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篆刻 > 印坛人物 / 正文

近现代苏州印人小传

shxw 2007-11-12 印坛人物 评论


宋季丁


张寒月


赵古泥


周梅谷

黄异庵先生(中)演出《西厢》

    吴昌硕 (1844--1927年),原名俊,字昌硕,又字俊卿、仓石,别号缶庐、苦铁,又署老缶、大聋。浙江安吉人。1872年,因慕金石书画鉴赏家吴云(平斋)之名,第一次来苏州,在观赏平斋所藏三代铜器“两罍”之余,结识一些名士。1880年第二次来苏,先寓居吴云听枫园住宅中,两年后搬至西庙巷,将继母、夫人由安吉迁居于此。与潘祖荫、吴大澂、杨见山(岘)、朱古微(彊村)、顾麟士(鹤逸)、任伯年(颐)等交往密切,并从杨见山进修文艺,学习诗文。1895年参加“怡园画集”。为顾鹤逸刻印数十方,有“一丰亭长”、“顾麟士画记”、“西津仙馆”等,另篆书三榜“一丰亭”、“鹤庐”、“杨某柯竹之斋”。在苏期间,先后收赵石(古泥)、赵子云(云壑)等为徒。至1911年夏始离苏赴沪。其篆刻初从浙、皖诸家入手,上溯秦汉,不蹈常规,钝刀硬入,朴茂苍劲,前无古人,曲尽造化之功,有《缶庐印存》等。

    徐新周(1853--1925年),吴县人,字星舟,别署星州、星洲、星周,室号耦花盦等。自幼嗜古,尤究心金石,后从吴昌硕学刻印,渐通六书,所作印谨守师法,不逾规矩,犹有其师中年时期之印作风貌,边款亦肖乃师。然细而察之,所刻线条不如缶翁浑厚恣肆,而是方匀坚实者多,且“秀”多“苍”少,但意味严正不俗,能自具面目。1918年,辑平生得意之印作160方成《耦花盦印存》四册,缶翁亲为撰序称赞。

    王大炘(1869--1924年),吴县人,字冠山,因治斯冰之学,又以铁笔行藏,故号冰铁,并为世人所习称。一署巏山民,所居曰南齐石室、食苦斋、冰铁戡。大炘少居苏州萧家巷,二十余岁移家上海,与郑文焯、廉泉、端方、孙揆均、缪荃孙、章钰、陶湘、蒲华、袁克文、吴永以及流寓上海的韩国贵族闵泳翊等交善。其印艺一时为官员、儒士、藏家所爱。所辑《冰铁戡印印》,多有这些名家的序跋与诗赞,受到高度评价。

    赵古泥 (1874--1933年),名石,常熟人。初名鸿,字石农,号慧僧。后因非常喜爱封泥古朴趣味,改号“古泥”。晚年号石道人、泥道人。他师法吴昌硕而不为缶师所囿,继承吴派印风而能另辟新境,以封泥的抽象形式,得汉金文、砖瓦文之精髓,出神入化,将缶翁的圆转浑穆,化为方折廉厉。于章法之经营亦别出心裁,终于形成印风特立的“稳”、“雄”、“阔”等艺术特色。他为吴昌硕最杰出的弟子之一,又创“虞山印派”。有《赵古泥印存》、《拜缶庐印存》(40卷)、《泥道人印存》、《泥道人诗草》等传世。

    赵云壑(1874--1955年),苏州人。原名龙,改名起,字子云,号壑山樵子,壑道人等。名苏州所居曰“耕心草堂”。寓居上海时,又取斋名云起楼,思寒斋等。云壑少时家境清贫,但受慈母张氏家习儒之影响,喜读书,有时操笔涂抹书画。30岁时,经友人介绍,拜吴昌硕为师,从此书、画、印兼修。印能得缶翁之神而不徒袭其貌,得精萃而稍出新意。曾辑《壑山樵人印存》,不规规于形似,重在得法。时东瀛人士以“缶庐第二”誉之。

    费公直(1879--1952年),原名善机,字天健,号一瓢、霜红、双桥词人等,别署器志、秋明,室名秋明阁、双红豆簃,吴江同里人,世居周庄。1906年加入同盟会,也是南社社员。工诗善画,花卉得华喦遗法,秀雅轻灵。又擅篆刻,曾为柳亚子刻“李宁私淑弟子”印,现藏苏州博物馆。

