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术 > 中华绘画 / 正文
徐悲鸿1924年作《悲鸿镜中》
十三、 天目山采红豆
1934年10月22日,金秋季节,刚刚从国外回来的徐悲鸿,为弥补二十个月来对学生授课的欠缺,亲自带队,率艺术专修科绘画组三年级十余名学生,从南京坐车至杭州,又转车到于潜县,在素有“江南奇山”之称的天目山,进行一个星期的写生生活。
虽然刚刚从庐山下来,累得很,对山也有一种厌倦,但得知去天目山写生的消息,孙多慈还是暗自高兴了许久。当然不是高兴天目山写生本身,而是高兴能有适当的机会,与分别多时的徐悲鸿无拘无束地近距离接触。
记得幼年时,父亲让她读过一篇散文,好像是明代袁宏道的《天目游记》,什么内容记不清楚了,但开头几句,她还能背得出来,“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当时对“目”不太理解,问父亲,也支支吾吾,回答不出。去天目山之前,孙多慈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天目山有东、西之分,东之巅是大仙顶,海拔一千四百七十八米,西之峰是仙人顶,海拔一千五百零六米。绝妙的是,两巅深处各藏一池,名同为“天池”,左右相对,状如巨目,仰望蓝天而不倦,天目山由此得名。于是更有兴趣,当即发出邮件,让父亲把这篇文章找来。不几天,父亲信函寄达,是用蝇头小楷一笔一笔抄录的,其中佳句,还用朱笔特意圈了出来。孙多慈对描述天目山“七绝”的文字特别喜欢,“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悬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孙多慈把文章说与徐悲鸿听,他也十分赞赏,“山好水好文章好,看来是出画作之地。”又说,“你们同学过去,可千万别因贪玩而误了写生功课!”
徐悲鸿油画《天目风光》,作于1934年前后。
23日,徐悲鸿率一行十余人,在天目山野猪岭下车,步行五华里,当晚住在禅源寺。也是巧,当天正好有施主在寺内做法事,香烟缭绕,梵音悠扬,十分热闹。施主从山下带来的两桌素宴,住持“借花献佛”,安排招待徐悲鸿师生一行。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素大肠,凡荤菜所有,素菜均有其形,且视觉、口感无二异。
徐悲鸿每款都尝了一口,惊叹之余,也和住持半开玩笑,“看来佛门是心虽净,影难逃啊!”
住持双手合十,“阿弥陀佛。”
学生们多没有吃过素宴,自然风卷残云,将盘盘碟碟吃了个底朝天。
饭后,住持邀徐悲鸿内室一坐,清茶上来,果然如袁宏道言,“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徐悲鸿赞不绝口,连声感叹住持过的才是极品生活。并戏言,“以后老了,也在寺院附近建一小屋,与住持一起,春看桃红,秋赏明月,冬日雪下,也围炉而茗。”
住持笑笑,道,“能与大师比邻而居,自然求之不得,还望大师不要食言。”又道,“大师光临,小庙增色,不知大师肯否为小庙留下墨宝?”
徐悲鸿兴致正高,自然一口应承。忙吩咐孙多慈将笔墨备好。住持也喜好丹青,隔壁还有间画室,画案六尺有余,挤满半个房间。宣纸铺开,徐悲鸿笔提起来,偏头问住持,“住持想要幅什么画?”
“大师之马,雄健有力。如能得到几匹,小庙将蓬荜生辉。”
茶不醉人人自醉。带着半分醉意,大师落笔,行云流水。寥寥数笔下来,或疾如风,或腾如云,或立如松,或嘶如雷,一幅栩栩如生的《八骏图》跃然纸上。住持击掌称赞,连声说好。
写生队负责生活的同学杨建侯,机警灵活,见此机会,忙将写生队的住宿膳食费用递上来。
住持断然不收,“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简屋陋棚,小庙虽穷,这点开支还是付得起的。”又和徐悲鸿打趣说,“若真到了山穷水尽那一步,将大师的画卖了,也还能撑上半年一年的。”
徐悲鸿大笑,“都说和尚吃十方,我们这些穷学生,连和尚的饭都吃,岂不是吃十一方了?”
