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记忆中,中国的“画艺术”本应该是充满原味韵味甚至有生命力的国粹艺术,而画廊是荟萃和制造这种艺术的纯洁殿堂,是感染和熏陶人的一块沃土,而今,这块净地却荒芜了,曾经的国粹艺术看起来,却越来越像呆滞于街头的行为艺术。
现在有种流行病的呻吟,好像眼下无论什么行业的萧条、门面的倒闭,总结起来都怪罪于经济危机。可是,把画廊的经营惨淡完全归咎于经济环境的恶化,似乎有点牵强了。
商业就是商业,艺术就是艺术,艺术可以融入商业味道,也可以进入商业地带,但目前门可罗雀的画廊里,商人不像是商人,艺术家更不是艺术家,于是,儒商就成了非儒非商的尤物,当大规模的尤物混迹于“艺术走廊”的时候,似乎就有点艺妓的味道。
艺术是有鉴赏价值的,是有生命力跃动的,是能愉悦人的精神世界的,艺术品的价值,永远不会体现在街头趋之若鹜的景象,也不是蜂拥于收藏经营商多如牛毛的店面上。否则,奢侈的艺术品就成了像牙膏、鞋油一样的日用品,画廊也就沦落为靠吆喝揽客的大众面馆。曲高和寡其实是在告诉我们:高雅艺术一定不是大众艺术,多如面馆的画廊也一定无法承载更多的艺术。
其实,世界上本没有那么多的艺术品,只是吹嘘和浮躁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艺术品的“一条长街。浑水里有鱼,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浑水摸鱼;皇帝喜欢礼乐,滥竽充数的人也自然多了起来。画廊的膨胀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跟风者商业贪欲的膨胀。当曾被媒体和准艺术家们津津乐道的市场出现病变的时候,艺术商们面对一筹莫展的市场状况,像检查肯尼亚马拉松运动员尿样一样把萧条原因放在显微镜下审视,检验报告出来了:小龙虾不是龙虾,画廊疑似画皮。
艺术品市场的门前冷落,是急性发作的苟延残喘,还是慢性痼疾的一蹶不振?有人减收减藏,依赖画廊的存量咬紧牙关硬挺,但这只能说是一针扎向臀部皮下组织的“麻药”,起到暂时休克性的止痛麻木作用。解读画廊危机之道,首现要把从业者究竟是艺术家、藏者、还是商人的身份定位弄清楚,然后再去更多地汲取曾经神话般的“君子兰”和“普洱茶”泡沫破灭的教训。
- 搜索
-
- 03-17浅谈元画的风格及技法
- 03-17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03-17方楚雄:接续花鸟画文脉
- 03-09张大千笔下的仕女画:庄严与世俗
- 03-04冯钟云:笔墨之中的灵韵与自由意志
- 03-02章庭钰——中国画坛十大巨擘献礼两会
- 02-10谭贵清——中国当代十大巨擘献礼全国两会
- 02-06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录
- 02-06禅画与文人画的区别
- 02-06周昉《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孤本反映仕女形象特征
- 20712℃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 10446℃书法与乐趣
- 9121℃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 780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6523℃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
- 6167℃楷书卢中南
- 5796℃书法(行草)歌
- 5647℃我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 5571℃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 5401℃中国山水的审美境界
- 06-1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06吴门书派概述
- 10-22忆启功 写启功 学启功
- 09-26苏州园林书法略说
- 09-24揭姓历代书家
- 09-21帖学五人谈
- 09-19历届兰亭书法节回顾
- 09-19古代绍兴书家概述
- 09-17现代书法今昔谈
- 09-13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