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一、金文属于正书,字体大多平实、整严、工稳、端庄,但并不等于说所有铭文都是如此,而事实上无论哪个时代,都存在与“工”相对应的“率”的一路书体,金文也不例外,如商代晚期的《小子卣铭》、西周成王时的《复尊》、康王时的《叔父卣铭》、昭王时的《令簋铭》、恭王时的《曹鼎铭》及厉王时的《散氏盘》等。从艺术发展的规律来看,一种技术或艺术一旦达到成熟,它往往不在对字的外在作进一步的修饰美化,而是朝“生”的方向转化,即所谓“熟后生”,否则,不断重复,便很容易趋于“僵化”、“刻板”,最终由“熟极”导致“俗极”。当然,在艺术尚未自觉的时代,没有足够理由认定古人已具备这种“审美”意识,但许多铭文的“草”化现象却恰恰与此“合拍”,这不能不说是后世“尚意”书风的滥觞,这类金文用笔大多率真自然、不拘小节;结字随势生发、变化多端;章法如“天女散花”错落有致、一派天机。看似“粗糙”,然却暗藏“玄机”,故对此千万不可小视。
二、对金文应作深入理解。金文是书写后再范铸或镌刻的字体,墨迹已不复存在,它提供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个外在“轮廓”。因此,学习金文,关键仍在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如何把“字体美”转化为“书体美”。这就必须对篆书作深入了解,对金文笔法进行解析解读,在用笔上贴近古人。今天,许多人认为要写好大篆,用笔就得“复杂”,并以此指导创作,以为笔法丰富,线形多变,篆书就更有“意味”。其实,这恰恰是一种误解。倘如此,我以为是永远不可能捕捉到金文的风采。因为先秦人写字,由于受历史局限(工具、材料)和书写场合及书写心态等因素制约,不可能象今人有更多的“审美”想法,笔法应当不会复杂,故后人谓之“一笔书”。有人说先秦人写字“没有充分发挥毛笔的性能”,也不对。其它因素姑且不谈,单就毛笔而言,当时就只有那种伸缩性极小、而只能表现“一笔”的最简单的毛笔,要古人超常发挥未免强人所难。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他们没有过多的“想法”,才使得他们可以全身心倾注“这一笔”;也正因为只有“一笔”,才使线条表现出超乎寻常、使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最简单、最朴素的外在形式却能表现出最深层的宇宙意识和人伦万象以及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以少胜多”、“以简驭繁”、“大象无形”的思维品格和精神境界,或许才是金文的真正难度。
三、金文笔法的注意要点:
1、“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应当说是金文为后世书法确立的最基本的“法”的典范,但这只是“共性”,而不同的铭文又有其“个性”。因此,怎么起、怎么行、怎么收还要“因帖施法”,悉心体会,避免“程式化”。同时注意用笔要随势生态、意气相连,要体现“写”而不要“做”。
2、金文中有的“肥笔”我以为非书手所为而是铸工的“再创造”,典型的字下一横,其目的一是突出王权至高无上的威严,以迎合统治者“欢心”二是增强装饰性。这就有点象今天的广告设计中,有意将拼音或汉字中的某一笔进行夸张、变形并且增色,以强化视觉效果一样。对这类点画我以为不可盲目仿效,以避免出现“做”的痕迹,影响作品质量;
3、注意墨色变化。书法既然是“写”的艺术,就要反映出笔毫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浓、淡、枯、湿的层次变化。那种所谓每一笔都要“笔沉墨实”、“藏头护尾”才能表现传统“中庸”思想的审美“想法”实乃后人所为,就金文而言则不可取。
- 上一篇:《兰亭序》临习指导
- 下一篇:陆云翔谈临帖中的五种关系
猜你喜欢
- 2014-11-20 把握艺术品投资,法国巴黎美爵帮你成就未来
- 2014-08-05 从“馆阁体”谈书法的学习和创作
- 2014-08-05 书法学习宜提倡“七个结合”
- 2014-07-23 金文经典作品研究介绍
- 2014-06-12 洪厚甜:以专业的意识和的基础学习书法
- 2014-02-19 杭州民进书画院召开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会
- 2014-02-19 章子怡要跟张旭光拜师学习书法
- 2014-01-09 红木炒作是需要把握节拍的
- 2013-11-01 小楷《金刚经》学习心得
- 2013-11-01 如何学习好草书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37432℃《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29686℃书法的“狂狷美”
- 26430℃怎样临习《宣示表》
- 25577℃图说书史 行书
- 23451℃楷书10讲:临池偶得——谈谈学习楷书的体会
- 22476℃行书第二章第四单元:笔顺
- 1870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三十一)
- 16748℃楷书10讲:永字八法——谈谈“永”字八法
- 16643℃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 16500℃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05-21怎样临习《宣示表》
- 10-29《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10-10柔韧兼备 沉着轩昂——王献之《地黄汤帖》
- 09-21白砥临古·小楷篇(八)
- 09-18白砥临古·小楷篇(二)
- 09-17感悟《争座位帖》
- 09-17米 芾 与 大 草
- 09-13读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09-11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 09-10《灵飞经》帖的笔法(六)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