    周梅谷(1881—1951),苏州人,原名周容,别号百匋室主。周氏曾于苏州护龙街(今人民路)嘉余坊口设“寿石斋”,以鬻印刻碑为业数十年。他能书善画,博览金石,四十以后始问业于吴昌硕,因与同门赵古泥交谊最深,故治印刀法与古泥很相近。又擅仿古印,曾得旧牙章,遂以宋人篆法戏刻“东坡居士”四字,日本人见之如获至宝,以巨资购藏,并影印刊于纪念集中,周氏名声由此大震。生平刻印较多,但印稿不自珍惜,至晚年方有《古吴周梅谷周甲后留存》等印谱传世。

    李尹桑(1882--1945年),吴县人,原名茗柯。以尹桑字行,别署桑、壶父、秦斋。因得一大银玺而狂喜,故更号玺斋。尹桑幼随父迁粤居广州,遂隶籍广东番禺。其父公暇雅好文翰,喜收藏,与当时在广东巡抚吴大澂幕中主广雅书局校书堂事的黄士陵交善,遂将茗柯拜牧甫。尹桑于牧甫之书印及文字训诂之学,靡不穷其原委。牧甫北归,尹桑又向南来之谭延闿请益,并随之游幕东南各省。中年归粤,潜心金石,日以摩挲古玺印、瓦当、泉货、造像等拓本为乐。篆刻上将黄牧甫开创的“黟山派”印风发扬光大。

    杨天骥(1882--1958年),吴江人,字千里,号茧庐,笔名东方。十余岁即以才识超卓而被选为秀才,年二十擢壬寅科优贡。曾于乡里设帐授徒,柳亚子等为其弟子。后入上海南洋公学深造,受严复《天演论》等新思想影响,并大力推介。在任上海澄衷学堂国文教师时,学生胡洪骍受其思想影响,易名“胡适”。杨氏少时治印宗秦汉,既得吴让之、赵之谦两家印谱,从清代流派印章中获益,所作多揖让有姿,体貌多样。后获教于吴昌硕,刀法益加雄肆,合其自身勤研篆隶、博涉金石文字,遂名重江南。

    马光楣(?--1940年),号眉寿、梅轩、梅痴、梅道人、玉球生、西鹿山人、玉山痴人、自得庐主、花史馆主等,江苏昆山人。金石篆刻家。生年不详,约在晚清同、光年间。中年曾客居苏州,先住紫兰巷,后迁富郎中巷。一生好收集古书古印,嗜刻印。1917年与顾天熙、顾天锡等十余人在昆山后浜创立印学团体——遁社。翌年编辑《遁社集古印谱》两册。著有《三续三十五》、《玉球生印存》、《三十六举》等。

    吕凤子(1885--1959年),江苏丹阳人。原名浚,字凤痴,别署凤先生,老凤,江南凤。1947年后定居苏州,先后担任社会教育学院美术科主任、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图画制图系主任、教授,任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副主任。以绘画驰誉当世,然于书、于印、于诗无不擅长。篆刻气势雄健,生动自然,用刀以汉凿一路居多,间擬汉铸,不涉明清藩篱。著有《中国画法研究》,辑有《吕凤子画集》等。

    林介侯(1887--1951年),名北禄,字介侯,又字眉庵,别署根香馆主。吴县人,居祥符寺巷。自幼承家学,青年时代即喜研究金石文字,临池奏刀不辍。及壮年,除宗秦汉外,又掺籀文、甲骨文,得到叶恭绰的赏识。艺术上他坚持“书画印同源”之说,“以书画入印,又金石入书画,乃余之固志也。”(林介侯《金石随笔》)在苏时,与蒋吟秋、陈子彝、萧退庵常有来往,尝为吟秋刻姓名章及“一片冰心”闲章各一方。

    叶圣陶(1894--1988年),苏州人。原名绍钧,字秉臣,辛亥后改字圣陶,室名未厌居。1921年,与茅盾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与朱自清等创办我国新文坛的第一本诗刊《诗》。创作出版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及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建国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民进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其治印始于草桥中学学生时代,1917~1921年在甪直镇第五高等小学教书时授篆刻课,主张不求过精、过工。过精损意、过工伤神,一任自然,流露天趣为归。曾刻有“著意便不佳”白文印,道出其信手率真的艺术追求。

    顾青瑶(女) (1896--1978年),名申,字青瑶,别署灵妹,苏州人,居金门西石子街。出身吴门望族,从小学习诗词书画,又喜篆刻,常在堂下屋前拾砖瓦碎片,持刀刻成文字、造像。后肆力于三代鼎彝,追宗秦汉玺印,颇有古风。钱瘦铁见之大为赞许,称江南女子中能通金石、擅才艺者唯青瑶耳。1934年在上海与陈小翠、冯文凤等创办“中国女子书画会”,1946年被推为上海美术会筹备会委员、理事。1949年赴香港,1972年去加拿大。一生著述颇丰,有《宋拓大观帖考证》、《金石题跋》、《青瑶印话》、《青瑶题画诗录》、《绿野诗屋印存》、《归砚室词稿》、《青瑶诗稿》等。