“只要大师愿意,小庙随时欢迎。”住持道。
这段佳话,后来演变成“徐悲鸿吃十一方”的趣谈,在国立中央大学流传了好长一段时间。
25日,徐悲鸿他们离开禅源寺,经过十余里的跋涉,到达狮子岩东的开山老殿。
既为“开山”,又是“老殿”,其年代自然久远。史载开山老殿建于元至正年间,延祐七年(1320),仁宗御赐“狮子正宗禅寺”额,大学士赵孟頫为其撰写碑记。元末寺庙毁于兵燹,明初复建,可惜明末再遭战火。清初,山下另建庙宇,取名禅源寺,山上的香火也随之迁了过去。而狮子禅寺旧址,也因此改称为开山老殿。徐悲鸿带学生上山时,开山老殿仅剩山门以及前殿,另有几间破旧的寮房。尽管如此,寺庙名声在外,仍不断有社会名流来访。1928年,前总统徐世昌登天目山,在开山老殿留下“大树堂”三字。徐悲鸿他们离开不久,国学大师胡适上山,又为寺庙写下一副趣联:“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相比之下,开山老殿因规模小,寺宇旧,住宿条件十分艰苦。但徐悲鸿并不在意,坚持与写生队的男生,睡在临时搭的通铺上。
徐悲鸿好零食,特别喜爱南京的小花生,他常拿它和四川磁器口花生相比,说粒儿小,皮儿红,吃到嘴里,一口一个香脆。这次到天目写生,蒋碧微特意为他准备了一罐,晚上熬夜深了,就会剥几颗到嘴里香香口。同学们发现了这个秘密,趁他不在,悄悄找出来,你几颗我几颗分吃得干干净净。等徐悲鸿晚上来找,已经只剩空罐子了。徐悲鸿先不信,反复摇晃,依旧没有声响。知道是学生们偷吃的,也不恼,只是提高声音,怪山上的老鼠多,“可惜一条,就是不知道这老鼠,是长了四只脚,还是长了两只脚?”
同学们都不搭理,头缩在被子里,一个比一个笑得很。
徐悲鸿大声把他们从被子里叫了出来,问:“花生吃了,但道理可明白了?”
大家不解。
徐悲鸿说:“吃花生最怕的,就是吃到霉花生,满口香气,仅此一粒,就败味十足。反过来,如果最后一粒也是最香一粒,那种余味,也留得最久。其实绘画也同样道理,最后一粒香花生,就是我们称之为‘点睛’的一笔,这一笔处理好了,整幅作品也会因此而增辉。”
说到这里,同学们睡意全无,都嚷嚷要去看月色下的天目山夜景。这天是农历九月十八,月亮如盘,正是观赏的最佳时机。徐悲鸿连声为这主意叫好,就吩咐去喊女同学一道。不一会,女同学过来了,只差一个孙多慈。三番五次派人喊,但她赖在被窝里,任你把喉咙喊破,就是高低不起来。没办法,只好抛下她,大家鱼贯走出山门。
秋月皎皎,清光似水。沿一层一层石阶攀上山,仿佛步入蓝色的童话王国。天空是半透明的,繁星闪烁,如同一天快乐的眼睛。远处山峰蜿蜒起伏,在天际尽头勾出一片青色。脚下小径如银,轻踩上去,仿佛“吱呀”有声。周围的嶙峋怪石,黝黝沉黑,更衬出月光的清亮。徐悲鸿与年轻人一样,走至高兴处,童心大发,双手合在嘴上,“哦哦啊啊”,向远山拼命死喊。同学们看老师如此放得开,更是疯成一团,唱地方戏曲的,喊劳动号子的,歇斯底里狂叫的,乱七八糟的声音,在空旷的山林中,久久回荡。远处野兽也遥相呼应,发出声声天籁之鸣。心与境的交流,人与物的交流,天与地的交流,艺术大师徐悲鸿,以及未来的艺术家们,在天目山这个秋夜,深刻领略到了天人合一的奥秘。
大家便可惜孙多慈没有参与夜游活动,说如果她能上山,披着月光软软地唱一曲黄梅小调,那情那景,肯定另有一番风味。
徐悲鸿很好奇,“孙多慈还会地方戏?怎么没听她唱过?”
同学们就笑,“你是大画家,大教授,我们做学生的,怎么敢在你面前放肆?孙多慈和我们在一起,只要有聚会,黄梅小调是她的保留节目。最好听的就是《对花》,‘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一些会唱的同学,忍不住,索性哼出声来。
徐悲鸿说:“这个懒学生,明天好好惩罚她一下。我建议,回去就把她叫醒,就说有男同学被豹子咬伤了,吓唬吓唬她,看她什么反应!”
