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李柏书稿年代考(五)

shxw 2008-09-08 软笔书论 评论

五、有关李柏问题之我考

(一)张骏传的组织

    如《晋书》列传载记的诸多记事,张骏传中有关年次的记载还真不少。在传的记事中有同一事件重复的现象,年次也有前后颠倒的,读后印象一片糊涂。然而,参照《晋书》中的帝纪、载记以及《通鉴》等④,全传的组织才趋清晰,事件的年次渐渐明了,从而理顺了所见到的记事错乱的地方。

    现在,为了方便,我们按前面论述的次序,把张骏传所记载的事项列为三十三项,这样不仅能够清楚全面、正确的编年,还能把骏传中属于部分的同一性质的事件结集为一组。原先是有可能综合一下其它的一些原始资料,但我想梳理、调整这种方式更容易让人清楚记事中的全部内容。即:首先从项1至20逐渐按年次排列,其次是把属于同一性质的记事按数项集为三组来记述,最后附上张骏晚年的事件二、三,合为全篇。如果稍说得详细一点的话,就是:项1至14,记载骏于建兴四年(316年)十岁时被封霸城侯,经过太宁、咸和,至借道于蜀,令使者送书于江南朝廷这整个时期。从《通鉴》成帝纪中见,这些事件全按年次记述,最后一项为咸和八年(333年)。现在,有必要把最后的数项列举如下:

 项10),(无年月)进军长安被谏止——成帝纪系咸和三年。
 项11),(无年月)西域诸国献汗血马等珍异品——此事别处不见记载。
 项12),(无年月)李柏为赵贞所败——其它处也不见记载。
 项13),(无年月)群臣进劝称凉王——《通鉴》系咸和七年。
 项14),(无年月)使者赴中央——《通鉴》系咸和八年。
 
项15~20,因凉州势力盛大,此六项只讴颂凉州太平之记事。《通鉴》系于咸康元年(335年)之条。前赵亡于三二九年(咸和四),后赵的三三二年(咸和七)石勒死。继之后的咸康期(335—345年)成了张骏的统治,外扰少,内政必定充实。本文对其中的两项列举如下:
 项17),(无年月)杨宣的远征,导致西域诸国入贡——其它处不见记载。
 项19),(无年月)置沙州、河州——按《通鉴》,乃永和元年十二月(346年)以后之事实。
项21~25,此五项全为对外关系之事例。
 项21),咸和初,聘蜀之李雄(译者按,此事《通鉴》系咸和八年)。
 项22),(无年月)和刘曜于临洮大战,大败,失河南——这事已于项9中列举,作于项目于此重列。项9中“咸和初”,刘曜载记系咸和三年。
 项23),(无年月)征伐赵贞,建高昌郡——其它处不见记载。
 项24),(无年月)石勒杀刘曜,伺长安混乱之机,张骏收复河南——成帝纪中刘曜之败系咸和三年十二月;《通鉴》记长安之乱系同四年的一月,收复河南同五年。
 项25),(无年月)张骏向石勒称臣——成帝纪系咸和五年十二月。
  此五项一组是对外关系的记事,按年次排列。但和前一组相比,仅记叙对外关系,因为前面的记事没有注明年次,所以我们把年次逆返至咸和初。
  项26,境内饥馑。
  项27~30,此四项只是对晋朝关系的记事,项27系咸和八年,项28系咸和九年,这与成帝纪和《通鉴》相一致。
  项31,永和元年,张重华任凉州刺史。
  项32,祭祀酒泉南山。
  项33,张骏死,在位二十二年。年四十岁。

    于此看,至项14纯属编年,其次的六项、五项、四项,诸如凉州太平、对外问题、对晋问题等三组皆归于同一性质的记事——原想用其它原始资料来作一排列的。所以在年次的关系中,对外问题的一组逆返至咸和初。项22是项9的重复,我们一看就能明白张骏传中的记事是未经整理。实际上,它的内容大致就是这样构成的。羽田说、松田说或有部分事件迂回反复,可能是他们没有考虑内在的年次排列与梳理事件的性质的缘故吧!

    下面是张骏传中重要事件的内容。于学术界先辈的论考之上,我就事项的年次及有关其它方面的问题来作一检点。

(二)李柏的败北、赵贞的降伏、高昌郡的建置

    张骏传有如下记述:
  西域长史李柏请击叛将赵贞,为贞所败。议者以柏造谋致败,请诛之。骏曰:“吾每以汉世宗之杀王恢,不如奉穆之赦孟明。”竟以减死论,群心咸悦。

    据以上的内容,在骏传中我把它排列在前面的第十四项。此事件发生于咸和三年与七年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次项23中:

    初戊己校尉赵贞,不附于骏。至是骏击擒之,以其地为高昌郡。

    此前一项22系咸和三年,次项24系同年十二月至四年一月间。是编年如属正确的话,擒赵贞是在收复河南之前,最迟也在四年的一月之前,大概应当在咸和三年(328年)吧。⑤那么说,李柏的败北当然于此之前,因此,最后归根到底也必定在这三年当中。也即从李柏败北之后,继之发生由新的讨伐军再击擒赵贞这一系列事件了。讨伐结束,或许接着就把赵贞所据故地建置高昌郡。