    陈子彝 (1897--1967年),名华鼎,号眉庵,昆山锦溪镇人。毕业于章太炎文学院,曾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编纂主任兼苏州美专讲师,东吴大学教授。抗战时期任云南大学教授。建国后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参加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能诗文,精于鉴别版本、碑刻。书法得“二爨”神髓。间弄丹青,淡逸至致。长于篆刻,尤为世所推重。著有《眉庵诗存》、《眉庵文存》、《眉庵印存》,与他人合编《寰宇贞石图目录》等。

    濮康安 (1899--1971年),常熟人,名蕃,字康安、康庵,号无言、葛墅老民。早岁就读于北京美术专修学院,擅书画,工吟咏,尤精篆刻,其印不为师法所囿,构思精巧,结构缜密,刀法娴静,工细一路自成风格。作品收入《中国篆刻字典》(日本东方书店1985年版),有《濮康安印存》等集。

    庞士龙 (1899--1987年),常熟人,字云斋,别署海禺山民。篆刻师法王冰铁、赵古泥,1933年辑成《海禺山民印存》,1941年又辑成《云斋刻印》。亦攻图书版本目录学、文物考古、书画鉴赏、地方文献等,编辑《赵古泥印存》、《云斋旧藏善本印谱目忆录》,又与瞿熙邦合编《铁琴铜剑楼藏善本印谱目》一卷。另编著有《常熟书画史汇传》、《常熟印人录》等。

    支谦 (1904--?),字慈庵,又字南村,别署染香馆主。吴县人。擅金石、竹刻,也能绘画。早年摹刻秦汉宋元明印章,尤擅长铁线篆,线条圆润挺拔。与吴湖帆、吴子深相处友善,常讨论金石书画。吴湖帆常用的“梅景书屋”收藏章就有他刻的。1925年移居上海,后曾仿刻宋元名章数十方,赵叔孺见后大加赞赏。1947年在上海中国画苑与吴子深合作书画展览,展出的印章、竹刻引起关注。

    徐穆如 (1904--1996年),初名观,字洁宇,长期生活在上海、苏州两地,晚年定居吴江。15岁开始向吴昌硕请教,将铁线篆法用于印文中,笔画伸缩有度,线条刚劲有力,章法动静结合。

    钱太初(1906--2003年),吴江人,名复,字太初。以近代国学大师金松岑为师,曾参加《汉语大词典》编纂工作,雅擅诗词。先生对书画印也颇有研究和造诣,尤长篆书、行书和篆刻,著有《九成室印话》、《九成室印谱》、《论吴昌硕篆额》等。中国书协会员、苏州市书协第一任理事长。有《钱太初书法篆刻选》问世。

    张寒月(1906--2005年),苏州人,字莲光,别署寒月斋主。曾得吴昌硕、赵古泥亲授。治印能融书画、造像、山水风景为一体而自成“雍容宽博,丰茂浑朴”的艺术风貌。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东吴印社顾问。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全国篆刻征稿评比评审委员。出版有《寒月斋主印存》、《张寒月金石篆刻选集》。

    黄异庵(1913--1996年),江苏太仓人,祖籍安徽黄山。原名黄易安,名沅,字冠群,又字怡庵,别号了翁、百词印斋。书法、篆刻、评弹皆为世称道。尤以评弹《西厢》享誉艺林。篆刻有“百词印存”等。

    蔡谨士(1914--1981年),原名嘉福、景如,苏州人。西泠印社社员。约20岁时随周梅谷学习篆刻,对碑刻艺术、仿古铜器、印钮制作均有涉足,曾供职于苏州艺石斋。治印参秦汉玉印及“虞山派”,擅长将苏州园林缩摹边款中,新意迭出。有《拙政园室名印存》等作品传世。

    宋季丁(1920--1988年),原名荣祖,因瞩目西泠八家印诣而笃好丁敬,遂以丁名,取字季丁。工书法,远取秦权量诏版,又法《石门》、《张迁》,旁及汉魏砖文,线条质朴。篆刻以秦汉为归,间参黄士陵、齐白石,单刀直入,不加修饰,布局险绝,古拙苍莽。曾自云刻印逾万,但所存无多。有《宋季丁书风》传世。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