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爨宝子碑》又称《晋故振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刻署年为“太亨四年岁在乙已”(即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因两晋有禁碑之令,故当时刻石极少,相对于当时社会大量流行的手札、墨迹来说,它是东晋碑版书法中一颗灿若星辰的明珠。自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南宁(今曲靖县)后,即为世所重(现存于曲靖县第一中学碑亭内)。它与《爨龙颜碑》并称为著名的“滇南二爨”,又因碑之大小、文字多寡而分称“大小爨”,《宝子碑》为“小爨”,其为云南边陲少数民族首领受汉文化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此碑正文楷书计13行,每行30字,后列官职题名13行,每行4字。
此碑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又云“朴厚古茂,奇态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它与书刻于公元456年的北魏《嵩高庙碑》风格接近。其立碑之时距书圣王羲之死时仅30年,却与世传右军法帖书风之清雅俊逸大为迥异。
它朴茂古厚,大巧若拙,率真硬朗,气度高华,气魄雄强,奇姿尽现。究其渊源,因属隶变时期的作品,体势情趣、情态均在隶楷之间。寓飘然于挺劲,杂灵动于木讷。
由于其脱胎于汉隶笔法,故而波磔犹存,相较于《张黑女》《元怀墓志》等成熟的魏碑,它则更显得“原生态”。此碑字用笔方峻,起收果断,似昆刀切玉;字的造型奇特自由,似天马行空,神秘莫测,令人产生丰富联想。
现详细分析此碑的艺术特色:
一、结字特点
1、因字异形
碑中的字以长方、正方为主。一般来说,上下结构的字成长方块,左右结构的字形成正方块,而这种四角饱满的块状即是构成其风格内敛深沉的重要原因。
2、字形欹侧,不取正局而以险取胜
P13“沧”字右面“仓”字势向右倾斜,右下方的“口”字也不作端正状,似玩杂技般惊险,但因字的两撇舒展地向左伸去,欲挽回险势,“仓”的点也有左向之意,而“氵”如称砣稳稳压住整个字势,复归于平正。
P15的“崩”字,上方稳若磬石,下方倾斜有跃跃欲飞动之势,但因有一支点,整体安然。P1的“墓”字上方有泰山压顶之势(类似于《张迁碑》的“幕”字),下方的“土”似千斤顶力撑险局。P11的“馨”字取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强烈对比。上下结构而处理成左右结构,“声”与“香”二者拉回在高空活动的“殳”字,惊险!
3、字的意态同中有异,饶有情趣,别具匠心
此碑在方整统一的基础上不乏同字异构的变意处理。如P3 的“长”与P6的“长”之变化,P4的“道”与P14的“道”之变化等。同样偏旁的处理也有变化,如碑中的“沧”“潜”“海”等字,既讲究点画的呼应关系,又照顾了点的用笔轻重、大小、造型变化,颇耐玩味。
4、大小错落似夜空繁星
由于书体的静态限制,一般来说,隶书结体易大小通篇匀称,至唐楷更趋统一,发展到明清之“馆阁体”则字如算子,呆滞僵板,了无生气。自乾嘉后朴学大盛,有识之士振臂高呼提倡碑学,此风百年来长盛不衰,从而使简书墓志等“民间书风”为当代书法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碑即字之结构大小错落,极其大胆,常有出人意料之安排。如P1 的“军、爨、晋”三字写得大,其余皆小,互作反衬。而P13特大的“遵”字,在周围小字的映衬下,如众星拱月,使该字形成“字眼”,似重音调节着平静行进中的节奏,观之似可联想到清王铎在其行草书创作中大胆运用涨墨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P13长的“庶”字,扁的“同”字,各呈其态,正如古人论书云:“参差若老翁携幼孙行”,古意盎然,使静态书体呈现出节奏的变化。
5、隐约透露出的现代创作手法、信息
P14的“熙”、P17的“玄”、P18的“素”“穆”、P22的“刘”等,几乎纯次各种不同的几何形排列组合,显得奇诡冷峻,而不乏幽默之感,观之似可联想到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塞尚绘画的坚实厚重感,以及几何形体派画家荷兰的蒙德里安冷峻到登峰造极的抽象作品。如果说行草书更注重书法的时间性的话,那么楷隶书则更注重书法的空间性。此碑尤其强化了字的雕塑般的空间造型感。突出创造了视觉冲击力,其颇具前瞻性的大胆艺术手法令人不得不感叹古贤虽无刻意安排却又“发乎情、止于礼”之绝妙。从当代隶书名家张继先生在其隶书创作中大量使用“宝子横”及块面分割、点线几何形安排可觅其师法此碑的痕迹。
二、用笔特征
1、点
此碑字中点的形态颇多,但多写为三角形,显得凝重峻利。用钢笔临写时不必刻意摹写似毛笔效果,意到便可,然应注意其大小向背之变化。
2、横
此碑字中的横画,不似东汉八分书横的俯仰多变,而多硬拙平直,有隶书遗韵但不作典型之“蚕头燕尾”状。如P 7的“春”等有平行排叠横画类的字多以角出角落,而显得翩翩起舞,富有装饰美。临写时应注意发力的峻爽,不作刻意的逆锋,在笔的行进过程中保持中锋效果。
3、竖
此碑字凡取悬针笔势的竖画末端常带缓弯,甚至有个别字如P8的“令”字的末点也做如此处理。P9的“王将”字中“ ”之垂露竖也写成慢弯,强劲稚拙,充分显示了边陲少数民族的刚毅、不易屈服的心理特征。但临写时不应过分追摹,那样会显得造作花哨。
4、撇捺
此碑字中撇捺画多取上翘状处理,尽现峥嵘风骨,有些字的捺已似成熟期楷书的笔势。如P17的“人”字。
5、转折
此碑字凡横折处皆成直角,而凡有“口”字的地方或扁方或长方、正方,因字结体需要灵活处理,这样显得其四角周密,而有密不透风的坚实空间造型感。该碑“口”字之四角垂直与唐朝欧柳楷写“口”字时的上宽下窄状迥异。
小爨之可贵且难得处,在于其朴厚严谨,含蓄古逸。整篇临写时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要仅学其表面的雄强粗犷而写得狂怪邪险,失去了纯正高古的气息与品格。而应以蕴藉之笔,意在隶楷之间。对于字中的精彩的重点的笔画应如狮子搏象全力以赴,不要有含糊刻板之病,力求做到精神焕然。
我的这件临作,用的是普通Ⅰ形王者书法笔,主要是以凝练的线条追求一种清峻之气,而不刻意地描头画脚,由于打上界格加强现代装饰性而淡化了大小对比稍显规整。临习时力避“刻、板、滞、结、僵”诸病,力求“醇、雅、灵”之境界。
- 上一篇: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下一篇:提按用笔是书家要诀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37432℃《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29686℃书法的“狂狷美”
- 26430℃怎样临习《宣示表》
- 25577℃图说书史 行书
- 23451℃楷书10讲:临池偶得——谈谈学习楷书的体会
- 22476℃行书第二章第四单元:笔顺
- 1870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三十一)
- 16748℃楷书10讲:永字八法——谈谈“永”字八法
- 16643℃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 16500℃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05-21怎样临习《宣示表》
- 10-29《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10-10柔韧兼备 沉着轩昂——王献之《地黄汤帖》
- 09-21白砥临古·小楷篇(八)
- 09-18白砥临古·小楷篇(二)
- 09-17感悟《争座位帖》
- 09-17米 芾 与 大 草
- 09-13读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09-11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 09-10《灵飞经》帖的笔法(六)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