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翻译 邓散木 解读 曹 建
[原文] 风 神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译文】要使书法有神采,第一须有崇高的品德;第二须有高古的师承;第三须有精良的纸笔;第四须笔调险劲;第五须神情英爽;第六须墨气润泽;第七须向背得宜;第八须时出新意。这些条件都具备了,那么字写得长的就像秀润端庄的君子;写得短的就像短小精悍的健儿;写得瘦的就像深山大泽的隐士;写得肥的就像豪门贵阀的公子;写得险劲的,就像武夫那样勇猛;写得妩媚的,就像美女那样妖娆;写得欹侧的,就像喝醉了的仙人;写得端正的,就像庙堂上的贤士,自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神态。
【解读】所谓风神,就是风格、神采。在姜夔看来,书法的风格、神采依赖于书法家的人品、书写工具以及古法掌握程度、创新程度
“书如其人”说,是传统儒家思想在书法理论中的体现。这种说法常常引用的例子是扬雄所谓“书,心画也。”由于对于人品追求的善良愿望,许多人以书法家的人品评价代替其书法水平的臧否。如颜真卿、柳公权是忠臣,将赵孟■、王铎视为“贰臣”,书人以学颜、柳书法为荣,以习赵、王书法为耻。晚清书家杨守敬提出品高、学富并列的观点,其《学书迩言》记载:“梁山舟《答张芑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尝见博通金石,终日临池,而笔迹钝稚,则天分限之也;又尝见下笔敏捷,而墨守一家,终少变化,则少见之蔽也;又尝见临摹古人,动合规矩,而不能自名一家,则学力之疏也。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逸绝伦者也。”
更有甚者,有人认为瘦高个与矮胖子写出的书法在外形上也有区别。纵览书史,对于人、书关系的误读,比比皆是。从逻辑上看,书家人品与书品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着确定的因果关系,最多只是相关联而已。对一个人事功的评价、外貌的品评、道德水准的判断,去替代其书法艺术水准的批评,而忽视了书法是书家内心情感的传达表征这一特征。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洞察了这一奥秘,如苏东坡认为:“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钱钟书说:“巨奸能为忧国语,热中人做冰雪文,而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淡,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严谨。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所言之物,实而可论;言之词气,虚而难捉,世遂多顾此失彼耳。”在这个层面上来看,“书如其人”其实就是书作与书家精神层面的沟通,与外貌或道德水准没有特别的关联。并非人品好,书法就好,反之亦然。单从姜夔所谓书法需要“人品高”的判断来理解“书如其人”,很容易像历代书家那样误读“书品、人品说”。其所谓“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的论述,形象地揭示了书家书写个性特征的差异。香港高尚仁先生在《书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古人谈论书迹时,常说‘字如其人’,也就是对书写所反映的独特个性的深入观察。但是,若以价值判断来看‘人如其字’,书迹所能代表的个性,则会流于武断,难有科学理论和数据方面的支持。要再以书迹来批判人品,就越出科学探讨的范畴而走向泛道德观的窠臼。”
姜夔认为,书法神采离不开纸笔佳良,同时还必须“墨气润泽”。何种纸、笔、墨才称得上“佳良”?姜夔谓好的毛笔,有如良弓、好刀,笔锋要“长、劲、圆”,有弹性。作品的风神与“时出新意”自然离不开想象,书法创作中的“意在笔先”,即有想象的成分。创作以陶潜诗为载体的作品,笔下或许就带有一股陶诗的萧散之态;写辛稼轩、苏东坡的诗词时,难免就会带有稼轩、东坡的慷慨激昂。古法用笔的“险劲”,既涉及到用笔的速度,又与结构的精巧有关;“向背”主要是结构问题。“字法”最重要,不会写字的时候,“笔法”第一;会写字后,“字法”就变得重要起来。以蔡襄的书法为例,其成就不高的原因,或许就是其字形不能脱出古人藩篱。书法的学习,不能囿于古人笼罩之下,应有所借鉴,有所远离,遗貌取神。刘熙载说:“书贵有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入他神”、“入我神”,其实就是借古开今、古为今用的一个过程。将古人书法中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表达自己的情感,自然就具有个人“风神”了。
- 上一篇:美人婵娟: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 下一篇:再觅忠烈书魂——临颜真卿《争座位稿》
猜你喜欢
- 2007-12-26 姜夔《续书谱》释读(十二)
- 2007-11-26 姜夔《续书谱》释读(十)
- 2007-11-12 姜夔《续书谱》释读(九)
- 2007-10-25 姜夔《续书谱》释读(八)
- 2007-10-15 姜夔《续书谱》释读(七)
- 2007-10-15 姜夔《续书谱》释读(六)
- 2007-10-15 姜夔《续书谱》释读(五)
- 2007-10-12 姜夔《续书谱》释读(四)
- 2007-10-12 姜夔《续书谱》释读(三)
- 2007-10-11 姜夔《续书谱》释读(二)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37432℃《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29686℃书法的“狂狷美”
- 26430℃怎样临习《宣示表》
- 25577℃图说书史 行书
- 23451℃楷书10讲:临池偶得——谈谈学习楷书的体会
- 22476℃行书第二章第四单元:笔顺
- 1870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三十一)
- 16748℃楷书10讲:永字八法——谈谈“永”字八法
- 16643℃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 16500℃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05-21怎样临习《宣示表》
- 10-29《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10-10柔韧兼备 沉着轩昂——王献之《地黄汤帖》
- 09-21白砥临古·小楷篇(八)
- 09-18白砥临古·小楷篇(二)
- 09-17感悟《争座位帖》
- 09-17米 芾 与 大 草
- 09-13读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09-11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 09-10《灵飞经》帖的笔法(六)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