大家一致叫好。
次日早上起来,住在一起的女同学,就按徐悲鸿所教,向孙多慈说了昨夜豹子伤人的事件,说之中,自然添了油加了醋,尤其是具体细节,描述得有鼻子有眼,同真的一样。孙多慈信了,神色焦急,披起衣服就往男生住处赶,还一个劲地埋怨她们昨晚不和她说,拦都拦不住。
男同学见她一脸惊恐赶过来,都“嘻嘻”笑了起来。孙多慈当下明白了一半,眼睛一溜,没有受伤的同学,更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就尖着嗓门追问主谋是谁。男同学不说话,但暗地里都把手指向徐悲鸿。而徐悲鸿也不说话,一脸诡异的笑。孙多慈一看就气上心来,调头就走,两行委屈的泪,从眼中汩汩涌出。
徐悲鸿知道把孙多慈给得罪了,忙跟着出来解释,但无论怎么说,孙多慈就是不听,自顾自不停地抹眼泪。徐悲鸿不高兴了,说:“这也怪你无组织无纪律,同学们都夜游天目山,你为何赖在床上不起来?”
孙多慈说:“女孩子总有自己的事嘛,特殊情况,你就不能理解?”
徐悲鸿“哦”了一声,“那好,今天老师单独陪你去狮子岩写生,算是赔罪,行不行?”
孙多慈抬眼看向他,破涕为笑:“真的?说话可要算话!”但转过脸,看远处同学正在对自己指指点点,又心生犹豫,“还是别去吧,让同学们猜疑,不好。”
徐悲鸿道:“有什么不好?我是国立中央大学的教授,要说自然就说,要做自然就做。没有什么不好的。”
狮子岩在开山老殿西侧,因状如雄狮而得名。从开山老殿往上看,狮首高昂,两侧有耳,上有两目,下有巨口,无论形神,都十分相似。
孙多慈几乎是被徐悲鸿拉上山的,越往上走,山径越窄,植被越密,各色鸟兽的鸣叫,也越来越悦耳动听。渐渐地,开山老殿被甩到了脚下,飞檐翘角掩在树影间,偶尔才能看见。山谷间绕过来的风带有寒意,但因为爬山用的气力多了,热了反倒觉得凉爽。再往上走,山也静了,风也止了,远远的,白云飘过来,似乎飘到他们手下了,但一转眼,便化作若有若无的雾气。
此时他们站的地方,是狮子岩巨口之处。这是个天然大洞穴,位于峭壁深处,向内凹进,阔五丈有余,深二十余丈,高约五丈。洞前青藤悬壁,洞后细泉垂帘,四周苍翠四掩,青苔累生。此地山幽谷静,人迹罕至,是仙人出没之地。
孙多慈说:“来之前我查过资料,也问过开山老殿的住持,说这地方叫张公舍,‘张公’是五斗米道宗师张道陵,他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徐悲鸿在天目山创作的中国画《老殿古杉图》。
民间相传,张道陵出生之前,母亲梦见一位身高丈余的神人,左持杜蘅,右持薇草,飘然而来,执意相赠。细看,神人额高面宽,目光如炬,一身白色绣衣。梦醒后,其母不交而孕。分娩那日,本是晴空万里的天际,突然出现一片金云,飘飘荡荡,最后轻笼在狮子岩狮子口之上,接下来,山洞前后莹莹薄雾,光焰灼灼,馥郁芬芳,氤氲其间。待散去,张道陵呱呱落地,其声如雷。
徐悲鸿来天目山多次,曾多次听说“张公舍”的故事。但由孙多慈的嘴里软软说出来,并夹杂了她个人的爱恨,发于情,动于心,味道大不相同。
由张公舍再往上爬,山径变得狭窄,时弯时曲,时缓时急,时平时陡。秋风中的山林,重重叠叠,色彩纷呈。银杏黄得纯净,檫树澄得厚重,枫叶红得激情,柏枝紫得苍劲,柳杉则巨干巍巍,细叶森森。林木之中,山泉隐隐,忽儿近,忽儿远,但始终相伴他们前行。
走得有些累了,孙多慈在后面跟不上来,掏出一条小白手绢,使劲为自己扇着风。一抬眼。看见身后有一棵高大的红豆树,树上密密匝匝结满红豆。孙多慈惊喜地叫出声来,“先生,你看,你看!这里居然也有红豆呢!”