    (三)高昌的反凉政策、高昌和焉耆之交往

    项23“初戊己校尉赵贞,不附于骏。至是骏击擒之”,这种口吻不能代表赵贞的反凉倾向。

    赵贞据地建置的高昌郡,就是汉代以来的高昌故地吧!今天属于吐鲁番地带,是以吐鲁番东南的阿斯特拉、克拉库尔一带为中心的地域。吐鲁番盆地土地肥沃,为控制东南商业纽带的重要之处。前凉,而且在最盛期时正碰上了对手贤主张骏,占据了此地;在这之前,骁将赵贞这样的人物只算是暂时的特殊的存在了。

    说起戊己校尉之职,虽受汉代以来西域都护的管辖之下的,但地位很高,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物资和食料的补给这一方面。永嘉之乱后,晋朝的势力极为微弱,无能顾及处于边远区域的吐鲁番,故赵贞和晋朝的关系早趋疏淡。尽管如此,自晋朝始,任命的戊己校尉这一职官,仍还保持一定的地位。处于西方和中原中间地带的前凉,之所以向晋朝树立忠诚的招牌,是因为对前凉而言,担心戊己校尉赵贞的存在。为了提防赵贞和西方之间耍花招,中央授他以晋朝的先行最高长官,这大概是示意他不要忘了戊己校尉这一极为耀眼的官衔与地位吧!吐鲁番地区颇具实力的商人们,皆依附于赵,自然对他进行了强有力的支持。所谓的赵贞的反凉政策,就是阻碍了高昌地区的经济。大概是从永嘉之乱以来就已持续了十数年,其实有相当长的时间了。所以,想像中认为,这样长时期的赵之反凉政策的背后,必定更有西方国家来做强大的后盾。

    赵贞所据的吐鲁番之西260公里,临靠巴拉西喀尔这一沙漠中的绿洲,现喀拉沙尔处即为古时焉耆国的位置。已在《西域出土晋代墨迹的书法史研究》中例举的C130—40的焉耆书,如C类那项所写的,乃焉耆驻于前凉旁的牒报机关的有关焉耆情报报告书。书写年代是建兴十八年,基本和其它出土的文书差不多时候,系东晋咸和五年(330年)左右。但是,这个年代也不是绝对的正确,因为焉耆书的内容也许就是讨伐赵贞(328年)之前所收集的情报。可能在讨伐之后,不久就建置了高昌郡。不管怎样,赵贞统治的长时间中,我们不能不抱有这个想法,在强大的反抗前凉的背后,一定还得到焉耆的支援。

    按《晋书》四夷传焉耆国之条,有焉耆人“好货利,任奸诡。王有侍卫数十人,皆据慢无尊卑之礼”之记。通常在四周的异民族传中也能见到,但这样的事件其年代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在此,用尽量能收集到资料叙述于下。武帝太康中(280~289年),焉耆王龙安其子入侍,之后立安子龙会,再后立会子龙熙时,前凉张骏之将杨宣讨伐降伏。据穆帝纪和《通鉴》,系永和元年十二月(346年)之事。之后,太元十一年(386年)后凉吕光西征,熙降,子入侍后凉朝。龙安——会——熙三代,事实上统治了从太康至太元约百年时间。当时王者世袭普遍时间极短,相比之下,他们这一代算是长久了。假如太康中的龙安为三十五岁,太元十一年的龙熙就是六十岁了,这样一相较,长久的世代关系就能得到理解。基于如此考虑,讨伐赵贞系咸和三年(328年),那正好是龙会之世的初期吧。

    龙会在《晋书》焉耆传中被大书为英雄。即:

    安夫人狯胡之女,妊身十二月,剖胁生子,曰会,立之为世子。会少而勇杰,安病笃,谓会曰:“我尝为龟兹王白山所辱,不忘于心。汝能雪之,乃吾子也。”及会立,袭灭白山,遂据其国,遣子熙归本国为王。会有胆气筹略遂霸西胡,葱岭以东莫不率服。然恃勇轻率,尝出宿于外,为龟兹国人罗云所杀。

    龟兹于今之库车(Kucha),龟兹和焉耆的距离,与焉耆和吐鲁番的路程几等。会遵父遗命征服龟兹,这是由二代怨恨所激燃起来的。按“遂霸西胡,葱岭以东莫不率服”一说,此时定为焉耆历史上的最盛期。如果赵贞的背后有焉耆存在的话,那么,这时的焉耆更是处于如日中升的时候了。为取得东西交易上的利益,焉耆全然反对高昌和龟兹之间的友好,对于前凉来说,高昌不是成了它的后盾了吗?

    所以赵贞一亡,就在其地建置了高昌郡。前凉势力的登场,于焉耆而言甚为不利,而于前凉,高昌郡只存一个名而已,当地的很多实力者不总是接近焉耆以联手共事吗?这样一来,前凉为了和西方之间交易的确立,尤其是为了期望于据地凉州的安泰,没有和焉耆发生争夺。尽管如此,可事情还是逐步朝着不利的势态发展了。

注释:
  ④《十六国春秋》之记事不能信赖。辑补大多处据《晋书》;另,年次随意改编没有引证。
  ⑤松田博士《古代天山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中,此项12、项23二条多从羽田博士说,指出了骏传记载的混乱。李柏文书考证之后,高昌郡的建置时间是刘曜被石勒所擒的咸和三年十二月以后,勒称天子也是同五年二月间,可是普遍推定为四年。

    然而,石勒的即位,松田氏认为在咸和五年二月,载记中只有五年,无月的记载,咸帝纪系同秋八月,《通鉴》系九月。不知为何误为二月。

Tags:李柏书稿年代考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