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创作源于临摹

shxw 2007-11-19 书法入门 评论

 

  

    曾听人说将《兰亭序》临了近千遍,甚惊叹,可一看作品,右军神采全无,何也?究其原因:一为故弄玄虚;二是未领会右军书法真谛。在学书的过程中,这就牵涉到临帖与创作的问题。

    临帖是学书的基础,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创作,不是复制。临帖要关注碑帖因时代、个性、用笔的不同而表现的差异。把握所临碑帖的背景,对碑帖的书法艺术风格要有所认识,细致地分析其内在规律,是朴拙还是飘逸,是方笔还是圆笔,是外拓还是内擫等。书法最有价值的是笔法,笔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张迁》与《礼器》、欧体与颜体、王羲之与米芾,其用笔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书法面貌。节奏因所临的碑帖不同,行笔的快慢、轻重也不同。临帖可选临、通临、意临。选临,就是从所临碑帖中选择部分代表该碑帖特点,容易入手的字进行临习,感受其用笔特点和行笔规律。通临,就是从头至尾整篇临习,临习中还要解决章法的问题,行与行的贯气,字与字的揖让都要细心揣摩。特别精彩的部分,可单独拿出来反复临习,化为己有,为我所用。意临,是在通临打好基础上的再创造,是临摹的最高阶段。不必笔笔肖似,在临习过程中糅进自己的想法,临出自我。临帖,是为创作服务的。曾见所谓意临的作品,除了文字相同外,已完全没有原帖的模样。这就偏离了临摹的原则,与我们学习、借鉴经典,丰富自我的目的背道而驰,这样的临摹又有何意义?

    临摹是创作的基础,创作是临摹的目的。大家都希望能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但创作一定是功力、才情、个性的展现。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再有才情,再有个性,创作出来的东西也必然是哗众取宠。对学书者而言,认真研习经典,扎实打好基础,然后再来尝试创作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何实现临摹向创作的过渡?我的体会是,以一帖为主,多方取舍。一帖为主,就是选一种碑帖作为主攻的重点和创作的基础,通过持续不断的临习,让其精髓烂熟于心,外现于手。但一些人过分重视原帖,不敢越雷池一步,成了变相的复制;另有一些人不敢汲取新鲜营养,越写越僵。前一种情况还能博得一点功力好的赞誉,后一种就严重了。要避免这些问题,就要善于运用加法和减法。纵观书史,前贤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只有对加法和减法的合理运用,才能塑造个性,形成风格。这样就可使我们永葆创作活力,避免僵化。

    艺术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书法的创新,难度更大。不管创新是一个多么时髦的词汇,也不管耳边创新的呼声有多高,但“慢慢来”无疑是对待书法学习的理智方法。前段时间,看到一个企业“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宣传口号,用在书法的学习、创作上,同样适用。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