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术 > 中华绘画 / 正文
中国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于志学:传承不是继承,一切在于创造
作者:熊潇雨 2009-10-21 来源 :《北京商报》
于志学
更多图片
于志学,1935年出生,现任黑龙江省美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画院荣誉院长、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50年来,于志学以天、地 、人的 “三元绘画”为目标 进行不懈的艺术实践。他创造的冰雪山水画,以其特有的原创性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技法,表现了“冷逸之美”的冰雪美学核心思想,使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对象由山、水、云、树拓展到山、水、云、树、冰雪,创立了中国画“白的体系”;他创作的人物和小品画,体现了中国画的书卷气和笔墨气韵,彰显出时代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传统笔墨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的风范。 在中国画绘画理论上,提出“墨有韵、白有光”的中国水墨画审美内涵、“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用光”的美学观点和“中国美术进入新传统主义时代”的学术主张以及21世纪人类新型的审美标准“智邃远”和 “冷文化”等学术思想和概念。
60岁,在别人是一段人生的终点,开始退出主流社会,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而对于志学来说,却是一段人生的起点,他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开始创立“冰雪山水画派”。近日,刚从延安参访归来的于志学,接受了本报的采访。
由写实到“冷文化”
记者:60岁是人耳顺之年,您却把60岁当成创业开始之日,您是怎么想的?
于志学:我觉得人生要有规划 ,从50岁开始我为自己做了未来30年的规划。50岁是第一阶段。在黑龙江打好冰雪画的基础;60岁进京是第二阶段。北京毕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一个画派的建立,在僻居一隅的黑龙江不大可能完成,只有站在北京的文化山巅上,才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开一派画风,创立冰雪画派;70岁进山是第三阶段。我的进山,和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进山归隐不同,进山,是为冰雪画派别建立根据地,进一步探索相关技法和思想,建立自己的画院。
我从1982年开始筹建冰雪画艺术研究会,经过20年的努力,冰雪画派逐渐形成、壮大。2003年,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冰雪画派第二届作品展”;2004年,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美协举办“冰雪画派第三届作品展”;2006年,受国家的委托,冰雪画派参加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白俄罗斯文化部举办的“中国冰雪画展”,2007年4月,冰雪画派参加了在英国北爱尔兰举办的“中国冰雪画巡回展”。
80岁登顶,是我的下一步计划。在冰雪山水画派形成的前30多年,我走的基本是写实的路子,研究如何更准确、真实、生动地摹写自然,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冰雪景观。进入21世纪后,我渐渐由具象转向以抽象手法表现冰雪,甚至表现“冷文化”的观念。
记者:什么是“冷文化”?
于志学:这是一个创作理念,也是一个哲学观念。现在人们提出很多文化类型,有按地域划分的、有按民族划分的、有按技法划分的等等。我认为按冷热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文化类型。比如,我去肯尼亚,觉得在非洲、在热带,人们在那种高温炎热下形成的文化,与在寒带地区人类形成的文化就截然不同。人类文明基本上就是个走出热非洲,经过温带,不断向更冷的世界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适应的生命消亡,适应的发展。冷和热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比如在肯尼亚,马赛马拉热带草原就和寒冷的乞力马扎罗雪山并存。它们引起不同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冷,很值得探讨研究。如果说日为阳、为热,万物生长靠太阳,没了太阳提供的热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没了生存的基本能量,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月则是阴,是冷。中国古代与月有关的文化现象太多了,可以说就是一种冷文化。《红楼梦》中贾母八月十五赏月那一出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这就是一种冷文化的表现。宇宙总体上是冷的,慧星80%由冰组成,拿破仑、希特勒进攻俄国,两次都被冰雪打败,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在柳荫下,没听说在大太阳底下边爆晒边谈的……总之,可以纳入“冷文化”现象的事例太多了,怎样用艺术手法表现冷的哲学含义,是个大课题,很值得探讨。
记者:据说您把冰雪山水的基本画法都公布于众了,还教了许多学生,这样您不怕被别人取代吗?
