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空惊绝韵天边落——品李之仪的《汴隄帖》

shxw 2007-11-28 书法入门 评论

   

    无论作为诗人,还是书法家,对于李之仪,印象最深的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苏东坡第一次见到李之仪诗作,竟手不释卷,并欣然题诗:“玉堂长冷不成眠,伴直难呼孟浩然。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愁侵砚滴初含冻,喜入灯花欲斗妍。寄语吾家小儿子,他时此句一时编。”东坡对李之仪才华的喜爱是由衷而发,他甚至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将李之仪和自己的诗作合编出版。对于李之仪的书法,苏轼也同样的首肯,称其“入刀笔三昧”,盛赞其书法直追汉晋,得古法真传,使李之仪的书法为世人所重,以至“欣然慕之”。

    李之仪所书《汴隄帖》一卷,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系纸本行书,纵28.3厘米,横35.8厘米。释文为:“之仪再拜启。自汴隄瞻近,遽复累年。一曾投(于)书海上,不辱报,勿勿不敢嗣音,而旧德相求。庶几未在弃黜,故役投满,谓得还□遂见□右。又尔维絷,其味可知,美绩在人固久。显部回翔,讵得为终岁计。归历严近,勤向尤属,晚春更觊善卫,前对光宠。之仪再启。”鉴藏印记有“宋荦审定”、“淞洲”、“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莲樵鉴赏”等。此帖是李之仪对友人应酬问候的信札。深得晋人遗韵,自出机杼。笔法以内擫为主,线条劲媚,中锋含蓄,神情慰藉,气韵畅达;结体上中宫紧缩,尤其有特色的是重心集结于上部,显得单字的其他部分愈加开阔疏朗,宛如秀颀之佳士,若玉山之将崩,昂首俏立,不可亵玩焉,正是结字之知白计黑者也。将此帖与其同代人作品放在一处,同样有卓然出世之感。如果将“宋四家”个性鲜明的书法作品看成是宏伟浩瀚的乐章,那么李之仪此作则似一曲清丽纯美的民歌,在自然的山野间飘荡。李之仪的书法不够宏大、气势更不凛烈磅礴,但正因为其精致、细腻、清新,故显得与众不同。事实上,这正是宋人书法“写意”的表现。李氏书法,含蓄、质朴、低调,骨子里却蕴含着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李之仪曾为苏轼幕僚,与苏门四学士常相唱和,时人谓其诗词“与张耒、秦观相上下”,但清人冯煦评论说“姑溪词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而均有未至”(《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其实,李氏词全从民歌、古乐府中来,他追求的是一种纯朴自然的风情,与其书法一样,完全是一种后村别调。正如李之仪论书所云:“凡书精神为上,结密次之,位置又次之。”精神即气韵,是书家个人品格、才情、气质的自然流露,结密是结体,位置为章法。李氏注重精神,与苏轼的“尚意”书风一脉相承。《汴隄帖》近乎完美地诠释了李之仪的书法审美观。作品的行距略大于字间距或与之大致相等,加之其独特的“结密”形式,显得通篇布局格外空灵散淡,赏之块垒间似无半点尘埃。《汴隄帖》体现了“行笔持重,开拓位置”的要领和取法。运笔灵活遒劲,奇境迭出,如“复”、“海”、“相”、“黜”、“晚”等字,结字飘逸新奇,使人眼前一亮,这是书写过程中不期然的妙手天成。更是技艺娴熟后灵感与天赋瞬间迸发的表现。李氏善用笔锋的弹性,如此帖中的“仪”、“勤”等字婉转有力的钩挑,“隄”、“历”、“宠”等字在一笔结束之后向下一笔过渡前,自然呈现出的细微而富于韧性的牵丝,让人联想到苏轼的一些作品。我无法将之归于二人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参照和浸染,倒不如视之为书家“尚意”书写时的自然体现。

    李之仪一生不得志。尽管他于宋神宗熙宁6年(1073年)考中进士,但因其老师范纯仁(范仲淹之子)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也被一贬再贬。幸遇东坡赏识,得为幕僚,怎奈苏轼等“元佑党人”同样是“泥菩萨过河”,注定了他作为党争牺牲品的悲剧一生。他的作品大多毁于战火,今天我们能一窥其墨宝,除了这纸《汴隄帖》,就剩一卷《别纸帖》(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了。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