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拙文《由王彬子孙诸墓志引发出的思考》在《书法报》登载后,笔者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因为那篇文讨论的是碑志中的避讳现象,其实在一些法帖中,也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避讳问题。其实笔者尝撰《〈兰亭序〉的“揽”字与六朝士族的避讳》一文(略称《揽》),考《兰亭序》中避讳改字“揽” 的避讳情况。(注1)在考证过程中遇到一些关于法帖中的避讳事例,迄今尚未得确解,愿借此机会提出来,盼博雅君子赐教。
一、王羲之子孙之名为何不讳“之”?
此现象在魏晋南北朝的人名中非常普遍,非独见于琅邪王氏一族。关于这个问题,迄今为止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从语词意义方面解释,认为“之”是语助,第二字作名,所重在上一字。作为这种解释的延伸,胡适认为:“东晋人往往把单名拉长一字,其法以加‘之’字最为普通。不管‘之’字前的字是否动词,是否可有‘之’字作‘止词’。‘羲之’只是‘羲的’,等于‘阿羲’。故我现在假定东晋刘宋时人的‘之’字双名,并无特殊意义,只是三百年单名的习惯的余波,只 是从单名变到双名的一个最便利的最普遍的方法。”(注2)
第二种解释广为人知,即认为此现象与琅邪王氏世奉天师道有关。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中论道:“盖六朝天师道信徒之以‘之’为名者颇多,‘之’在其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昙’、‘法’为名相类。东汉及六朝人依公羊春秋讥二名之义、习用单名。故‘之’字非特专之真名,可以不避讳,亦可省略。六朝礼法,士族最重家讳、如琅邪王羲之、献之父子同以‘之’为名,而不以为嫌犯、是其显著之例证也。”又云:“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知,要是与宗教信仰有关。”(注3)此说影响最大。陈寅恪独具史学家慧眼,敏锐地察觉到此一现象可能与宗教有关,乃作此推论。但必须看到,到目前为止毕竟尚未见到可资证实此说的直接史料,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说的“所以然之故”尚“不能详知”(同陈文),就是说陈先生之说尚处于推测阶段,与定论还有距离。但观近论六朝士族文化及王羲之者,多承此说,全盘接受而不见有具体阐释者。
笔者以为,以上二种解释以后者较有说服力,前者也不无道理,对此问题应作综合判断。限于篇幅在此不作展开(主要观点详笔者《揽》文),但需要指出,上述两种解释皆属后人推测,不能一概而论。
二、王家避讳家习究竟尽于几世?
在《揽》文中,笔者考论王羲之曾祖父王览之名避问题时有一事未能明确,即不知王家家讳“览”字,在其族中需要避讳至几世方尽。老友刘涛先生曾以此事相难,笔者亦未得确解。兹就知见,略述如下。王览至王献之这一系的世系顺序如下:王览-王正-王旷-王羲之-王献之。
笔者曾搜集大量有关魏晋南北朝士大夫犯讳实例记载,作成〈魏晋南北朝士族犯讳实例表〉(《揽》文附)。通观其中犯讳事例,知多止于父、祖辈,鲜有犯曾祖名讳者。再检《通典》卷一百四“父讳与府主名同议”条,其中晋博士谢诠曾经说过:“按礼,诸侯讳祖与父;大夫士并讳伯父母及姑。”仅言“诸侯讳祖与父”而未及曾祖讳。此处虽就诸侯之礼论,但士族之礼或当与此相差不远。观谢诠论讳事,乃由晋王遐司马刘昙引发,故可知对士族的循礼要求与诸侯同。以上均属可资证当时士族讳礼亲尽于三世的间接证据,这也就意味着王羲之有可能不避其曾祖王览之讳,进而《兰亭序》的“揽”字非为避“览”而改的可能性遂出矣。《兰亭序》之“揽”乃为避“览”讳而改,对此历来均无异词。因兹事体大,故愿就此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第一,就王羲之而言,今遍检其存世文字不见出现第二个“览”字,这能否说明王羲之是在尽量回避不用“览”呢?
