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变法图新的《李思训碑》

shxw 2007-12-28 书法入门 评论

    《李思训碑》又称《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碑》,唐开元八年(720年)书,现存陕西蒲城县,共30行,每行70个字,是行书入碑的代表之一,为唐代大书家李邕所书。李邕(678~747年),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北海(今山东潍坊)太守,故又称“李北海”。碑刻书体多用篆、隶、楷,“以行书而书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晋祠铭》,李北海继之”(清钱泳《书学》)。李邕行书,厚重稳实,就艺术格调而言,《李思训碑》在用笔、结构、章法都与《集王圣教序》有着明显的承续关系。此碑用笔以厚重取胜,在力度控制上以按为主,以提为辅,是李邕对王羲之笔法的改造。按多提少,点画肥厚、字形稳实,整体气息厚重。王羲之的尺牍、《兰亭》及《集王圣教序》,前两者对牵丝的使用时有所见,细腻精致。《李思训碑》的笔画连接多为厚重的实线,消隐了牵丝连带的笔法。结构重心下移,字形以欹反正,左低右高,错位强烈,超越了《集王圣教序》的体式。《李思训碑》章法平整沉稳,单字造型独立,字字不连,与《集王圣教序》如出一辙。董其昌曾谓:“余尝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世必有肯余言者”。“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已成为评论李邕书法艺术特色的公论。其书取法“二王”,又变更“二王”。《宣和书谱》云:“邕初学,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理解李邕的“笔力一新”,其实关系到书法临摹与创新的关系,可通过《李思训碑》与《集王圣教序》的相互对比来体察。

    王羲之行书笔法对后世行书笔法的发展起到了统领与指引的作用,特别是小行书笔法系列,后世学者各有采撷,李邕在继承王系书风的同时,在线条厚度的处理和重心下移方面又出蹊径,这给我们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上得到更多的启示。《李思训碑》的厚重雄健是修正笔力纤弱的良药。临习此作须注意:

    一、《李思训碑》线条刚直果断,这类线条多用硬毫或兼毫来表现。

    二、用笔、结构与章法。习《李思训碑》要注意点画的力度与形态,行笔要一笔到位,不可犹豫。线条以实为主,又有恰当的虚笔做调和。《李思训碑》在结构上穿插避让落落大方。结字以欹反正,右肩明显上抬,但不可一味惯性斜肩。《集王圣教序》在章法上,有集字所造成的气息不畅之弊,如按《李思训碑》固有的章法模式进行训练,则会板滞无味、缺乏生机,为了纠正不足,可间接临习其行书墨迹,如《晴热帖》。


庆旭以《李思训碑》笔意创作


庆旭临《李思训碑》


《李思训碑》原碑(局部)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