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翻译 邓散木 解读 曹 建
【原文】临 摹
摹书最易,唐太宗云:“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亦可以嗤萧子云。唯初学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其次双钩蜡本,须精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世所有《兰亭》,何啻数百本,而定武为最佳。然定武本有数样,今取诸本参之,其位置、长短、大小,无不一同,而肥瘠、刚柔、工拙要妙之处,如人之面,无有同者。以此知定武虽石刻,又未必得真迹之风神矣。字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主,刻之金石,其可苟哉!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虽然,尤贵于瘦,使工人刻之,又从而刮治之,则瘦者亦变为肥矣。或云双钩时须倒置之,则亦无容私意于其间。诚使下本明,上纸薄,倒钩何害?若下本晦,上纸厚,却须能书者为之,发其笔意可也。夫锋芒圭角,字之精神,大抵双钩多失,此又须朱其背时,稍致意焉。
【译文】临摹书法是最容易的事,唐太宗说:“我能使王濛睡在我的纸上,徐偃坐到我的笔下”,借此来取笑萧子云。(邓注:唐太宗的意思是说,我用双钩廓填,就可使王濛、徐偃供我使唤,像萧子云那样的书法,没有什么了不起。)初学书法,必从临摹入手,临摹能使手有节制,易于成功。其方法是将古人名迹,放在案头,或挂在座边,朝晚细看,体味它的运笔奥理后,才开始着手临摹。其次是双钩蜡本,必须细心摹仿,方不致失却原迹的精神。临写易失却古人的精神,但能得到古人的笔意;摹写易得到古人的精神,大多失去了古人的笔意;临写易于进步,摹写易于忘记,则是经意与不经意的关系。总之,临摹时只要有丝毫的失真,就会面目全非,所以必须仔细、谨慎。流传世间的《兰亭序》何止几百本,最好的是《定武本》,而《定武本》又有几种。拿出各种本子来比较,其精神、长短、大小,无有不同,而肥瘦、刚柔、工拙等微妙之处,那就像人面一样,没有相同的了。由此可知《定武本》虽是石刻,也未必得原迹精神。书法都是以精神超逸为主,从纸上移刻到金石上,难道可以马虎吗?双钩的法则,须使墨线不晕出字外,或在墨线内填墨,或在原迹背后上硃,都要恰如原来肥瘦。然而,最好还是钩得比原迹瘦些,因钩本交给工人去刻,经过处理,瘦的也会变肥的。有人说,将原迹倒过来钩,可不致掺入钩者私意。其实原本清楚,覆纸又薄,倒钩没有什么不好,如原本晦暗,覆纸又厚,那就要由会写字的人来钩,方能阐发原有笔意。锋芒棱角是字的精神所在,双钩往往失去这些笔势,这也是背后上硃时所应稍加注意的地方。
【解读】提到临摹,姜夔首先强调摹书的重要性,他认为“摹书最易”、“初学者不得不摹”,临、摹相辅相成:“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可谓深得临摹要义。
临摹是临写和摹写的合称,是书法学习的传统方法。所谓临写,就是在研读原作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以至韵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制原作的一种方法。而摹写,是指用薄纸覆在原作上,借助光线把原作笔画投影在所覆纸上,然后用毛笔描摹原作形态。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对此有很准确的论述:
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式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又有以厚纸覆帖上,就明牖影而摹之,又谓之“响拓”焉。临之于摹,二者迥殊,不可乱也。
“临”字的金文字形,特别突出一个“目”,也就是“眼睛”,有如临渊之临。这就提示我们,书法是视觉艺术,应该以眼睛去观察点画的轻重、粗细、方圆、长短。而不是临的时候,简单的去抄字帖上的范字。临写分为对临、背临、意临。对临是直接看着字帖来进行的临写,可以看一笔写一笔,也可以看一字写一字,或者看几字写几字。背临是凭着记忆将原作中的点画形态与韵味临写出来的方法。意临,就是抓住原作特点并参以己意的临写。学习者常用这几种临写方法来对书法经典进行学习。除对临、意临、背临之外还有选临。选临也叫节临,也就是从字帖中抽取一段来临写,王铎就经常这样临摹。意临是书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方可为之。
姜夔认为临摹范本“须是古人名笔”。一旦确定入门书体,范本的选择便成为首要的课题。入门学习的范本应具备:一、典范性。结体怪异者,往往不具备典范意义;过于平正拘谨者,也不宜作为初学范本;缺乏规范性的作品也不宜直接用作入门的范本。具有典范性的作品大方得体,具有正大气象。二、字数多。初学范本字数多,常用字就被囊括其中。常用字的掌握,应该是范本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三、影响大。一件书作对后世的影响越大,说明值得学习。初学入门可以选择影响大的碑帖来学习。如是新发现的碑帖,则另当别论。四、可生发性、可变化性。个性强烈的作品,初学者往往被牵着鼻子走。那些个性不突出的作品,共性多于个性,可生发的可能性大,宜作为初学范本。临摹范本版本的选择也是应该注意的,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碑帖常常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刻本、墨迹本、翻印本等。如宋拓与明拓,宋拓佳;刻本和墨迹,应选墨迹;摹本和临本,应选摹本。如《兰亭序》有冯承素摹本,虞世南、褚遂良临本,欧阳询刻本等,冯承素摹本佳。又如,同以《石门颂》作为范本,有人把它临得光洁,有人将它临出苍茫来,就是因为版本的不同。
临摹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创作。清人刘熙载说:“书贵有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所谓“入他神”,就是临摹;“入我神”,就是创造。这种创造是临摹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书法发展的重要保障。
- 上一篇:白砥临古·行草篇(九)
- 下一篇:宋代余复的隶书
猜你喜欢
- 2007-12-26 姜夔《续书谱》释读(十二)
- 2007-12-10 姜夔《续书谱》释读(十一)
- 2007-11-26 姜夔《续书谱》释读(十)
- 2007-11-12 姜夔《续书谱》释读(九)
- 2007-10-15 姜夔《续书谱》释读(七)
- 2007-10-15 姜夔《续书谱》释读(六)
- 2007-10-15 姜夔《续书谱》释读(五)
- 2007-10-12 姜夔《续书谱》释读(四)
- 2007-10-12 姜夔《续书谱》释读(三)
- 2007-10-11 姜夔《续书谱》释读(二)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37432℃《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29686℃书法的“狂狷美”
- 26430℃怎样临习《宣示表》
- 25577℃图说书史 行书
- 23451℃楷书10讲:临池偶得——谈谈学习楷书的体会
- 22476℃行书第二章第四单元:笔顺
- 1870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三十一)
- 16748℃楷书10讲:永字八法——谈谈“永”字八法
- 16643℃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 16500℃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05-21怎样临习《宣示表》
- 10-29《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10-10柔韧兼备 沉着轩昂——王献之《地黄汤帖》
- 09-21白砥临古·小楷篇(八)
- 09-18白砥临古·小楷篇(二)
- 09-17感悟《争座位帖》
- 09-17米 芾 与 大 草
- 09-13读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09-11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 09-10《灵飞经》帖的笔法(六)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