徐悲鸿正在为孙多慈寻一根树枝做拐杖,听见叫喊,大不以为然。虽然红豆多见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但在天目山一带,也有出现。红豆属常绿乔木,枝叶繁茂,树冠开阔。晚清兴建公园成风,在南方城市,红豆常被移栽为庭阴树、行道树。成熟期的红豆,扁圆形,光泽鲜红,种脐处有道黑色条纹。
但孙多慈却痴痴地立在那儿,两腮泛红,是喜出望外的兴奋,也是情窦初开的激动。“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她的口中,不由自主背出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相思》。
徐悲鸿突然明白孙多慈的惊喜之情了,他的心动了一下,如一道电流划过,涌出一层幸福。“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看到立在红豆树下的孙多慈,不知为什么,徐悲鸿的脑海中,突然跳出曹植的这篇《洛神赋》。恐怕还是少年时代读过的吧,一晃二三十年过去,居然还能一字不漏背出来。为什么?也许在心中,一直就把她敬作“洛神”,灵感所激,存在脑海深处的记忆也被勾了出来。
孙多慈踮起脚,伸手勾下树枝,从中选了两颗最红最亮最圆最满最成熟最结实的红豆,摘下来,轻轻放于手中,然后两拳紧握,合在胸前,闭上双眼,似是暗暗祈祷,暗暗祝福。之后,她走过来,怀着一颗真诚之心,把红豆捧到徐悲鸿面前。
读过王维《相思》的人,谁能不解红豆“此物最相思”的寓意?
红豆如火,红豆如诗。
红豆如这秋色空旷,红豆如这长天明净。
红豆是孙多慈清澄的双眼,红豆是孙多慈一颗纯洁之心。
徐悲鸿当然知道孙多慈此时的心意。通过红豆,孙多慈向敬重的老师表白的,是她发自内心的真爱——
质坚如钻,不蛀不腐,始终如一而久久远远。
色艳如血,红而发亮,色泽晶莹而永不褪色。
那份庄重,那份神圣,那份毅然,都不能不让徐悲鸿深深感动。
徐悲鸿觉得眼角有些湿润。他知道,在孙多慈无言凝望之中,有太多的期待,太多的信任,太多的憧憬。他忍不住伸出两手,把孙多慈紧紧环抱在自己怀里。孙多慈把头伏到徐悲鸿的胸膛上,闭上眼睛,静静享受他宽厚而博大的爱意。
天地之间一片空白。
天地之间一片宁静。
之后,徐悲鸿低下头,将嘴唇轻轻贴向孙多慈。孙多慈虽然眼睛是闭着的,但似乎也有同样的需求。两人唇齿相交的那一刻,徐悲鸿感觉到了孙多慈发自内心的悸动。
关于孙多慈天目山采红豆相赠老师的故事,后来衍生出许多版本,其中传得最广的,就是徐悲鸿回南京后,特地到一家大银楼,订制了一对金戒指,将这两枚珍爱的红豆,分别镶嵌于其中。红豆之上,一镌“悲”字,一镌“慈”字。前者送与孙多慈,后者留给自己。之后四五年时间内,这枚特别的情侣戒指,一直戴在徐悲鸿手上。蒋碧微也有发现,指桑骂槐了多次,但徐悲鸿根本不予理会。直到1942年与廖静文相识相知相爱,徐悲鸿这才把它从手上取下来。
孙多慈《西天目山大树王》,写于1934年秋。
1934年,徐悲鸿年届不惑,他没有想到,这年秋天的天目山之行,让他意外收获到了孙多慈的爱情。爱情的动力,又激励他进入绘画创作上的迸发期。天目山写生短短一周,他就创作了十多幅新作。其中油画《天目秋色》是他的心爱之作。画面上,秋山红叶,层层叠叠,旷野寥天,气势磅礴,无论构思、技巧、色彩,都明显带着一种新生的活力。国画《西天目老殿》运用对比和遮掩手法,借古殿的低矮外墙,衬托出古杉的参天气势,是一幅绘画语言生动的精品。画面题款为:“西天目山老殿古杉参天,不下万木。廿三年秋游之归忆写所流连。悲鸿。”钤“悲”白文印。
情商与智商相伴,激情由爱情相生,这也符合画家的创作规律。
孙多慈从天目山返校后,则以近乎于自恋的心态,画了一幅油画《孙多慈自画像》。她把自己的善良,自己的宽厚,自己的温和,自己的单纯,自己的执着,自己的一切一切,通过笔下的色彩,尽可能地表现出来了。因为开始定位就是画给徐悲鸿的,所以这之中,更多的还是一片柔情。徐悲鸿看了,惊讶不已,他没料到孙多慈的画风画技,能有如此之高的水平。这年年底,徐悲鸿的许多挚友,都收到了他自南京寄来的一幅照片,照片上拍的,就是孙多慈的这幅自画像。每张照片后面,徐悲鸿都有题记,其中送给舒新城的一帧写道:“慈性温良敦厚,而其画则雄健纵横,此乃近作之一,新城吾兄存之。”还生怕舒新城不相信,后面慎重又慎重地落下“悲鸿”二字。
也就在孙多慈将油画《孙多慈自画像》送给他的那天,在中央大学画室,徐悲鸿又为孙多慈画了幅《睡猫图》。同样的画面,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氛围,同样的神态,但与上一幅画赠孙多慈的《睡猫图》,匆匆一晃,已有了四年之隔。“寂寞谁与语,
孙多慈《孙多慈自画像》。
昏昏又一年。慈弟存玩。甲戌年冬。”徐悲鸿在画后题款曰。这多少也是他的真实心态。当年的徐悲鸿,还属年富力强的青壮年行列,一转眼,步入不惑之年,形态和神态都有苍老之嫌了。相隔四年,
