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篆刻 > 篆刻创作 / 正文
(8)氐:氐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自冉陇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十六国时期,氐族曾建立过前秦、后凉、武都、武兴、阴平及前、后仇池国七个地方小政权。氐族长期与汉族错居,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同化的潮流中,逐渐汉化。
现存氐族印章皆汉族政权颁发的,驼钮铜印,制作精美。(参阅图9)
(9)叟:叟族起源于氐羌集团。《汉书·武帝纪》载:“北伐渠搜(叟),氐羌来服。”但是,叟族的形成现已无从考证。所以,叟印(见图10)更具民族学研究价值。隋唐后,叟族与昆明族融合为乌蛮,是近代彝、哈尼、傈僳、拉祜等彝语支民族的祖先。
(10)滇:滇是秦汉时西南一支较大的部族,手工业发达,尤以金属铸造、玉石制作特别显著。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曾颁发滇王印。《史记》载:“赐滇王印,复长其民。”此印(图11)于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考古发掘中出土。从而印证了古籍记载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11)百越:百越是中国东南方古代人们共同体的泛称。有于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等不同的族群。南北朝以后,百越的族称逐渐在文献中消失,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共同体发生了演变。现在中国南方壮侗语族的民族和一些东南亚民族,都与百越集团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据文献记载,越族官印久有自镌者。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越族印章以私印为多,偶有官印。著名的“文帝行玺”(见图12),即为南越王赵佗的御玺,蛇钮金质,印风高贵典雅,为秦汉时期帝印仅见者。
(三)公元581年~公元907
隋、唐时期是各民族社会发展、进步与国家统一、繁荣的黄金时代。突厥、回纥、渤海、吐蕃等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高。
(1)回鹘:回鹘是中国古代北方与西北地区操突厥语的民族之一。隋代称韦纥,唐初名回纥。唐玄宗天定三年(744年)建立回纥政权,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改名为回鹘。840年,回鹘政权被黠戛斯推翻后,族人西迁。一部迁入吐鲁番盆地,建立高昌回鹘政权,1209年降服于成吉思汗,改称为“畏兀儿”,并逐渐形成今天的维吾尔族;另一部迁入河西走廊,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裕固族。
回鹘西迁后,采用粟特文字母,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古回鹘文。
回鹘印章称为塔姆嘎(tamra),采用本民族的文字。塔姆嘎使用很广,各种契约、官布(即货币)甚至王室洗手壶、餐巾布上都有印记。(参阅图13)
(2)靺鞨:隋唐时活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公元698年,首领大祚荣建立震国,后改称渤海国,历时两百余年,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
渤海国长期依附于唐,其官职体制一承唐制。官印为阔边盘条细文式样,亦承唐制。(参阅图14)
(四)公元907年~公元1271年
即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夏时代。
这一时期,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迅速发展、壮大,而汉族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各民族通过竞争与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新的民族大混战、大同化、大融合的局面。
(1)契丹:契丹起源于东胡的鲜卑族,北魏时自号“契丹”。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代替遥辇氏为契丹族盟主,并于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公元947年改称辽。公元1125年,辽被新兴的女真(金)所灭。此后,契丹族大部相继融入汉族。另一小部西迁至新疆及中亚西亚一带,于公元1125年建国,史称西辽。公元1218年,蒙古族成吉思汗率部西征灭西辽。
契丹建立王朝后,为适应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需要,参照汉字结构特征先后创制了两种文字,用以记录契丹语言。由耶律不古、耶律突吕创制的一种称为契丹大字;由耶律迭刺创制的已发展到拼音文字初级阶段的一种,称为契丹小字。契丹文字在金明昌二年被全面废除,到明代时已无人能识。
契丹印章有汉字篆文和契丹文两种,尤以契丹文印更具民族学研究价值。
契丹文官印多为契丹大字,受唐宋官印影响,作阔边九叠状,而印钮有鹰钮、狮钮、兔钮等,为中原地区罕见。契丹民间印多为契丹小字,印文疏朗洒脱,别有意趣。(参阅图15、图16)
(2)党项:党项是6~14世纪活跃于西北地区的羌族的一部分,又称党项羌。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了以党项为民族主体的大夏国,又号白上国。在汉籍中习称西夏。公元1227年,西夏在成吉思汗大军的金戈铁马横扫下灭亡。党项族一部汉化,一部藏化。
党项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公元1036年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西夏文仿照汉字,以点、横、竖、撇、捺、拐、弯钩等基本笔画组字,形体方正,笔画繁多,属于表意文字。
西夏官印皆为西夏文,阴刻,线条粗壮,布局茂密,章法严谨。西夏私印,灵动清秀,富有民族气息。(参阅图17、图18)
(3)女真:五代时,契丹称黑水靺鞨为女真。公元1115年,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各部,在首领阿骨打的领导下,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金王朝。公元1125年金与北宋联合灭辽,又于1153年灭北宋。这样,大部分女真人陆续迁入中原汉族地区,逐渐丧失了本民族的特点。1234年,蒙古灭金后,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被划入广义的“汉人”范围内。留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到十七世纪初期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满族。
女真文字有大字、小字两种。大字于金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小字于金天眷元年(1138年)颁行。现在发现的女真文字只有一种,但究竟是的大字还是小字,学术界尚无定论。
金官印遗存甚多,一承宋、辽形制,绝少以女真文字入印者。金民间印中偶有女真文入印者,弥足珍贵。(参阅图19、图20)(待续)
- 上一篇:静雅方寸间
- 下一篇:从民族学的角度谈少数民族印章(三)
猜你喜欢
- 2008-07-06 从民族学的角度谈少数民族印章(四)
- 2008-06-19 从民族学的角度谈少数民族印章(三)
- 搜索
-
- 04-18《惠风和畅》吕庆宜作品集
- 07-31陈麦青:周柬穀的治印艺术
- 07-25朱恒吉——平整中寓流动
- 07-15张炜羽:楚简帛文篆刻创作自述
- 07-03张奕辰:广采博取 意与古会
- 07-01高庆春:我的书印艺术之旅
- 06-10刀下出蹊径 印中留风情
- 06-10高松年:别具意趣雕瓷章
- 06-10陈根远:会心不语拈花笑
- 10-23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陈振强
- 3424℃“日庚都萃车马”印略谈
- 3183℃书法家张鄂生篆刻作品欣赏
- 2995℃感受“花窗”
- 2651℃邓石如篆刻
- 2627℃吴颐人篆刻
- 2507℃徐三庚篆刻 (上)
- 2416℃刘源篆刻作品选登
- 2359℃视角的触动——简析烙木印
- 2255℃静雅方寸间
- 2168℃丁敬的篆刻
- 04-18《惠风和畅》吕庆宜作品集
- 09-17徐三庚篆刻 (上)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