第二,一般而言,出于对本朝开国皇帝崇敬,历代不乏终其一朝而避帝讳之事。在琅邪王氏,王览作为振兴其族兴旺发达的创业者,在族中享有至高无上地位,故所享祭祀之礼必隆。大概有此因素存在,不应简单地拿三代迁祧制度衡量比况。
第三,考王献之《授衣帖》(《淳化阁帖》)书迹作“政在此耳”。此“政”字盖为避其曾祖名讳“正”(如其父王羲之《十七帖》“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用法(关于此问题《揽》中亦有详论。结论是王羲之用“政”有避讳意图,但未用避讳改字法)。据此可间接证明,王羲之当避曾祖“览”讳,进而可推知,王氏家讳应至避三世以上。
第四、《宋书》卷六十一记刘敬“本名敬秀,既出继而绍妃褚秀之孙女,故改焉。”按,褚秀乃庐陵王刘绍妃祖父。起初因庐陵王刘义真无子,太祖以第五子绍为嗣,绍亦无子,以南平王铄子刘敬先为嗣。褚秀乃外戚,不在国讳例,然在敬先即属曾祖辈,以内讳当改名。有此四证,王羲之不须避曾祖“览”讳说,似尚有商榷余地。
三、辩才弟子是否应避其师、祖师名讳
宋米芾自称见过智永弟子辩才的弟子书迹。据《宝章待访录》(注4)著录云:“唐辩才弟子草书千文,黄麻纸,书在龙图阁直学士吴郡腾元发处。腾以为智永书,某阅其前空两‘才’字全不书,固以疑之;后复空‘永’字,遂定为辩才弟子所书,故特阙其祖师二名耳。”
按,米芾以为辩才弟子的草书中避“才”、“永”字,实乃因避其师父辩才、师祖智永名讳。对此笔者表示怀疑。理由如下:
第一,避讳之礼,只限于有家族血缘的直系,如父子祖孙之间。
第二,六朝至隋唐以来,僧、道法名并不避讳。释家师徒法名同用一字者甚多,有的还以此之作为划分辈份排列的标志,故一般不在讳列。如智果亦智永弟子,其名“智”而不避讳,即其显例。俗世之人,对一些含有宗教信仰色彩的特殊字亦不为嫌。南北朝人名“僧”者甚多,如宋王弘子僧达,孙僧亮、僧衍,从子僧谦、僧绰、僧虔、从孙僧佑等,皆可为名不避。
第三,其实智永之法名原本为法极,智永乃其字。南北朝以来避讳,唯避名而已,字无须讳。按,古人原有讳名不讳字的习惯。《礼记正义》云:“古者讳名不讳字。礼以王父字为氏明不得讳也。”《颜氏家训》卷第二风操第六记载:“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江南至今不讳字也。”可见当时并不讳字,不但不讳,甚至还有子孙以父祖字为氏的传统。南北朝祖孙父子不嫌字,疑即承此遗风而来。例如王羲之岳父郗鉴字道徽,其孙郗恢字道胤(不避祖字)、孙女则名郗道茂,皆其证也。又据张怀瓘《书估》记载:“子敬十五、六岁时,常白父逸少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其所引献之所言若为原话,则子不避父字“逸”明矣。以晋代避讳情况看,虽然偶有讳字之事,然戏谑意味较多,究其所以然故, 当如颜之推所言不须讳字有关。
第四,米老实际上乃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而非鉴定家,其鉴定书帖多凭眼力,经验主义色彩极强,属于古玩望气一派,与黄伯思等考据型鉴定风格不同。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米芾当年所见辩才弟子之草迹,也许是一件伪作也未可知。
注释
注1
《中国文化》第二十二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2006年。
注2
《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姜义华主编。中华书局,1993年。
注3
《金明馆丛稿初编》所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注4
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 上一篇:书法欣赏的三个境界和怎样评价、欣赏书法作品
- 下一篇:隶书书体概论
猜你喜欢
- 2015-03-13 鼻烟壶收藏外热内冷现象渐可改变
- 2015-03-13 烟壶收藏外热内冷现象渐变
- 2015-03-11 漫话潘天寿名作《雁荡山花》的孪生现象
- 2015-03-11 2011年春拍当代艺术市场十大现象解析
- 2015-03-11 艺术品高价成交成全球现象
- 2015-03-11 艺术品高价成交成全球现象
- 2015-03-09 反思朱新建现象:看不懂的才叫艺术吗
- 2015-02-04 追问书画展一日热现象
- 2014-09-15 秋拍现象:卖家缺货买家缺钱
- 2014-07-22 美术教育系统的江湖化现象
- 搜索
-
- 03-17浅谈元画的风格及技法
- 03-17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03-17方楚雄:接续花鸟画文脉
- 03-09张大千笔下的仕女画:庄严与世俗
- 03-04冯钟云:笔墨之中的灵韵与自由意志
- 03-02章庭钰——中国画坛十大巨擘献礼两会
- 02-10谭贵清——中国当代十大巨擘献礼全国两会
- 02-06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录
- 02-06禅画与文人画的区别
- 02-06周昉《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孤本反映仕女形象特征
- 20712℃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 10446℃书法与乐趣
- 9121℃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 780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6523℃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
- 6167℃楷书卢中南
- 5796℃书法(行草)歌
- 5647℃我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 5571℃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 5401℃中国山水的审美境界
- 06-1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06吴门书派概述
- 10-22忆启功 写启功 学启功
- 09-26苏州园林书法略说
- 09-24揭姓历代书家
- 09-21帖学五人谈
- 09-19历届兰亭书法节回顾
- 09-19古代绍兴书家概述
- 09-17现代书法今昔谈
- 09-13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