孙多慈也从亭亭玉立的纯情少女,成长为落落大方的矜庄女性。关键是,他们之间的情感,也由此有了实质的突破。
同样是这一年,徐悲鸿与蒋碧微之间的危机,也因天目山之行,进入到剑拔弩张的紧张阶段。
那天在狮子岩,徐悲鸿与孙多慈在爱的巅峰中行走,忘情之极,天地全在身外。他们没有想到,就在那一瞬间,不远处,写生队一位叫杨柳的同学,也在攀狮子岩,他带有一部照相机,在调焦取景之中,镜头中突然出现了他们亲热相吻的情景,也是一种下意识,他按下了快门。之后几天,徐悲鸿与孙多慈关系白热化,两人卿卿我我,亲密无间,根本无所顾忌。这种举动,自然引起部分同学的嫉妒,而这种嫉妒,发展到最后,又变成了忌恨。天目山归来,有关他们的风言风语,很快在中央大学传开,自然也传到蒋碧微的耳朵里。
蒋碧微晚年在回忆中说:“有时晚上参加应酬,他经常也是吃到一半,就藉词要上夜课而退席,把困窘而尴尬的我留下。最令我难堪的是,他会在酒席上趁人不备,抓些糖果橘子在口袋里,后来我知道,这些也是带给孙韵君(多慈)的。碰到他这样做的时候,我只好装作视而不见。有时我也促狭起来,他把带给孙韵君的东西预备好以后,放在桌上。等他有事走出房间,我就悄悄地藏过,他回来一看东西不见,不好意思问我,也就讪讪地走了。”
因有四年前情变的教训,蒋碧微一直强压着怒火没有爆发。但无论徐悲鸿还是蒋碧微都知道,另一场更大的夫妻之战,在他们本来就勉强维持的家庭里,将要爆发了。
- 上一篇: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连载十一)
- 下一篇: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连载十三)
猜你喜欢
- 2008-06-30 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连载十五)
- 2008-06-30 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连载十四)
- 2008-06-30 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连载十三)
- 2008-06-30 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连载十一)
- 2008-06-26 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连载十)
- 2008-06-26 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连载九)
- 2008-06-24 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连载八)
- 2008-06-24 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连载四)
- 2008-06-24 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连载七)
- 2008-06-24 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连载六)
- 搜索
-
- 12-02德国的大师艺术
- 12-02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 12-02诗情画意李可染
- 12-02罕见的晚清名人书法
- 12-02米勒的写实世界
- 10-10福建民俗画大家陈友荣作品欣赏
- 04-14王朔撰文忆亲家朱新建:曾因怕尴尬不想见他(图)
- 03-31四川电视台《巴蜀画坛》:何开鑫翰墨人生
- 03-27邓化鸣携手梦晓为田子坊顾仁源画展作主持
- 03-03走进周鹏飞的书画世界
- 29711℃徐悲鸿生平
- 12196℃陈德宏花鸟画作品欣赏(一)
- 9462℃宋代名家山水画(一)
- 9208℃一尘不染的郑板桥
- 7496℃齐白石花鸟画作品(三)
- 7127℃宋代名家山水画(二)
- 6609℃宋美龄的山水画
- 6541℃吴冠中水墨画欣赏
- 6028℃宋代名家山水画(四)
- 5981℃范曾白描人物
- 10-10福建民俗画大家陈友荣作品欣赏
- 05-27范曾写意人物(一)
- 05-27范曾写意人物(二)
- 05-27王叔晖工笔人物画《西厢记》(16幅)
- 03-10清代名家山水画精选(三)
- 03-10清代名家山水画精选(二)
- 03-08清代名家山水画精选(一)
- 03-07唐寅山水作品选
- 03-07齐白石花鸟画作品(三)
- 03-07齐白石花鸟画作品(二)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