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于钟华古典书法研究“大草班”教学之六 进路 主讲教师:于钟华(浙江大学博士人文论坛主持人、济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古典书法研究中心主任) 教学概要 1、进路的概念。 2、书法的进路。 3、探索张旭《古诗四帖》的笔法进路。 课堂实录 一、进路 进路是一个哲学概念,它的英语单词是“approach”,既有方法、步骤的意思,也有从何进入,如何入手的意思。进路的概念源于思维方式的转换。 20世纪德国有个哲学家叫胡塞尔,他是现象学派创始人,他有个学生叫海德格尔,当时被称之为“隐秘的哲学王”。海德格尔在马尔堡大学任教期间写过一本书叫《存在与时间》,这本书的出版把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一千年的哲学史重新改写。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哲学是研究万事万物最为公共的部分,也就是万事万物何以成为万事万物,这个叫“是”,海德格尔之前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是“者”,也就是“存在者”,而哲学应该研究的是“存在”,“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区别很大,所以,他说“从我开始要回到哲学本身,研究真正的存在”。后来有人对他的思维进行了研究,发现他的这种思想来自于他的老师胡塞尔,胡塞尔曾经说过,在我之前的哲学家,他们的研究都是静观的、静态的、现成式的研究,现成式是什么呢?就是已经存在的实体,他说他要研究动态的、生成的,研究的是一个过程,是这个东西如何而来。 二、书法的进路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就是能否通过现成的书法作品还原为书写,就是探寻书法的进路。通过学习怀素的《自叙帖》,发现怀素的线条是婉转流畅的,我们判断在写的时候毛笔大概是竖着的,笔锋是束毫,是平动,手腕不会翻来翻去的,这就是《自叙帖》临写的进路。那么张旭的《古诗四帖》毛笔会不会是另外一种状态呢?刚才,我让同学们做了尝试,结果发现用竖执笔、束毫可能是写不出来的。通过现成的书法作品,把它还原到它的生成过程和状态,把这个东西掌握了以后,我们就可能从中找寻到一些晋唐失传的笔法了,这就是我们讲的书法进路。这牵涉到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一般的书写者是站在结果的后边去考虑问题,我们要站在结果的前面去考虑问题。我们打个比方,一个“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为什么撇是那个样子,捺是那个样子呢?如果站在现成的角度上来讲,那么撇就是撇,捺就是捺,我们是站在现成已经存在的标准下来看的,如果我们跑到它的前面去看一看,它何以是这样的呢?为什么篆书里没有撇捺,而发展到隶书有波磔,楷书有点画撇捺了呢?我们研究过之后会发现,因为点画撇捺最方便书写,而篆书的线难于操作。为什么点画撇捺方便书写呢?一方面他们方便了我们手的运动,一方面方便了毛笔性能的发挥。撇在写的时候,就是按下来又挥出去,在按下去的时候,毛笔受到压迫而变形,从分发挥了其弹性,在挥出去的时候,其实就是毛笔恢复它原来形状和弹性的过程,这样就形成了撇。我们在写的时候,挥出去之后毛笔往往恢复不了它的形状,那就是出现了问题,就有可能是我们按的太重了。我们的老祖宗在给他撇的名字的时候,其实已经告诉它怎么写了,撇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喝米汤的时候,说上面的米油有营养,大人一般要给小孩子撇点米油喝,撇的时候不是拿个勺子深舀下去,那样下面的米就会舀到勺子里了,而是轻轻的、浅浅的下去,再轻轻的往左边舀出去,这样出来的才是米油。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会写撇了。那么捺呢? 捺是重按的意思,把捺字拆开,右边是个奈字,奈是什么意思呢?奈是无奈的、被迫的意思,写的时候需要重按,这儿按是被迫下的重按,于是我们就会发现捺轻撇重,这样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就知道了一整套的笔法是怎么会事了,就明白了永字八法。以前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了形而忽略了它的本意,只会描摹字形而往往忽略了书写本身,唐代的时候有人把捺另外起了个名字叫掠,为了提醒我们,不要把捺变成了一个形状的指示名词而忽略了它潜在的动词的意思,于是就给它起了一个动词的名字,掠不是名词,掠的意思是什么呢?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小燕子飞回来了》,说:“春天来了,百花……小燕子飞回来了,她掠过水面……”小燕子掠过水面,是个很动态的、很轻盈的飞过去的,但看起来又不是很柔弱。