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近日在网上读到了几幅有趣的书作,令我顿生感慨。那几幅草书作品很奇特,每句之末都加上了点号,省去了读者的断句之劳。从形式美的角度来看,也给人以章法活泼、通灵透脱的可爱感。在书法作品上加标点,我还很少看到,深感这样的“探索”具有开创意义,值得提出来供我们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参考与思索。
中国的古书从来没有断句之说,我手头有一部《二十五史》缩小影印本,黑压压一片,年轻时还勉强凑合着看,现在就觉得很不好用了,只得再买一部标点本。古人不搞标点符号,是何原因不得而知。依我的理解,很可能与那时的文化垄断有关。字要难写难识难记,书要艰深肃穆让很多人啃不动,这才显出读书人“学问大”,私塾先生们教孩童“识文字”、“明句读”的饭碗才能一端几千年。一句话,不是古人发明不出来标点符号,有可能是知识分子们有意识地“扼杀”了这一读书“利器”。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彻底打破了这一落后的文化现象。
书归正传。我看到的这些书法作者给自己的书作加标点,从客观上讲,似乎也有打破书法界某种落后现象的启蒙作用。这个“现象”就是:一些书法家不能与时俱进,大量书法作品缺乏群众观点。
如今,有些书法家不论抄写多么生僻的内容,都不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甚至更有一种故意让人读不懂的心理在作怪,根本没有“群众观点”。笔者前不久就读到了一位书法名人这样的近作。
这位名人抄录的那首词十分生僻,字写得又极为潦草难识,也不注明作者时代和这首词的词牌,连词人的名字都写得让人难以辨认。我和我的几位饱读诗书的朋友很长时间都无法给它断句,只能在作品面前摇头叹息。后来有朋友灵机一动:请电脑帮忙。于是我们抓住作品中的“关键词”上网一“搜索”,这才弄清楚这首词出自《明词综》,作者是毫无名气的小人物“卢儆”。在电脑“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解读了它的内容,无不顿感一种“解脱”!假如书写者给它作断句处理,字再写得规范些,何至于让人如此费解?我想,这件作品存世一天,会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困惑不已。这样的“书法”作品,你能说它是好作品吗?
书法是什么?它不过是个“载体”而已,它的任务是把文字内容既顺畅又愉悦地传达给读者。《兰亭序》是好文章,若让一位写字奇丑无比的人抄写,读者定然不愿读它;而书法圣手王羲之把它抄录出来,便令千百年来亿亿万万的读者争相拜读,就是因为它读起来顺畅,同时又悦人眼目呀。这便是书法的妙用了。文以载道,书法也是用来“载道”的,像前面所说的那位让人“读不懂”的先生,就没处理好书法与“载道”之间的关系,怎不让人对他的书法评价大打折扣?
今人抄录古人作品,我认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加上点号真的是必须之举。比如抄的是诗,因其字数比较整齐,一般不必加点号。而抄那些知名度不高的“词”作,因为句子长短不齐,韵脚也难把握,尤其是那些少见的词牌,读者实难迅速通读全文。这样的情况,书写者给它加上标点,真的是善莫大焉。书者兴之所至“龙飞凤舞”,若不加以句读,读者必须反复琢磨才能把那句子断开,甚至于琢磨半天仍然断不开,这可不好,明显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很不合拍。
书者主动替读者“断句”,区区举手之劳,却是“以人为本”,如能形成风气,必成书界新景。
- 上一篇:论行笔速度及其几种状态
- 下一篇:浅谈书法创作中的特技与效果
猜你喜欢
- 2015-03-17 邱振中:探索书法的可能性
- 2015-03-16 林语堂: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 2015-03-15 弘一法师书法印章文稿欣赏
- 2015-03-15 于右任书法作品流传广 拍卖市场伪作多
- 2015-03-15 180米书法长卷600万起拍
- 2015-03-15 桂林举办2011年桂林•首尔中韩书法作品交流展
- 2015-03-15 “翰墨春秋美术书法展”在济南举行
- 2015-03-15 中国印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在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开幕
- 2015-03-15 王卫军书法展在艺加美术馆开幕
- 2015-03-13 拍场于右任对联揭伪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37432℃《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29686℃书法的“狂狷美”
- 26430℃怎样临习《宣示表》
- 25577℃图说书史 行书
- 23451℃楷书10讲:临池偶得——谈谈学习楷书的体会
- 22476℃行书第二章第四单元:笔顺
- 1870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三十一)
- 16748℃楷书10讲:永字八法——谈谈“永”字八法
- 16643℃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 16500℃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05-21怎样临习《宣示表》
- 10-29《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10-10柔韧兼备 沉着轩昂——王献之《地黄汤帖》
- 09-21白砥临古·小楷篇(八)
- 09-18白砥临古·小楷篇(二)
- 09-17感悟《争座位帖》
- 09-17米 芾 与 大 草
- 09-13读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09-11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 09-10《灵飞经》帖的笔法(六)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