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1、史料价值。宋欧阳修《集古录》自序称:“因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所谓阙,即史传失载;所谓谬,即史传误载。补史之阙、正史之谬,就是的史料价值。碑帖拓片中较常见的是墓碑和墓志,墓碑树立于墓前,墓志埋在墓里,内容都是墓主的生平传记。这些传记往往不见于史书,或者见于史书而记载较简略,对史书的补充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至于纠正史传之误,前人指出的也为数众多。
民国年间,洛阳出土《汉司徒袁安碑》,马衡为之跋云:“碑中所叙事迹,与《后汉书》明帝、章帝、和帝等纪及本传合。”又云:“拜司徒之月日,《章帝纪》作癸卯,《碑》作己卯。按元和四年六月己卯为十三日,不值癸卯,即此亦可作不伪之证也。”(《凡将斋金石丛稿》)《后汉书·章帝纪》:章和元年(即元和四年,是年秋七月壬戌诏改元和四年为章和元年)六月“癸卯,司空袁安为司徒”。《袁安碑》癸卯作己卯,查是年六月一日为丁卯,本月无癸卯日,只有己卯日为十三日。由此可见《后汉书》的“癸卯”当是“己卯”之误。
《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张乃抚掌大笑。”刘孝标注引《晋百官名》曰:“荀隐字鸣鹤,颍川人。”又引《荀氏家传》曰:“隐祖昕,乐安太守。父岳,中书郎。”河南出土《晋故中书侍郎颍川颍阴荀君墓志》,为荀岳墓志,荀岳不见史书,此志可补史书之阙。墓志云:“君,乐平府君之第二子。”可知刘孝标注引《荀氏家传》所载荀昕官“乐安太守”,当为“乐平太守”之误。荀岳墓志又称荀岳官“中书侍郎”,凡五见,知刘孝标引《荀氏家传》载荀岳官“中书郎”,当为“中书侍郎”之脱误。至于荀鸣鹤事迹,荀岳墓志亦提供了一些线索:荀岳夫人为东莱刘仲雄女,生男隐,字鸣鹤,年十九,娶琅琊王士玮女。又碑右侧:“隐,司徒左西曹掾。”(参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晋荀岳墓志跋》、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排调》)欧阳修所谓“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即指此类。佳例甚多,此不更举。
2、文学价值。叶昌炽《语石》卷六《碑版文体》之一:“金石刻词,昭示无斁。秦汉诸碑,炳焉与雅颂同文。《古文苑》一书大抵皆采自金石文字。即隋唐以下鸿文钜制,亦往往而有。试以任昉、刘勰诸书考其流别,翰藻斐然,莫不具体。”石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但仍以传记文最丰富,因为墓碑、墓志数量最大,无非为人物立传。其中名家佳作甚多,是传记文学的宝库。至于这些墓碑、墓志中的文学家事迹,如《王之涣墓志》(见《曲石精庐藏唐墓志》)所记王之涣生平事迹,可弥补王之焕两《唐书》无传之遗憾。同时《唐诗纪事》称“之涣,并州人,与兄之咸、之贵皆有文,天宝间人。”据《墓志》知之咸乃之涣堂弟,之涣卒于天宝元年二月十四日,享年五十五岁。《唐诗纪事》所记“兄之咸”、“天宝间人”均未确(参岑仲勉《金石论丛·续贞石证史》)。此类石刻史料,从事古典文学研究者宜专意猎取。
叶昌炽《语石》卷四《诗文》又云:“大抵石刻诗篇,颇有世所不恒见,可以补历朝诗选之缺。渊明之《归去来辞》,坡公之《赤壁赋》书者非一人,刻者非一石,递相摹拓,此亦如王侍书之法帖而已。余所见石刻赋,惟楼异《嵩山三十六峰赋》,僧昙潜书(建中靖国元年),笔意逼肖长公。易祓《真仙岩赋》,在融县。梁安世《乳床赋》,在临桂之龙隐岩。并皆佳妙。此三人皆无集行世,赋选亦不收,赖石刻以传耳。诗余滥觞于唐而盛于宋,故唐以前无石刻。巴州有《水调歌头》词,刻于厓壁,无撰人、年月,行书跌宕,宋人书之至佳者。其次则唐括夫人之《满庭芳》词,米书淮海《踏莎行》,其词其书皆妍妙。”
这里,叶昌炽总结了碑帖拓片对于辑集古代诗词佚作的价值。其实,历代学者大都已注意到这一点,尤其是各地方志的纂修者,都非常注重地方碑刻文献,事过境迁,原碑不存或剥浊严重,后人又从地方志中间接网罗石刻资料,这样的方法在总集编纂中已被普遍采用,这里不再举例。
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秦公、刘大新在前人基础上辑《广碑别字》收入碑刻中的别体字字头3450余个,重文别字21300余个。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从《石鼓文》到汉隶,到魏碑,到楷书、行书、草书,可说各体俱备。历史上又有许多集刻法帖,容庚《丛帖目》有系统著录,大都是为书法临摹之用。
4、经学和宗教史料。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东汉刻《熹平石经》以后,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五代《蜀石经》、北宋《二体石经》、南宋《御书石经》、《清石经》等,现唐、清石经完好保存,其余有残石存世。研究历代石经,成果很多,是经学和金石学的交叉学科,一向很受重视。佛经刻石也很多,最有名的是北京房山石经,从隋朝到清初,刻石15000余块,佛经1000余部,其中有88部佛经为其它藏经所未收。另外,这些佛经有不少刻经题记,是重要的佛教史料,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石刻组编有《房山石经题记汇编》,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 上一篇:"碑"与"帖"的区别
- 下一篇:碑帖鉴定中的题跋和印章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37432℃《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29686℃书法的“狂狷美”
- 26430℃怎样临习《宣示表》
- 25577℃图说书史 行书
- 23451℃楷书10讲:临池偶得——谈谈学习楷书的体会
- 22476℃行书第二章第四单元:笔顺
- 1870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三十一)
- 16748℃楷书10讲:永字八法——谈谈“永”字八法
- 16643℃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 16500℃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05-21怎样临习《宣示表》
- 10-29《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10-10柔韧兼备 沉着轩昂——王献之《地黄汤帖》
- 09-21白砥临古·小楷篇(八)
- 09-18白砥临古·小楷篇(二)
- 09-17感悟《争座位帖》
- 09-17米 芾 与 大 草
- 09-13读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09-11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 09-10《灵飞经》帖的笔法(六)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