明白了这些,横竖撇捺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就进入书法的大境界了。 三、张旭《古诗四帖》的笔法进路 关于中锋、侧锋和偏锋:笔杆一定是垂直的、笔锋一定是束毫的状态,这是对中锋的两个误解和偏见,中锋与侧锋不是一对对立的概念,中锋与偏锋才是一对对立的概念。笔尖并不等于笔锋,笔尖在纸面上并被贯注力的时候才能叫笔锋。中锋的笔豪有两种状态,一种叫铺毫,一种叫束毫,这样根据笔杆的状态有可分为:直杆束毫、斜杆束毫、直杆铺毫和斜杆铺毫。直杆束毫是怀素《自叙帖》的笔法进路,斜杆铺毫是张旭《古诗四帖》的笔法进路。侧锋一般在铺毫和斜管之间,中锋包括正锋和侧锋,写欧体就需要侧锋写。 书法里的线,是运动中的线,物化的线,蕴含着物体的运动,要像喷气式飞机飞行中形成的线,两端都是可以延伸的,物化的线,如树,要能延伸出去不能堵,要有往上长的感觉,要有生命力。古代的书写叫挥写,是灵动的、有生命力的。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卫铄在《笔阵图》中论述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说过:“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这些都是古人对笔力的理解和论述。力者,人之理也。笔力,笔之理路。就是毛笔梳理得顺溜溜的,笔毫铺开后还是很顺,写出来的字像一条丝带,内部结构不乱,且很有风致,是通透的,很有生命力,很有活力。在写张旭《古诗四帖》的时候,需要斜执笔、偏锋行笔,平动书写。一定要发挥毛笔的自然状态,找到进入点之后,顺势而为,不需要设计,自然而书之。 四、课堂作业 1、尝试临写张旭《古诗四帖》中“不别”(图1)二字;
图1 不别 2、精临张旭《古诗四帖》中“花”(图2)、“五”(图3)二字体会张旭用笔特点。
图2 花
图3 五 五、家庭作业 临写张旭《古诗四帖》(图4),要写成完整的书法作品,尽可能地接近原帖。
图4 张旭《古诗四帖》 六、作业点评 图5:草书的特点意识不够,线条、空白以及字的大小过于均匀。 图6:过于平正,没有写出应有的错落有致;自由书写发挥得还不够。
图5 马小换临《古诗四帖》
图6 郭枫临《古诗四帖》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譁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翻)。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猜你喜欢
- 2015-03-17 邱振中:探索书法的可能性
- 2015-03-16 林语堂: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 2015-03-15 弘一法师书法印章文稿欣赏
- 2015-03-15 享受古典家具 红木家具难弃爱
- 2015-03-15 中国古典家具收藏:别让红木给忽悠了
- 2015-03-15 老木开花 古典家具收藏鉴赏
- 2015-03-15 于右任书法作品流传广 拍卖市场伪作多
- 2015-03-15 180米书法长卷600万起拍
- 2015-03-15 桂林举办2011年桂林•首尔中韩书法作品交流展
- 2015-03-15 “翰墨春秋美术书法展”在济南举行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37432℃《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29686℃书法的“狂狷美”
- 26430℃怎样临习《宣示表》
- 25577℃图说书史 行书
- 23451℃楷书10讲:临池偶得——谈谈学习楷书的体会
- 22476℃行书第二章第四单元:笔顺
- 1870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三十一)
- 16748℃楷书10讲:永字八法——谈谈“永”字八法
- 16643℃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 16500℃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05-21怎样临习《宣示表》
- 10-29《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10-10柔韧兼备 沉着轩昂——王献之《地黄汤帖》
- 09-21白砥临古·小楷篇(八)
- 09-18白砥临古·小楷篇(二)
- 09-17感悟《争座位帖》
- 09-17米 芾 与 大 草
- 09-13读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09-11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 09-10《灵飞经》帖的笔法(六)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