于志学:的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书画研究院都开辟了冰雪山水画的工作室,我培养了几十位很有才华的研究生,又在《中国书画报》上公布了冰雪画的技法,人人都可以学。我认为文化和任何技法,如果当师傅的都留一手,一代代下去,那就越来越抽抽,发展不了,最终萎缩死亡。只有公布于众,让大家学,学的人又突破自我,有所发展才有生命力。我们对古人传下来的中国山水画技法,当然要学习掌握,但不能眼睛朝后,停留在重复的水平上,而应是传承。传承不是复制,不是简单继承,而是在掌握了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向前、向新的方向发展,是动态的而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变的。比如黄山,历代大师画了不少名作,但都是表现其春夏秋的状况,没人画黄山冬季积雪的样子,缺冬景,我们把这一空缺补上再加以发展就叫传承。当然我公布了技法后,也有人冒充我的作品,潘家园就有,美其名曰“高仿”。他要冒充,就得研究学习这种画法,也是一种推广。再说还可以挣钱养家,解决几户人口的生存问题,也没啥不好。
记者:您不担心“教会徒弟,会饿死师傅”吗?
于志学:我才不担心呢,因为我一面教,一面还在研究,不断探索,冰雪山水画的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有些人,某种画法出了名后就不敢变了,怕突破改变后毁了自己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名气,只好一遍遍重复自己。十年八年过去了,一看他的作品,还是老样子。我认为这样不行。怕徒弟超过自己,把那点技法藏着掖着当祖传秘方不轻易示人,说明已僵化了,发展不了啦。文化可不能这么保守。任何流派技法都是一个动态过程,都得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我可不想重复自己,也不想重复别人,而是不断创新。对学生,我也不是要求画得跟我一样,要突破,百花齐放才是春。
记者:您最近忙什么呢?
于志学: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可以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当然,首先是自我完善,继续探索冰雪山水画,寻求技法的更新和表达境界的升华;此外还带一批学生;第三是把各地冰雪画派画院建立健全起来,这更是一大任务。画院是画派的根据地,没有它,画派无立足之地,就像和尚没庙,只好当游脚僧,成不了气候。还得搞印刷厂,作为宣传画派作品的实体。当然,还要不断读书学习,与画友切磋、走访考察等。总之,有干不完的工作,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吧。
猜你喜欢
- 2015-03-17 中国在全球艺术市场的份额继续回落
- 2015-03-17 沈阳故宫首次展出86件中国古代铜镜
- 2015-03-17 中国画都·潍坊艺术百家学术邀请展
- 2015-03-17 继往开来——2015中国版画家邀请展
- 2015-03-17 沈阳故宫首次展出86件中国古代铜镜
- 2015-03-17 民间收藏者现日本旧地图 证明钓鱼岛非日属
- 2015-03-17 盘点世界收藏界的中国风(图)
- 2015-03-17 行家称红木家具收藏未来热点是酸枝
- 2015-03-16 林语堂: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 2015-03-16 血铸丰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北京邀请展征稿
- 搜索
-
- 12-02德国的大师艺术
- 12-02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 12-02诗情画意李可染
- 12-02罕见的晚清名人书法
- 12-02米勒的写实世界
- 10-10福建民俗画大家陈友荣作品欣赏
- 04-14王朔撰文忆亲家朱新建:曾因怕尴尬不想见他(图)
- 03-31四川电视台《巴蜀画坛》:何开鑫翰墨人生
- 03-27邓化鸣携手梦晓为田子坊顾仁源画展作主持
- 03-03走进周鹏飞的书画世界
- 29711℃徐悲鸿生平
- 12196℃陈德宏花鸟画作品欣赏(一)
- 9462℃宋代名家山水画(一)
- 9208℃一尘不染的郑板桥
- 7496℃齐白石花鸟画作品(三)
- 7127℃宋代名家山水画(二)
- 6609℃宋美龄的山水画
- 6541℃吴冠中水墨画欣赏
- 6028℃宋代名家山水画(四)
- 5981℃范曾白描人物
- 10-10福建民俗画大家陈友荣作品欣赏
- 05-27范曾写意人物(一)
- 05-27范曾写意人物(二)
- 05-27王叔晖工笔人物画《西厢记》(16幅)
- 03-10清代名家山水画精选(三)
- 03-10清代名家山水画精选(二)
- 03-08清代名家山水画精选(一)
- 03-07唐寅山水作品选
- 03-07齐白石花鸟画作品(三)
- 03-07齐白石花鸟画作品(二)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