的丢漏字现象。结合二人的文章和说明来看,颜奕端创作所参照的主要是河南美术出版社《书家必携》一书。笔者逐条进行对照,其中有三处属于颜奕端“失误”,造成语句颠倒脱漏,其余则因版本问题,察之不严,没有相互对比,责任并不完全在颜奕端身上。王军领先生进一步提到了其中有一条书论非姚孟起观点的说法。关注新资料、新观点是必要的,只是孤证,还没有完全推翻旧说,作为一家之言,不是最终定论。创作不是考据。古籍传承中以传抄方式流传,必然会出现错讹之处,存在不同版本,比如常见的唐诗宋词作品。由此来看,这些都算做“失误”,而非“低级错误”。在王军领先生文章中却出现了“随意篡改”这样的字眼,纯属不该,缺乏必要的学术风度,喜欢扣帽子。批评应该是善意的。对书法作品或事件进行评论,应该就事论事,不要做无谓的影射和想当然的即兴式发挥,这种“兴师问罪”式的口伐不可取。
行文至此,笔者有两个问题不得不向王军领先生请教。
第一,所谓的侥幸心理。王军领先生的根据在哪里?是不是目前一些展览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现象?如果不是,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属于想当然的猜测和武断了。或许展览中难免存在一些人情照顾或者侥幸运气等,但大家都是侥幸获奖?或者靠运气?艺术就是这样来发展的?
第二,在这里更要向王军领先生请教,您是专门从事理论研究还是兼顾创作?之所以要询问这个简单幼稚问题的原因在于,单纯地从事理论研究,或者事后欣赏一些作品,带有非常理性和冷静色彩。实际上,进入创作状态无暇顾及很多规定,或者会暂时“搁置”在一边,创作只是表现临摹时培养的习惯。作者处于无意识状态下,尤其是优秀的行草书作品。在创作中思虑束缚太多,无法真正进入状态,对于周围环境会有暂时的遗忘。不妨看书法史中记载怀素的创作“拨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悦况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当然,大师非常人可及,但本质上道理是相通的。
书写文字内容是创作的基础,但文字标准与艺术标准是两码事。有关书法创作书写内容要求不在本文探讨之列。唐诗宋词写烂了,颜奕端选择书论,可谓别出心裁。如前所述,颜的作品存在几处失误,按照常理来分析,绝对不是故意遗漏很多错误让人来“抓住把柄”。凡是参加国展的人都知道,用心之极,注意力高度集中。颜奕端的这件获奖作品为行草书四条屏,评委给出的评语是:“此作借鉴草稿形式,用笔大胆率意,自然烂漫,章法构成变化丰富。”书法创作中,长卷、对联和多条屏等形式极难,尤其是四条屏更是难上加难,非精于此道不知。我想每一位创作者都会有深切的体会。实际上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理论研究和创作发挥之间必然存在的对立矛盾。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差异是一个普遍问题。就如同现实状态下欣赏一件作品,很多理解的并非作者当时初衷。欣赏评判者的出发点是努力再现当时的真相,但难免想当然。创作者注重技法、形式和笔意等问题,从事理论研究多半关注版本、渊源、错别字。而且撰文时最好就事论事,不能天马行空,动不动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算我们自己,平时在阅写文章或者创作作品时,可能会存在知识面不够或者理解错误,纯属正常,而绝不会有人会故意露个马脚破绽让别人来指责教训一番。
毋庸置疑,对于文字内容书写的正确要求无可非议,只是欣赏者不能因此而假设推理出很多想当然的问题。笔者觉得,确实要提醒颜奕端注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但也要提醒那些编辑“书画家必携”一类书籍的人注意,一时之便变成一世之不便。事实上,强调文字书写要求合理但不合情。不难发现,文字书写内容的错讹,古已有之,且很多不乏是名篇佳作,即使大家名流,皆不能避免,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呢?强调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对人而言,存在艺术状态和创作情绪的不断变化。相信包括王军领先生在内的任何人在抄录过程当中有时都会有丢漏字错误。所以,对于书写中的一些失误,只能努力降到最低,不可能完全避免。
创作中的瑕疵,针对不同情况可以分成错字、别字、漏字、语句颠倒等几种。多一点或少一笔变成错别字是不允许的,比如将“衣”字旁写成“示”字旁,别字有时可能是版本问题,有时会改变字意,要引以为戒。对于漏字和语句颠倒要区别对待,要看具体情况,完全否定艺术创作不可取。以事后的理性分析来揣测创作即时状态,存在为人诟病之处。笔者记得以前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有两位评委因评审中的文字对错而对一件作品评审产生争议,有意思的是,对照两位评委的创作,一位像徐渭一般强调激情,另一个则是“抄书匠”,从而可以看出评审中存在有弹性争议的。就像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混同,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能否并用一直是个争议,至今未有定论。很多并非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而是现实环境因素。临摹书法面对繁体字,日常使用的是简化字,同时还存在一个尴尬的“还原”问题——即多字合并。简化字也是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但却得不到承认,造成多种标准流行。所有这一切,说明书法创作和展览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艺术追求完美,始终是一个目标和要求。一件优秀作品是一个作者多年心血和瞬间即时状态情感的结晶,得之不易,应该作为评委的出发点,是不容置疑的。任何争论应该保持在纯粹艺术的层面,切忌随意提升。艺术本身是很轻松的事,不要适得其反,反而变得沉重起来。
- 上一篇:当代中青年书法家批评之田绍登
- 下一篇:西泠印社社长为什么难产?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3-17浅谈元画的风格及技法
- 03-17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03-17方楚雄:接续花鸟画文脉
- 03-09张大千笔下的仕女画:庄严与世俗
- 03-04冯钟云:笔墨之中的灵韵与自由意志
- 03-02章庭钰——中国画坛十大巨擘献礼两会
- 02-10谭贵清——中国当代十大巨擘献礼全国两会
- 02-06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录
- 02-06禅画与文人画的区别
- 02-06周昉《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孤本反映仕女形象特征
- 20712℃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 10446℃书法与乐趣
- 9121℃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 780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6523℃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
- 6167℃楷书卢中南
- 5796℃书法(行草)歌
- 5647℃我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 5571℃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 5401℃中国山水的审美境界
- 06-1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06吴门书派概述
- 10-22忆启功 写启功 学启功
- 09-26苏州园林书法略说
- 09-24揭姓历代书家
- 09-21帖学五人谈
- 09-19历届兰亭书法节回顾
- 09-19古代绍兴书家概述
- 09-17现代书法今昔谈
- 09-13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