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十九)

shxw 2008-05-27 书法入门 评论

 

    【原文】盖自秦篆变汉隶,减省方折,出于风气迁变之自然。许慎《说文·叙》诋今学,谓“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盖是汉世实事。自仓颉来,虽有省改,要由迁变,非有人改作也。吾子行曰:“崔子玉写《张平子碑》,多用隶法,不合《说文》,却可入印,全是汉人篆法故也。”桂未谷曰:“《说文》所无之字见于缪篆者,不可枚举。缪篆与隶相通,各为一体,原不可以《说文》律之。”盖子玉所写之隶法,《说文》所无之缪篆,皆今学家师师相传,旧字旧体,展转传变可见也。

    【译文】从秦篆转变成汉隶,减省笔画,变圆转为方折,都是出于时代风尚的需要,是一种自然的转变。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斥今文经学说:“儒生们竞相解释字义来阐明经义,说秦代的隶书是仓颉时的书体,即是父子师徒代代相传下来的东西,又怎么能够随便改动呢?”这确是汉代的事实。文字自仓颉以来,虽然代代都有所省减变化,但这种变化主要是来自时代风尚的转变,并非有谁故意去改变。吾丘衍说:“崔瑗写的《张平子碑》,都是用的隶法,与《说文解字》上所说的字不相符合,却可以用于治印,因为他们全都属于汉篆的写法。”桂馥说:“《说文解字》中没有的字,出现在缪篆中的难以枚举。缪篆和隶书相通,自成一体,本来就不能用《说文解字》来限定它。因为崔瑗所写的那种隶书和《说文解字》中所没有的缪篆,都是今文经学家们代代相传下来的,都是旧字体,所以其辗转变化的迹象是不难发现的。

    【原文】《志》乃谓秦时始建隶书,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许慎又谓程邈所作。盖皆刘歆伪撰古文,欲黜今学,故以徒隶之书比之,以重辱之。其实古无籀、篆、隶之名,但谓之文耳。创名而抑扬之,实自歆始。且孔子《五经》中,无“籀、篆、隶”三字,唯伪《周官》最多,则用庄子、韩非子者。又“卿乘篆车”,此也歆意也。于是篆、隶之名,行于二千年中不可破矣。夫以篆、隶之名,承用之久,骤而攻之,鲜有不河汉者。吾为一证以解之,今人日作真书,兴于魏晋之世,无一人能指为谁作者。然则风气所渐移,非关人为之改作矣。

    【译文】《汉书·艺文志》上说,秦代时就有隶书,是因为当时官狱之事日益增多,为了追求简单方便而造的,主要在徒隶间使用。而许慎《说文解字》说隶书是程邈创造的。这两种说法都是因为刘歆伪造古文,想贬低今文经学而编造出来的,以加重他对今文经学家的羞辱。其实,古代并无“籀、篆、隶”的称谓,那时候仅仅叫做“文”罢了。造出这些名称来加以抬高和贬低,是从刘歆开始的。况且我们从孔子的《五经》里,找不出“籀、篆、隶”三字来,只有伪《周官》中还有“卿乘篆车”的字样,也是刘歆编造出来的。就这样,“篆、录”的称谓已通用了两千多年,成为事实,不可改变。正因为其使用久了,若突然去否定它,那是很少有人相信的。例如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楷书,兴盛于三国、两晋时代,但还没有哪一个能指出它是谁创造的。由此可以看出,文字的演变是由于时代风尚的推移,而不是人为地改变的。

    【解读】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生活的需要。文字作为书法的载体,其演进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康氏指出:所有书体皆非个人创造,在某人“创造”以前其早已存在。笔者首肯康氏的说法。至于籀、篆、隶的称谓是否是刘歆(古文经学家代表人物)伪造的,汉时的缪篆(康氏指为古隶)是否是今文经学家们代代传承下来的,则不尽然。

Tags: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